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卻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三藩叛亂”在康熙年間,歷時長達八年之久!從康熙十二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73——1681年),這場八年的叛亂,戰火燒及了大半個中國,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幾十萬人死亡,上百萬百姓無家可歸,給天下黎明蒼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1681年,康熙再次派兵攻打吳三桂老巢——昆明,吳三桂孫子吳世璠無力抵抗,在絕望中自殺而亡。至此這場席捲十省、長達八年的“三藩”叛亂終於被徹底平息。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卻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康熙大帝)

當勝利的捷報傳到朝中時,一向以性格沉穩、不欲外露的康熙也夜不能寐,興趣盎然的提筆揮寫了一首詩——《顛平》,以此來表達自己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詩裡這樣寫到:

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

未矜幹羽三苗格,乍喜徵輸六詔寬。

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

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特別是最後一句“此日方同萬國歡”,更是流露出康熙激動、喜慶、震顫之情。

那麼這場清朝史上,轟轟烈烈、註定被後人評議的“三藩”又是怎樣形成的了?

清朝史上所謂的“三藩”,其實是指三個地方藩王,分別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和平西王吳三桂。在順治初年,此三人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功績,他們奉命南征,最後為擊敗南明政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而被清廷任命為朝廷重臣!但與之同時,隨著他們各自權勢的惡性膨脹,也慢慢的發展成為新的地方割據勢力。到康熙年間,這種弊端不再隱現,而如山洪猛獸般暴露出來,成了危害國家統一、禍國殃民的贅肉瘤!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卻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把“三藩”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見紹:

尚可喜: 遼東人,於天聰八年歸降後金,到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后,改年號天聰為崇德)而被封為智順王,再到順治六年又被封為平南王,其後率領部隊出兵征剿廣東,並長期鎮駐於此。

耿繼茂: 是為耿仲明之子,後來承襲父親之爵位。耿仲明於天聰十年歸降後金,到崇德元年被皇太極封為懷順王,順治時期又改封為靖南王。耿仲明死後,耿繼茂代其父繼續統率三軍,於順治八年襲封,後來移鎮福建,並長期駐紮在此!

吳三桂: 為江蘇高郵人,因為順治元年引清兵入關有功,而被封為平西王。後來進兵於湖廣,直到進取雲南,駐紮於此地!

順治十六年,清軍率領三路大軍進攻雲南省城——昆明,永曆皇帝奮力抵抗,但無濟於事,最後兵敗出走永昌府,逃到緬甸避難,從此兩廣、雲貴之地基本被平定。只有一些少數叛亂者尚在,但他們對於清軍來說,是成不了氣候的。同年三月,順治聽從了明末降將洪承疇的建議:

“命平西王吳三桂駐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駐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駐鎮四川(後來前往福建),從而形成了三藩分鎮的格局。”三藩權力由此進一步加大,充分的表現了順治帝對他們的信任!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卻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順治為了使三藩效忠於清廷,還特意恩惠,採取了破格的優待措施。如平西、平南、靖南三王,原來朝廷撥給他們的銀響只有6000餘兩,到順治十年時,已經多達8000餘兩,足足增加了2000餘兩百銀。此外,順治為了籠絡三藩,還採取聯姻的手段,讓他們成為皇親國戚,從而與大清國休慼與共、命運攸關。

順治十年八月,皇太極的第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給——平西王吳三桂長子吳應熊,並授予吳應熊為和碩額附、三等子外加太子太保,進而和吳三桂聯姻。到順治十三年時,又降旨和碩顯親王之姊,賜予碩格格號並下嫁給耿精忠; 順治十三年,又把皇兄——和碩承澤親王——碩塞之女,封為和碩公主,並下嫁給——平南王尚可喜的七子尚之隆。至此,順治對三藩的聯親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康熙削平三藩被世人皆知,但世人卻很少知道“三藩”是如何形成的

(碩格格畫像)

當然順治對三藩進行封王的同時,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防備。他讓這“地方三大王”以隨侍皇上為由,分別派自己的兒子進京侍從。這樣一來,既起到了聯絡彼此的感情的作用,如果三藩“造次”的話,又可以將他們的孩子當成人質,而讓三藩謹慎行事。吳三桂長子吳應熊;耿繼茂次子耿昭忠、三子耿聚忠;尚可喜之子尚子降,都住在京城隨侍皇帝。順治這一招可以說是起到了一石二鳥之功!

但康熙年間花費巨大精力平息的“三藩叛亂”,究其根源,還是在於順治對於三藩的籠絡和寬容,導致他們擁兵自重,出現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三藩在康熙年間,不斷擴充自己實力,招降納叛,各自領兵竟數已萬計,儼然不把中央放在眼裡,成了地方的“地頭蛇”,在其巔峰時期,僅雲南每年消耗的朝廷白銀,就多達九百萬餘兩,就算是在平時也不下百萬餘兩,民間也有:“天下財賦,半消耗於三藩”之說,可見三藩對康熙年間國費消耗之大、之多!

順治對三藩的過分倚重和放縱,雖然起到了消滅南明,穩定西南與東南局勢的目的,但同時也使三藩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到康熙親政時,不得不去面對,老爸給自己留下的這一政治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