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是中國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還是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

8000元創業


不知倉頡當時吃錯了什麼藥,將80%以上的字造得這麼複雜,這麼繁瑣一一有的十多畫,有的二三十畫,有的一個字讀好幾個音,並且每個音的用法不同,既難寫又難記,實在是可恨之極。幸而毛澤東簡化了一些,幹了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我天生是一個天天與文字打交道的人。因此,1973年高中畢業時,雖然只有16歲,花了兩年多時間,就焚膏繼晷地幹了一件至今還覺得非常偉大的事一一不但將《新華字典》中所有十畫以上的字全部改寫成了5一6畫的單體字,一萬多個字各不相同,而且徹底消滅了一字多音的不良現象。並且直接上京找到了國務院等有關領導,強烈要求全面、徹底、乾淨簡化漢字,敬佩的、讚美的、驚訝的、羨慕的比比皆是。可是,半年後收到了一個批覆,沒有采納。

但是,被改過的字至今還記憶猶新。如“藏”是“佔”上面加一撇。“翻”是“反”中加一點。“疆”是“土”上面加兩點。“魔”是“麼”上面加一橫……仍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照亮著我的心。

這件事一晃就過去三十多年了,但是,我從來就沒有後悔過。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些古老的漢字總有一天會被最賢明的有志之士像我一樣將它們全部改寫成易寫易記的單體字。那些抱殘守缺的所謂“專家”們是不得民心的。有覺悟的文化人會堅決反對的,復古是一定會失敗的!


金剛石1245


簡化字當然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以漢字寫就、以典籍形式存續。


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將口語和書面語(即文言文)分開,因為我們的祖先足夠智慧,早就知道口語因地域不同、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而統一的書面語則能保證讀書人能不因時間、地域的差異而廣泛流傳。所以我們整個民族的積累都蘊含於以文言文寫就的典籍裡。所以只要學過漢字,學過幾年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千百年前的書籍。


簡化字的廣泛推行,使得中國人被鎖在了中華文化巨大的精神寶庫之外,不懂繁體字、尤其是採用西方隨用隨學的語符的學習方法來淺薄的記識漢字的讀音、筆劃、筆順等,使得所有學生即使學到博士畢業,也難以閱讀我們的古籍。那麼幾千年文明積累就無從談到深入瞭解、繼承和發揚光大!


再直白一點說,簡化字只是一箇中間階段,其當初的最終目的是將漢字拼音化,只不過沒有繼續。。。可以想見,如果漢字真的拼音化了,那麼我們就再也讀不懂浩如煙海的典籍、再也不知道我們曾經有那麼燦爛的、優秀的文明,我們就都成了沒有根的流浪兒,而沒有根的人是最好欺負的!!誰希望我們特好欺負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還想像不到,可以參考下今天的越南。所謂越南人,其實最初都是中原人,文明程度非常高。自1948年越南廢除了漢字,用了一套沒有任何意義的語言符號,沒到100年,已經讀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其國際地位現在如何呢?時刻無奈他國牽著走罷了。


或者可以再看看如下圖片中的文字,侵略—毀其文字、斷其文明—方便奴役。這是瑪雅文明的過往,但是絕不可以是中華文明的未來!!!


———————— 簡繁體分隔線


簡化字當然違背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以漢字寫就、以典籍形式存續。


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將口語和書面語(即文言文)分開,因為我們的祖先足夠智慧,早就知道口語因地域不同、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而統一的書面語則能保證讀書人能不因時間、地域的差異而廣泛流傳。所以我們整個民族的積累都蘊含於以文言文寫就的典籍裡。所以只要學過漢字,學過幾年文言文,就可以讀懂千百年前的書籍。


簡化字的廣泛推行,使得中國人被鎖在了中華文化巨大的精神寶庫之外,不懂繁體字、尤其是採用西方隨用隨學的語符的學習方法來淺薄的記識漢字的讀音、筆劃、筆順等,使得所有學生即使學到博士畢業,也難以閱讀我們的古籍。那麼幾千年文明積累就無從談到深入瞭解、繼承和發揚光大!


再直白一點說,簡化字只是一個中間階段,其當初的最終目的是將漢字拼音化,只不過沒有繼續。。。可以想見,如果漢字真的拼音化了,那麼我們就再也讀不懂浩如煙海的典籍、再也不知道我們曾經有那麼燦爛的、優秀的文明,我們就都成了沒有根的流浪兒,而沒有根的人是最好欺負的!!誰希望我們特好欺負呢,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還想像不到,可以參考下今天的越南。所謂越南人,其實最初都是中原人,文明程度非常高。自1948年越南廢除了漢字,用了一套沒有任何意義的語言符號,沒到100年,已經讀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其國際地位現在如何呢?時刻無奈他國牽著走罷了。


或者可以再看看如下圖片中的文字,侵略—毀其文字、斷其文明—方便奴役。這是瑪雅文明的過往,但是絕不可以是中華文明的未來!!!


古小寧


這個問題說過很多次了,提倡恢復繁體字要麼是迂腐之見,要麼就是別有用心。五四運動以後,漢字簡化一直是國民政府計劃內想做的事,方案亦多次修改,只是被戰亂所打斷,未能真正實施。文字只是語言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文字簡化是大勢所趨。事實上從古到今漢字一直在簡化,如果條件成熟,還應該更簡化。從世界範圍看,其他語言文字也在簡化。國際通用的英語相較其他歐洲語言就是十分年輕的語言,語法簡化了很多,而美式英語較之英式英語又更簡單。目前使用的經簡化的漢字中75%是偏旁簡化,之所以我們認繁體字不困難就是這個原因;剩下的絕大多數是草書比如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寫法和已經廣泛流通約定俗成的快寫字,真正新造字是個位數的。從實際效果看,這版簡化字極為成功,獲得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對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承造成任何困擾,是漢字和漢語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


柳梧新區扎西嘉措


大家現在所熟悉並使用的簡化字的確是在上世紀初開始並在新中國建國後在短時間裡確定並推廣開來的。但是,對於漢字的簡化,它絕對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也並非如許多人說的是一種“文化大躍進”,甚至是所謂被批判為“違背中華文化的傳承”。

漢字簡化,其實正是漢字正常發展歷程中的必然方向與必經之路。

關於漢字,它有著非常清晰並悠久的誕生、完善、演變、規範並日趨簡化的發展歷程。大家都知道,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在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的基礎上,開始引入象徵、會意的方法,對漢字開始進行了第一輪的簡化。經過之後是金文,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漸漸形成了具有各自特徵的文字。而隨著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國的小篆開始成為統一的漢字主體。此時的秦篆顯然已經完成了對金文的簡化。

小篆雖然統一了字形,成為了全國書寫的標準,但筆畫依舊還是顯得複雜,非常不利於識別學習及書寫。晉書就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書難成,即令隸人(筆吏)佐書,曰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於是更方便的隸書就成為了書寫簡便的公文字體。而小篆到隸書,這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漢字的大規模簡化,這一次所簡化的筆劃與字形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的簡化方案。而再從隸書開始再進一步簡化成的楷書,也就從此成為了漢字的標準。

但是由於文字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視為駕馭民眾的工具,因此從他們來看,漢字根本沒有簡化的必要,他們本質上希望漢字保持更復雜、也更神秘的形象。所以,這之後的漢字簡化,一直只能在民間發展。到了南北朝時,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就開始出現了一部分比正字筆畫少得多的俗字,那時開始就被叫做簡體字了。它們往往會出現在之後演變成的行書與草書的書法作品中。事實上,在當前所實行的簡化字體中,有大量的簡化字形都是從行書與草書裡借鑑出來的。

漢字需要進一步被簡化的呼聲正是在五四運動前後,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並嚴重影響中國文化。在學習西方思潮的過程中,有人認為漢字過於複雜繁瑣,理應放棄改用西式字母文字,而有的人卻認為漢字的傳統依然優秀,對於複雜不易學用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簡化改造來解決。

於是,包括錢玄同、胡適等當時的文學大家,都紛紛提出了漢字簡化的建議與部分方案。在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在1936年又頒令收回。在退守臺灣後推行過幾次簡化均未成功。而新中國成立之後,漢字簡化的工作被正式提出並積極籌備,並於1955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一批簡化字表》。從現在來看,這次的簡化所經歷的時間久。參與的專家多,也相關規範與成熟,其實是總結並彙集了一千多年來漢字簡化的總成就。

當然,簡化字最大的惡名來源於之後在文革期間推出的“二簡字”,過度追求效率與簡便,背離了漢字的原形與初衷,所幸在1986年被廢止。

所以,綜合說來,對於本文所回應的問題來說,漢字的簡化,既不能說成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創新,因為它是中華文化本身就在不斷前進與完善的過程,更不能說成是背棄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它事實上正是在體現著中華文化、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自我發展變化的特別魅力!


剛剛講過


我認為漢字的簡化是對華夏文明最好的傳承,因為文化的傳播是靠人,靠人可以識記的文字來傳承。文字的難度小了,更容易識記,文化的傳承才更深更廣。漢字簡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不然也不會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新中國的漢字簡化,究其原因有三。

一,不瞭解漢字簡化的歷史淵源。新中國當時80%的文盲率,簡化字讓普通百姓更高效的脫盲,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二,不了

解漢字簡化的規則。其實絕大多少的簡化字都是和原有的繁體字一起存在的,還有的是繁體本字的草書寫法,當然在簡化過程中也存在瑕疵,指導思想上開始也有些偏差,(有過最終漢字走向拉丁化的思路,但最終還是明確了不能這樣搞,走自己的道路)還有就是有些不同意義的字簡化成一個字,例如後,王后和後面繁體字就是兩個字。當然第二版簡化字就不是瑕疵而是胡搞,幸虧很快廢止了。但瑕不掩瑜,漢字簡化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三,以前的漢字簡化都是歷史自然而然進行的,每一次漢字形態的變化都是以上百年來計,緩慢進行,唯獨這一次漢字簡化是政府主導,強力推行,這就有說頭了。“共產黨是罪人,割裂文化,文脈,文化在臺灣,”這些論調不一而足,也不值一駁。以前大凡認得些字還是受人尊敬的,民間也有敬惜字紙的傳統,這漢字人人都會,自然動了一些人可憐的自尊心,“不懂繁體字,文肓,推廣簡化字,無知!粗鄙”。世事如流,浩浩湯湯,簡繁之爭根本是個偽命題,這兩個都只是漢字的形態,我猜很多人秀繁體字,怕是在電腦或手機上使用簡繁按鍵了吧,何必呢?只要是正而八經喜歡看些書的,上過幾天學的,遇到繁體字大多都能識別吧,當然書寫不論,如果硬要扛,說會繁體字才是有文化,那你通篇給我寫個篆書如何?莫裝B,裝B遭雷劈。


相忘於江湖185246657


漢字簡化是中華文明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沒有簡化字哪來的社會發展。都去讀讀歷史吧。為什麼有簡化字,為什麼要簡化?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老一批文人建議直接把漢字去掉,根本不用簡化。直接拉丁文書寫。我們現在用的拼音就是漢字拉丁化的結果。

為什麼要簡化,很多人不明白。這些不能白的人。大部分都是些閒的蛋疼沒事幹的人。漢字簡化和中國近代史有很大的關係。當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的國門的時候。很多有志之士發現,我們太落後了,遠遠的落後世界文明的發展。怎麼救中國?文化文化是首當其衝的。可是我們的漢字,在以前的時候是沒有拼音的,只能去死記硬背。所以造成我們中國的文盲率是比較高。沒有文化就落後啊,落後就要捱打呀。所以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其中把漢字給去掉,用拉丁文來拼寫我們的漢字,然後讓老百姓簡單易懂。不知道這段歷史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新文化運動和拉丁文字,這方面的資料很多的。

簡化字簡單易懂,筆畫簡單便於書寫,便於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雖然繁體字也是不錯的,繁體字是在字的結構啊,意思啊,都非常的繼承我們的傳統和文化,但是他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只有簡體字,嗯,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反正大家一樣可以熱愛啊,國家也沒有取消繁體字啊,繁體字也沒有被淘汰對吧?平常數學用簡體寫書法有很多場合可以用繁體字啊,這個世界沒有沒有誰阻擋你,對吧。行書草書隸書,各種各樣的的書法都可以。


海馬先生烘培


感謝題主的提問。一直以來尤其是國學大熱的當下,關於漢字簡化利弊的爭論持續升溫。經常看到不少專業學者(如某某大學教授)竟“旗幟鮮明”的反對漢字簡化,鼓吹簡化漢字是“愚蠢行為”,類似這些言論真是令人大跌眼鏡!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常見的謬論或認識誤區:“繁體字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漢字簡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在討論漢字簡化是創舉還是有違文化傳承之前,個人覺得有必要澄清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漢字簡化自古有之。很多人都認為漢字簡化是從建國後才開始的,實際上這是一個普遍的認識誤區。事實上,漢字簡化自漢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如漢代《急就章》、晉代王羲之、唐代《孔子廟堂碑》、宋代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鄭板橋等等都先後使用過簡化漢字。簡化漢字在民間的應用也相當普遍,並被稱作俗體字。而1964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只是一種法定的延續,絕非首創。

二是文化傳承從未間斷。持續性是文化傳承的核心要義。文化傳承一直在延續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漢字簡化也不可能違背文化的傳承。就像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若僅侷限的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評判肯定是不嚴謹的,也是不全面的。幾乎每個漢字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簡體字也是漢字的一脈,簡化就是一種傳承,對文化傳承來說並非斷絕更談不上破壞。漢字簡化也不是專家們拍腦門的決定,而是順應歷史潮流,也是傳承文化的必要形式。

綜上,不難得出結論:漢字簡化古而有之並非創舉,不僅沒有違背文化傳承,而是傳承文化的必要手段和自然途徑。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中國的漢字文章不適合用拉丁字母取代,而且也無法用拉丁字母取代,原因很簡單,“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音同字不同,字同音相異。”如果用拉丁文取代,中國的漢字文章必須廢漢字組單詞,這等於重新創造漢文,這將是幾代人之後才能實際使用,而且還不一定好用。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不久就對新中國的文化發展做了很多工作,不僅成功的簡化了漢字,而且還統一制定了用漢字標註數、理、化以及現代哲學中的術語和單位,這使得中國人在現代科學教育中將漢字與現代科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現代科學在中國教育實踐中徹底實現了漢字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髮展,漢字計算機輸入成為現實,使古老的漢字煥發出勃勃生機。漢字的信息量很大,其結構記憶對人類大腦開發多了一個層次,對人類大腦中負責空間想象的區域具有一定開發,所以,中國人對於空間的想象能力比較高,漢字畢竟發展傳承了6000年,從甲骨文到金文,又從竹簡絲捲到紙卷版刻印和活版印刷,一路走來,炎黃子孫不斷的在繼承和發展華夏文明歷史征途中登上新的高峰。讓我們繼續承擔起歷史的責任,讓漢字再一次輝煌。


北方的狼


簡化漢字是為了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從深度上說就是降低教育的難度,從廣度上說就是擴大受教育的人群。

簡化漢字的正效應是明顯的,但也有副效應,參考其他文明中斷或沒落的歷史,就是恐怕若干年後,古漢字就會失傳!這是中國文化面臨的人為陷阱!必須設計高等教育方面的相關機制進行預防!

我有一個建議方案。一是漢字甚至可以再簡化,以供中小學生和普通人群使用。二是繁體字必須列入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作為國學內容掌握。也就是說普通人群為了方便可以使用簡化字,高等教育人群為了傳承國學必須掌握繁體字,通過採用分級教育的策略,達到現實價值與歷史價值的統一。國家也可以推出繁體字考級制度,給予取得高等級者一定文化領域的優惠政策!


柒道友


漢字簡化,其實很早就開始了,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就選定了流傳民間的324個俗體字,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準備在次年編入小學課本,但引起軒然大波,在一些人的反對下,《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並作廢。新中國成立後也進了“漢字拉丁化"“漢字二次簡化”等運動,甚至一度提倡廢除漢字改用拼音,但勻以失敗告終,現行簡體字是1986年國務院批准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

為什麼簡體字有那麼大爭議呢?我們先來看看漢字簡化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觀點吧!

1 筆畫少,支持者認為簡化字能方便書寫。筆畫少能方便印刷和書寫,減少用墨,比較環保。筆畫少能減少漢字學習的學習量,易學習和記憶。批評者則認為將古代不通用的多字兼併簡化為一字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系統性,反而不利於學習。

2 清晰度高,辨識度高,支持者認為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能大幅度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可大幅度減輕學習難度,達到快速掃除文盲的效果。比如,書晝畫(書晝畫) 興與輿(興與輿) 態熊(態熊)等等,這樣對比一目瞭然。反對者則認為簡化後更易閱讀的情況相對少數,更多的比如“言"旁簡化成“訁”後與“氵"容易混淆,原來不相似的漢字簡化後變成形似字,如風鳳,東樂,歸婦,異導等,在使用繁體字的臺灣地區學者認為繁體字與簡體字閱讀時間一樣,但繁體字更易識別,閱讀較為省力。

3 順應歷史規律,支持者認為民間大量的簡寫現象證明簡化字是符合民意的,漢字從圖形文字漸漸演變成篆、隸、草、楷的過程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簡化字符合歷史規律。反對者則認為從甲骨文到篆、隸、草的過程是筆畫增加的過程,簡化的只是從刀刻到毛筆的書寫形式,還有批評者說文字從篆、隸、草、楷的過程是一個自然演變過程,不能由政府來推動漢字的簡化。

以上雙方觀點各自有站得住腳的理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再來看一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簡體字使用地區主要是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尼等,日韓也有少量簡體字。繁體字使用地區則主要是中國的臺港澳地區。實踐證明繁體字簡體字在它們各自使用的區域都能使用得很好,有它們各自生存的土壤,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容納百川是分不開的,無論是繁是簡都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與中華文化能夠容納各民族及全世界各種文化,不論繁簡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