三藩之乱丨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能否避免?

三藩之乱丨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能否避免?

◆◆01耿精忠手撕郑经◆◆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作。

耿精忠率先倒下,就是太作导致的。

清廷当初让耿家开藩镇守福建,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湾郑氏。

由于水师力量不足,清廷在对付郑氏政权时,只能打打嘴炮,统战诱降,或者搞搞海禁,军事经济封锁。

对待清廷的诱降,郑经的态度是:投降是不可能的,可以像朝鲜琉球一样,称臣纳贡,不剃发,不易衣冠。以此保留中华道统和汉民族的最后一丝尊严。

清廷又退了一步:郑氏可以继续待在台湾,高爵厚禄,这都不是问题,但必须剃发,不剃发不能证明归顺的诚意。

郑经:当年我爹(先王)和你们谈判,就差剃发这一步了,能答应早答应了,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像朝鲜一样就行,否则就不用谈了。

清廷:朝鲜从来就是外国,但是你郑经是中国人,能一样?

郑经:切。(我是中国人,但不一定要做满清臣民啊)

就这样,台湾问题一直僵持下来。

清廷决定撤藩之后,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开始频繁联络,交流阶级感情,交换军政情报,图谋一起搞大事。

吴三桂称赞郑氏父子心存大义,孤忠海外,满清杀了郑芝龙,血海深仇,不可不报。

郑经夸赞吴三桂公而忘私,为了反清大业连儿子性命都不顾,吴王倡义,耿王反正,非常期待与你们一道,建伟业垂青史。

不过这都是场面话,虚的,实际情况是:吴三桂没有坚持反清复明的大旗,没有拥立朱明皇室后裔号令天下,所以他没法将耿精忠和郑经团结到统一战线之中。三方互不统属,各有各的旗号,各有各的打算。

吴三桂离得太远,耿精忠近在咫尺,所以起兵之前,耿、郑二人率先结盟。

耿精忠起兵之前,担心自己实力不足,尤其是漳州、泉州等地的势力不鸟他,所以派人联系郑经,要求结盟,目的是让郑经出兵声援自己,条件是把福建沿海所有战船,以及漳州、泉州两地送给郑经,然后双方水陆分兵,一起北伐。

郑经表示同意。

耿精忠起兵不到一个月,福建全部附叛,连邻近的广东潮州、江西广信、浙江温州处州也纷纷归附,战果远超预期。

耿精忠像充气的河豚一样,急速膨胀,不仅不提履行盟约,还断绝了与郑经的往来,重启海禁,告诫郑经不要妄想。

郑经大怒,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亲率大军进攻福建,激战两个多月,攻占了漳州、泉州、思明(今属厦门)、金门等地,耿精忠大惧,连忙派人向郑经求和,反被郑经狂怼羞辱。

十月,吴三桂实在看不下去了,派人携带手书给耿精忠和郑经,为双方说和。

最后双方虽然同意罢兵停战,但却结下了梁子,很难再合作下去。

◆◆02耿精忠:我投降◆◆

清廷方面,康熙除了任命康亲王杰书统筹闽浙战事之外,还多次派人劝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不给康麻子面子,康熙每次招降换来的都是更大规模的进攻。

康熙指示杰书,对郑经以招抚为主,对耿精忠要重点打击,坚决消灭。

1674年十二月,耿精忠部将徐尚朝率军5万攻打金华,杰书督率清军反击,大破耿军。清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被耿军占领的浙江大部地区。耿军退守温州、衢州,清军屡攻不下,战事陷入长期僵持状态。

浙江方面胶着的时候,江西方面出现了巨大转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进攻江西的耿军突然撤回了福建。

康熙指示杰书放弃围攻温州,直驱福建;江西方面清军也渐渐向福建逼近。

耿精忠为什么突然从江西撤军?

因为郑经突袭重镇汀州,打了耿精忠一闷棍,耿精忠一怒之下,将江西的兵马全部调回,打算和郑经大干一场。

清军两路夹击,郑经背后牵制,耿精忠的处境非常不妙。七月,仙霞关失守。仙霞关是两浙锁钥,入闽咽喉,拿下仙霞关,清军可以长驱直入福建。

耿精忠到底历练不足,一遇到这种情况,慌了。眼见大势已去,耿精忠本想逃到海外,怎奈部下已经与清军暗通曲款,软磨硬泡把耿精忠给留住了。

十月初四,耿精忠出城投降。

康熙下令保留耿精忠王爵,命其跟随清军攻打郑经,郑经见清军势大,虚晃一枪后溜了。

就这样,清军一举决绝了耿精忠和郑经,荡平了浙江、福建以及江西东部。

◆◆03尚之信:我也投降◆◆

第二个倒下的是尚之信。

尚之信其实对反清兴趣不大,他关心的是继承平南王的王爵,以及掌握广东那一亩三分地。

之所以起兵反清,一是为了泄愤,二是迫于外部压力——周边省份都反清了,广东不反清会被群起攻之。

基于这样的考虑,尚之信反清并不坚决,对驻扎广东的八旗军,也只是炮击驱逐,没下狠手;起兵造反后,尚之信也没怎么和清军战斗,彼此在赣南粤北打了个照面,没发一枪一弹。

出工不出力,吴三桂不能容忍。

此时,吴军主力正在长沙、岳州一线与清军进行艰苦的拉锯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

面对面的阵地战,技术含量很低,就像两个人拼内力一样,谁内力深厚谁就更持久,谁就能最终获胜。

战场上内力是什么?是物资,是兵员。

这一点,吴三桂明显拼不过满清,于是吴三桂把目标投向了广东。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外贸之利,而且基本上处于内线,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力量集群,不用简直是浪费。

就这样,吴三桂频频催促尚之信出兵助饷。

起初尚之信给了10万两,吴三桂认为杯水车薪,又派人去要100万两,尚之信给了30万两,吴三桂嫌少。

既然尚之信不配合,那老吴就得另想办法。

吴三桂派亲信出任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又派兵进驻肇庆,对尚之信进行威逼,打算时机一成熟就搞掉尚之信,拿下广东。

最令尚之信不能忍的是,郑经攻占广东惠州,吴三桂调和二人关系时拉偏架,逼迫尚之信让出惠州。此举令尚之信对吴三桂彻底绝望。

此时,简亲王喇布统帅的清军加强了江西方面的攻势,战略目的就是打通由赣入粤的通道,进军广东。

两面受敌,尚之信反清立场严重动摇。有耿精忠的榜样在,尚之信也不愁无路可走。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尚之信率众文武归降清廷,康熙命尚之信承袭平南亲王爵位,文武官员各复旧职,广东随即被平定。

福建、广东相继被清廷平定后,整个东线、中线局势渐渐发生了逆转。

之前,江西清军三面被围,现在,江西的吴军三面被围。为了攻克吴军重兵镇守的吉安,简亲王喇布集中10万大军围城,吴三桂遣9000精锐驰援,双方在吉安城外杀的昏天暗地。

吴军战力强劲,清军人数众多,吴军虽然连战连捷,但却始终无法突破清军的包围接应城内。

久战无功后,援军师老兵疲,被迫撤军,吉安随即失守。

吉安失守后,江西境内已无吴军重兵集团,清军乘势扫荡吴军残余,于1678年一月平定江西。

◆◆04孙延龄:你们等等我◆◆

第三个倒下的是孙延龄。

烂人有烂事,孙延龄的那堆烂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简单点说个主线。

孙延龄造反后,自以为吊炸天。对外,他连老吴都不放在眼里,对吴的部下及左右从不花钱公关,所以吴军高层对孙延龄普遍很厌恶反感;对内,他把广西当成了开心农场,随意划分州县,谁给的钱多,就让谁去有油水的地方当官,最夸张的是,他还时常拖欠士兵的军饷。

历来枭雄想方设法盘剥农民,也不敢拖欠军饷,因为他们明白,农民死了就死了,翻不了天,但是军人不同,军心一旦不稳,枪杆子瞬间调头,说翻天就翻天。

士兵毫无悬念的发动了兵变,孙延龄藏到小民家里才逃过一劫。虽然叛乱最终平息,但是孙延龄颜面尽失,大权旁落,其部将马雄趁势崛起,二人为争夺广西最高权力展开了激烈撕逼。

在这场角逐中,吴三桂支持马雄,孙延龄处于下风。

孙延龄走投无路之际,清军地下工作者适时出现,向孙延龄系统的阐述了大清的统战政策,表示既往不咎,团结一致向前看。老婆孔四贞也感念大清的恩德,劝孙回归大清的怀抱,孙延龄决定反正。

不料,此事被马雄侦知并告诉了吴三桂,老吴当机立断,下令对孙延龄采取断然措施!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吴三桂派吴世琮和悍将马宝前往桂林,劝和孙延龄和马雄,孙延龄到城郊迎接吴世琮,被埋伏的士兵杀死,十几天后,马雄也因伤病死。

广西两雄皆灭,吴世琮挥师攻略广西各地,广西大部陷落,只有孔四贞率领旧部苦苦支撑。

吴军在广西没有根基,做事又过于嚣张,引起了广西本土将领的强烈不满,清廷再施统战大法,诱降孙延龄旧部和亲清人士,驱逐盘踞广西的吴军,广西大乱。

虽然清廷没有收回广西,但吴三桂也无法在广西站稳脚跟,双方就这样耗着。

◆◆05湖广战场大决战◆◆

支线战场打的差不多了,我们再把目光移到主要战场。

湖广战场是三藩之乱的主战场,双方在长江两岸集结了重兵,但在没有握一举击溃对手之前,双方都没有轻举妄动。直到王辅臣在宁羌发动叛乱,吴三桂才决定搞一个大行动。

1675年夏,吴三桂命令7万大军守岳州、澧州(今澧县,属于常德),阻挡荆州方面的清军,命令7万大军守长沙、萍乡、醴陵,阻挡江西方面的清军,然后亲率大军前往松滋,摆出渡江的架势,并放风要挖开长江大堤,水淹荆州。

王辅臣没折腾几下就被合围了,而江北的清军防守严密,吴三桂找不到破绽,迟迟没有渡江。江西清军抓住机会,于1676年二月突然猛攻湖南,连下萍乡、醴陵,直逼长沙。

吴三桂连忙从松滋前线回援长沙,并联合耿精忠在江西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围魏救赵,迫使长沙城下的清军回援。清军好不容易杀到长沙外围,自然死咬不放,康熙命令从岳州抽兵支援江西。

长沙西南,吴军重兵云集,连营直抵岳麓山;长沙东南,安亲王岳托统帅的清军驻屯于官山之后。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1677年三月初一,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打响,清军分兵19路布阵,吴军亦分兵19路应对,战场绵延几十里,金鼓喧天,枪炮齐鸣,旗帜招展,人山人海。

战争结果互有胜负,平局。

但是作为战略防守方,吴三桂没能击败远道而来的清军,就是失败的。长沙依旧处于清军的威慑之下,犹如后来的天京一直处于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威慑之下一样。

到了四月,尚之信和清廷谈妥了条件,打算投降,吴三桂考虑到湖南三面受敌,便从长沙退到了湘潭,并派胡柱国、马宝率军攻打广东,企图稳住后方。

康熙再次实施反制,命广东清军固守,命简亲王喇布进攻衡州(今衡阳)、永兴(今属郴州),切断胡柱国、马宝退路,命岳托进攻湘潭吴军主力。

吴三桂见状,又退到了衡州,吴军败绩已现。战场上的失利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资源问题——没钱了。

根据清军的情报,康熙十三年(1674年)末,吴三桂一方的文官和衙役就取消了免费工作餐,省出的钱用以补贴军费,并且当年就开征明年的税费了。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吴军已经严重缺粮,士兵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而吴三桂之所以催逼尚之信赞助军饷,也从侧面反映了吴军经济形势的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吴军能保持不哗变就不错了,指望他们士气高昂、顽强勇猛,那是想多了。

还是那句话,战争打的就是资源和资源整合能力,吴三桂以西南两三省之人力物力,对抗统治全国清廷,胜算本来就很小,加上吴三桂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一般,而对手也不是废材皇帝,所以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清军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不出意外的话,吴三桂必输无疑,接下来就看老吴能挣扎多久了。

◆◆06吴三桂称帝:过把瘾◆◆

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大封诸将。

吴三桂之所以这时候称帝,除了自嗨之外,还有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政治意义。当然,古代人迷信,也有通过称帝转运的意思。不过剧情很狗血,上天并不给吴三桂面子,称帝当天风雨大作,礼仪大典不得不得草草收场。这么一搞,人心更散了,士气更衰了。

此时,进入湖南的清军向吴军发动了全面进攻,连下浏阳、平江、湘潭、永兴、茶陵等十几城,威逼衡州。吴三桂则将云贵留守部队悉数调来,增援湖南战场,打算与清军展开战略决战。

六月,吴军集中精兵强将猛攻永兴,永兴是衡州的门户,此时战略地位很重要,清军死战不退。吴军来势汹汹,兵锋强劲,摆明了想围点打援,和清军拼命,穆占和喇布率领的两支清军主力纷纷避战,不敢沾其锋芒。康熙急得就差骂娘希匹了。

八月十七日,就在清军还在研究怎么救永兴的时候,吴三桂死了,享年67岁。

吴三桂同志的逝世,是汉民族反清事业的重大损失,康熙皇帝发来贺电:遥天今日捷书来,万里欢声动地开。

老吴死于痢疾,走的并不突然,有时间安排后事。吴应熊的庶子、年仅14岁的太孙吴世璠继位大周皇帝。

新旧权力中心更替,是最敏感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老臣还占着位置,新皇帝却想换人,进行权力洗牌,所以这个时候是权斗高潮期,一个处理不慎,暗流涌动的权斗就可能直接摊牌,演化成内战。

吴世璠年龄太小,好控制,又远在云南。所以有人要借拥戴之功上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胡国柱(吴军二号人物)要求郭壮图把小吴护送到衡州继位时,郭壮图根本不甩他,反而拥立吴世璠在昆明继位。

胡国柱希望借吴世璠稳定军心,继续与清军争夺湖南,但是郭壮图却主张放弃湖南,保住云贵当个夜郎王。

吴军本来就是弱势方,现在最高层又出现了激烈内斗,指挥混乱、物资奇缺、士气低落、各有散志,吴军只能坐等灭亡。

吴三桂一死,永兴之围自解,清军已处于绝对优势,士气大振,康熙指示清军全面进攻。

1679年正月,岳州被攻克,与吴军对峙了6年的荆州方面清军,终于突破了吴军长江南岸防线。二月,清军又攻克衡州,湖南基本搞定。

接下来的事,就是宜将剩勇追穷了,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按下快进键。

三藩之乱丨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能否避免?

三路进攻云南

西线方面,清军拿下了汉中,然后兵分两路入川;湖南清军主力进攻贵州;广东方面的清军进攻广西;三路大军向云南平推,一如二十年前,洪承畴督率三路大军围攻云南永历政权,历史再次重演,只是配角成了主角,说到主角,我想到了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主角换了立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据守昆明的吴军残余出城投降,三藩之乱结束。

◆◆07三藩之乱可以避免吗?◆◆

故事说完了,按照套路,应该分析胜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再谈谈三藩之乱的历史意义。

其实没必要。胜败原因,在故事中已经讲清楚了;经验教训,总不总结也没啥,黑格尔不是说过么,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历史教训;至于三藩之乱的历史意义,两句话可以讲完:缓和满汉关系,加强了清廷的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

套路就不说了,说点别的。

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著名的大规模南北战争,战争必然伴随着恐怖的杀戮和巨大的破坏,只是时间久远,与普通人的生活又并无关联,所以大家很少关注罢了。

我们知道,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办法,也是成本最大的办法。如果能通过谈判或者其他策略解决问题,正常人决不会选择战争。那么问题来了:清初三藩的问题,必须要通过战争解决吗?有没有其他办法?

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三藩之乱前夕。

当年,围绕撤藩的问题,清廷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根据李治亭《吴三桂大传》所言,清廷内部至少有五种主张:

一、遵守承诺,不撤三藩

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三王都立过汗马功劳,作为回报,多尔衮和福临都承诺过: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也。

显然,这不现实,政治家的承诺也信,幼稚!今天百花齐放,明天引蛇出洞,哭都来不及。

二、杯酒释兵权

也不现实,到了三王的地位,再给什么封赏已无意义,交兵权退休养老也不甘心。

三、区别对待,分期撤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一个慢慢收拾,各个击破。

四、三藩并撤,一次解决

这就不用解释了。

五、搁置问题,缓撤三藩

先不急着撤藩,拖,拖到三藩的老一辈死去,接班人或因为威望不足、能力不够,或因为心向大清、不愿造反,问题的解决难度会大大降低。反正康熙还年轻,拖得起。

康熙选的是第四种,正面硬杠,终于激起大战。

作业:你认为方案三和五有可行性吗?

留言交流。(完)


《清代三藩研究》刘凤云

《吴三桂大传》李治亭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