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为什么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

科学种菜


“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供给你,头拱地也供给你上学”!这是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常给我说的话(流泪),可见父爱母爱之伟大。

对于出生在一般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没有啥门路,孩子的未来,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知识改变命运,在80年代是很现实的。农村家庭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路、有出息跳出农门,父母不断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为孩子解除后顾之忧。我的父母常说,我们没有能力给你找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为了给我们姐妹攒学费,父母拼命干活挣钱。

父母永远都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当初,就是因为父母的激励,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最终我走出了农门,虽然没有上大学,但是考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带出了户口,学到了知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步,改变了我的生活,自己对社会、对家庭也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如今,父母都已经离开人世了,我的孩子也面临着出国留学的选择。就像当年父母对我的承诺一样,我也对女儿说:只要你愿意学,就算是卖房子,也供给你出国留学!


【以上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者启发。您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关注交流,或者在下面留言评论】图片来自网络


农里农气


我是一个重点高中的班主任,我谈四个原因。

第一、孩子聪明好学,成绩好,父母咬紧牙关,不得不借钱供孩子读书。

我带实验班的时候,班上有个农村的孩子,家里非常贫困:母亲早已去世,父亲身体有残疾,不能干重活,两间旧土砖屋建在半山腰上。但是他和妹妹两个孩子读书都非常的聪明,成绩一向名列前茅。

他的父亲亲口对我说:我的家庭条件这么差,我有时希望孩子的成绩差,不想读书,好早点出来打工,减轻负担。但是偏偏他们又非常争气,没有办法,我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读书!作为班主任,三年来给了他贫困生补助名额,申请减免了学费等帮助,幸运的是,孩子后来考取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后来,他的妹妹又考到我们学校实验班,最后也考取了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二、农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有前途,在农村没有出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以来,农民们受苦受难,深刻体会到在田地上很难有所作为,只有让农家子弟鲤鱼跃龙门才有出头出头之日。他们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为自己的后代谋福利,所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事实上,无数农家子弟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农村走进大城市,走向世界。

第三、在外打拼的农村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读书才能少吃苦、少吃亏。

目前的农村,即使没有读书的人,也很少在农村种田。他们到外面大城市去打工或者谋生,由于自己过去的知识文化底子薄,没有读书,从事的也主要是低收入高强度的体力活。而没有一定的知识或者技术很难得立稳脚跟,所以,这部分人也深刻认识到,不能让自己吃的亏再让后代继续吃,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们非常重视教育,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第四、国家多年重视教育的结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为了富国强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没有哪个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牛做马,牺牲一切,又哪里在乎借钱为孩子读书呢?


一路散花说教育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到了农村家长共同心声和对子女的盈盈希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对上大学一下产生了性趣并视为改变命运掌控命运提升自我荣幸家门的最好途径,曾记得我小时候也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不知是家庭生活贫困原因还是人们的认识观念上的问题,对上大学做官进城甚至吃馒头大米饭都不敢想,总认为是城里人的专利,父母教育子女常说的一句话:一年级书上就写上了,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我们农民识个头因上下,能花的了钱就行了,在孩子放学就摧着割草、拾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很少谈及上大学前途事业之类的事,就是个别有钱人家也不给这上面投资,所以农村大学生特别稀罕少见。现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的启迪,我们国家的强大科技进步凭文化就业文化创业的形势,促进了农村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子女上大学成了时尚荣耀和改变命运的途径,我们这个不足1000人的村庄,每年不下2名2本以上的大学生,考不上统招生其他专科或专升本也要上,及使家庭经济条件不足人家,借钱贷款也不愿放弃孩子上学机会,正是题主所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农村人的现状,这种观念的形成其原因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形势所迫;认识观念的转变。


百川王占功


这是我父母当年跟我说过的话。

感谢父母的坚持和支持。

那么为什么农村家庭如此执着于孩子读大学呢?

因为农村家庭所掌握的资源太少了,

虽然读书不是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

但是通过读大学跳出农门是看得到的最好的方式。

通过读大学改变命运成为农村家庭的梦想。


并且读书是有示范效应的,

90年代我们村出一个大学生是很稀罕的,

那个时候学习好的多数还是考中专或者师范。

读完之后都能够有份好工作。

虽然现在考大学很容易了,

但那时候能够考上大学还是很稀罕的,

尤其是考上好大学的会在当地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想必在很多贫困的农村,

70后和80后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多少年后,家长和老师还常常提起,

某某考了那个好大学,找到什么好工作之类的例子。


雷哥观教育


在目前的中国,需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的家庭是非常少的。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展开以来,“两不愁三保障”,呵呵,还有人需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吗?子女教育对于家庭乃至家族发展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是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清楚地知道,孩子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今后才能发展的更好。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多数家长也清楚明白地或人云亦云地选择全力以赴供给孩子上大学。如果仔细分析,“农村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的原因,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对子女的爱心。家长对子女负有教育责任。能够准确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应该不至于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这一条原因开始以为是出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后来感觉如果家长能够明白教育责任义务什么的,生活条件应该不至于到供孩子上学还这么吃力的程度。所以深入的考虑一下,感觉是家长对孩子的那份爱心。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人的天性,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当然也是每个开明的家长的不二选择。既然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呢?广告上不是常说,爱他,就要给他最好的吗?

二、期盼教育投资的回报。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地懂得。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养儿防老还是一条非常重要观念。这个观念在许多农村地区是根深蒂固的。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有的家庭为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并为自己养老送终,甘愿忍受高额罚款。当然,防老了不仅是送终这一件事,他们还希望孩子能够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讲,把子女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他们能够想到和实现的理想方式。教育投资这个理念,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懂,但是他们的潜意识里知道,孩子要出人头地,应该去上大学,到大城市里去见见世面。这种潜意识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身边人家的孩子在上了大学以后,在城市里能够挣到更多的钱的示范效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大学有出息,自己当然也想着要把孩子送去上大学。如果全面总结他们对教育投资回报的期盼,他们的期盼包括为家庭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带着自己家庭的生活更上一层楼,乃至带动家族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攀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比较发达了,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接近80%的人能够接受各类高等教育。上大学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一些攀比成风的地区,孩子上不上大学当然也攀比的项目之一。有的家长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大学,认为自家的孩子不上大学就低人一等。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不上学,少了一次接收份子钱的机会。不仅农村人这样,城里人也未能免俗,也差不多存在这种心理。

以上,是我对“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的一些看法,并不全面和成熟,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交流不同的意见。


高考第一志愿


农村家庭愿意“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主要有以下原因:

家长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吃了不少没文化的苦头:

不少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受教育程度低,没有什么文化,只能干一些又脏又累的粗活,整天忙忙碌碌,却吃不好、穿不好。出行不方便,,甚至受到了不少白眼。所以希望下一代不要“步后尘”,彻底改变命运。

一些农村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让一些农村家长认识到上大学的重要性:

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通过自己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考上了大学并谋得了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既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为家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于是让一些农村家长认识到上大学可能更有前途、更有希望。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一般来说,愿意“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的家长大多都是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属于可造之才,也有希望考上一个好大学。反之,如果孩子成绩很差,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读些不“入流”的大学,即使读了所谓的大学,也找不到体面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是不愿意“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

部分家长对大学的认识停留在过去,对读大学抱有太大的希望:

有部分农村家长对大学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过去“包分配”的时代,天真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就能进机关、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他们还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

形势。

部分家长的“跟风”

随着大学的逐渐扩招,在当前,只要你想读大学,一些不“入流”大学的门随时敞开着。近年来,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上了所谓的大学。一些农村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都读了大学,也知道读了有些大学对以后就业没有多少帮助,但出于“跟风”和对自己孩子的溺爱,也把一些成绩差的孩子竭尽全力送入“大学”混日子。


教育深思者


教育改变命运。

农村人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做法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和城乡差距的现实焦虑使然。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科举制度也为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带来唯一希望。社会围绕忠君爱国的主流价值观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样式,好些励志故事老百姓耳熟能详,一代代传承至今影响着当代人们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民。在经济不甚发达的九十年代前,农民对教育改变命运的尊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工商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打工创造了绝佳机会。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大大改善的同时,认知也在发生着颠覆性改变。外出务工造成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留守儿童”问题。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符合老子所倡导的“道”显得自然。农村教育因此而变得越来越两极分化。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经济理论也使农民思想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发家致富奔小康成了农民的价值追求。教育似乎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读书无用论”再次进人们视野似乎还刮起一阵妖风,蛊惑农民认知。农村教育人为不被重视,大面积学困生能证明一切。

买房改变农民身份已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选择。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对农民来说已经不是唯一选项,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年代也逐渐离我们远去。随之而来,终身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学习成了生存的必须。

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


吹叶人


农村家庭为什么要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

其实一些农村的农民这句话也是他们常说的,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这也充分的体会到了农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所付出的艰辛,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夸大其词,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一些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很难,与其说上大学难,一些地区的小学能上完了就算是好的,由于一些家庭的劳动力过少,或者由于父母患病,一些孩子也就早早的辍学回家干农活,这些并不是只有在电视里能看到,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真人真事,只是一些身在大城市里人感觉不到罢了。

由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的问题,一些父母认为现在只有混的好,出去大城市上大学,才是一条出路,才能走出贫困的农村,毕业后在外面工作,有着好的发展,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学,那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一件事,在村里能上大学也是比较让人羡慕的,另一方面也是能起到光宗耀祖的作用,比如一些村民会说,某某某的孩子上了大学,真是祖坟冒青烟了。所以一些农村孩子上大学,还要在村里大办宴席,宴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以示祝贺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所以对于荣誉和名声方面

现在的农民意识也是非常强的,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可能由于外出打工多年,比如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他们是干不了的,因为文化低是他们的一个致命的软肋,没有文化只能在工地里做一些苦力活,几乎是的非常累而且拿的工资还少,在他们眼里,挣钱的行业和工种都是一些大学生所能操作的,所以他们这代人觉得干不了这种所谓的高薪技术活,他们也是寄托在下一代人里,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上好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赚着更多的钱。

还一部分的农村父母,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也不能让孩子没有文化,面对现在的时代发展建设,没有文化也是寸步难行的,比如一些在家里没有文化的农村人,只能做一些粗活或者做点生意,但是农村里的父母觉得自己这代已经受苦了,不能在让孩子去受罪,在农村人看来,从古至今,一些有文化的人都会有好的未来,比如一些古代的人秀才赶考,也就是为了以后的功名利禄,在朝廷求个一官半职,所以说在农民眼里只有上大学才是有文化的,以后在社会上会有一番作为,以后还能为家里分担一些经济负担,所以这也一些农民不惜一切让孩子上大学的原因!


三农堂广讯


读书不是唯一,却是最佳:

我们小时候,农村家庭如果考上一个大学生,不仅是家族之光荣,也是村里之光荣。那时有一名最为经典之话便是:鲤鱼跃“农”门,而那时大学生出来,确实很受重视。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已经好多了;如果不追求太多身外之物,在农村平静过一生,也未尝不可。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知识确实改变了一代人之命运,或者说直接些,上大学,确实改变了一代人之命运。

现在大学生多了,知识改变命运之作用,已经较之过去弱了许多;但知识就是力量,却越来越显示出力量。

现实之残酷,人生之无奈;有知识不一定行,没知识一定不行:

这些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之增强,我国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扩招就是其中一项,扩招后,让许多孩子进了大学,同时也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之问题。

一些农村家庭,父母不惜血本送孩子读大学;而孩子毕业后,要么找不到称心工作,要么拿着只能养活自己之薪水,过苦日子。

一些家长也产生了怀疑,“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值吗。

此生已蹉跎,但愿后辈好:

现在农村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缩小城乡差距;但事实上,城乡差距还在拉大,乡村振兴,还在进行中。

经过一代人努力,乡村中许多能人都已出了乡村,融入到城市。

我们这一代,有考学校出来,有参军出来,有做生意出来;总而言之,在外面能发展起来,就没必要再回农村了。

农村父母不惜血本供孩子上大学,最根本一条,就是想让孩子有个相对好一些之发展环境。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讲现实;读不读大学无所谓,能挣钱就行。

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挣到钱,不读大学也不一定不能挣到钱;但是相对而言,读了大学,人之思维理念,知识储备会更具优势,能挣钱机会也相对大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之观点,希望对朋友能有所帮助。若有疑问,欢迎到我作品主页(海峰乡村题材原创作品)评论处留言、探讨。


朋友:看完了,顺手关注;是积善之举,必有福祐!



说农村家庭"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有点夸张。但每个家庭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大学却是真的。

究其原因无外乎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这一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老一辈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吃尽了没有知识的苦头,更加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在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而现代化的工厂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对农村人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没有文化只会力不从心。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农村家庭的长辈,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深造,学以有成。

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尽管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农村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为自己充电。毕业后能够进入城市工作,适应城市的生活,以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