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唐代詩人李白在其《秋浦歌》中描述了一幅動人心魄的打銅場面,千年的時光流轉,爐火依舊,在廣州西關的恩寧路上,有一名花白髯須老人,他是西關無人不知曉的打銅師傅,也是天程銅藝的前任大掌櫃——蘇廣偉,人稱蘇哥,兒子蘇英敏,人稱蘇仔。天程銅藝是由蘇廣偉創立於90年代初,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隨著蘇廣偉先後成為市、省非遺傳承人、亞運會火炬選手,如今"天程銅藝"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銅器鋪子"。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銅的回憶

1958年以前,銅器皿本是極受市民喜愛的日常家用品,銅碗筷、銅造的碗盤、銅打的湯婆子比比皆是。當時,銅器是象徵著地位和財富的重要手工藝品,在西關,有錢的大戶人家通常會製備成套銅製的鍋碗瓢盆,普通人家也有幾件銅器傍身。那個年代的恩寧路是西關銅器店的聚集地,整條街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各色銅器店,"叮叮噹噹"的打銅聲時常飄入幼年蘇廣偉的夢裡。

1958年曆史的原因,為響應"大鍊鋼鐵"的號召,許多居民捐出家中的銅器用於支援國家建設。同時,國家統一把銅收歸國有,隨後,銅器漸漸淡出西關人家的日常生活,"西關打銅"的傳統手藝也隨著眾多師傅的改行而幾近失傳。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儘管1998年國家重新對民間開放打銅工藝,然而,西關打銅的盛景早已不再,居民家用的銅器也早已被大量機械製造的不鏽鋼、鐵製品所取代,手工銅器已經鮮有人問津,銅器店常常一個月也做不成幾單生意。

匠心的萌芽

有次蘇廣偉的父親去北京出差,帶回一枚十分精緻的銅質印章。這枚銅章令年少的蘇廣偉愛不釋手,並讓他首次萌發了製作銅器的願望。1998年國家重新對民間開放打銅工藝,這給了蘇廣偉一圓"打銅夢"的機會。在廣州冶金機械廠工作近三十年的蘇廣偉,憑著多年工作中練就的一手鍛造技藝,在一家租來的僅有四平米的鋪面裡開起了銅器店。"天程"是蘇仔祖父的名字,是蘇哥為紀念父親而起的。天程銅藝還有一個高端定製系列叫"妙璋",那是蘇仔祖母的名字。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然而,西關打銅的盛景早已不再,居民家用的銅器也早已被大量機械製造的不鏽鋼、鐵製品所取代,手工銅器已經鮮有人問津,蘇廣偉銅器店常常一個月也做不成幾單生意,但他卻始終樂在其中。

星火傳承

2007年9月,蘇英敏正式從父親手裡接收天程銅藝,接手銅器店。初衷只是想讓辛勞了一輩子的父親能好好休息。對蘇仔來說,天程銅藝不是一門生意,而是祖傳的家業。生意做不下去可以倒閉或改行,但家業必須傳承下去。

蘇仔天生是個不喜歡按章出牌的人,活潑不羈的他敢闖敢幹。接手鋪子之後,他並沒有拿起錘子,而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天程銅藝從此走上產品創新、快速發展的道路。

在蘇英敏看來,銅藝是一種文化,希望將銅器店品牌打出去,不僅做一家銅器店,更要做出銅文化。蘇英敏認為,"文化要傳承,要有方法。堅守沒有用,首先是要把傳統行業復興。"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經蘇英敏接手半年,銅鋪營業額超過了父親以往10年的總和。他做起了父親想都不敢想的事情:7萬元辦起了營銷網站、參加各類博覽會,廣州花市,廣府廟會等等。 因為"搗騰"這些,天程銅藝因此慢慢有了名氣,也開始賺錢。

2008年,在蘇英敏的主持下,推出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副手工雕刻銅製麻將。

2010年,純手工打製的傳統銅器皿,參加"廣州市第五屆奢侈品展",手工打製銅器皿首次與蘭博堅尼、法拉利等全球知名奢侈品同臺亮相,奠定了"天程銅藝"在銅製品市場的領導地位。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經仔十年的時間經營,天程銅藝的招牌做得越來越大,甚至帶動了周邊銅藝的發展,原本只有天程銅藝一家的銅鋪子的恩寧街,如今已經發展到7、8家,銅文化成為恩寧街的一個金字招牌。

技藝再創新

"傳統手打銅器價格昂貴,一把銅壺動輒上千元。如果面向街坊出售,那肯定很難賣。若要面向全國、定位高端人群,就要繼續提高其手工的價值,成為一件具有收藏與傳承價值的藝術品。"為此,蘇英敏特意前往日本等國家學習 "一體成型" 鍛造技術,到雲南研究 "烏銅走銀" 工藝,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工藝研修班……不斷提升 "西關打銅" 的製作技藝。雖然不喜歡看書,但他認為看書其實是一種認知,它能夠拓展眼光,得到很多智慧。但這種認知要走出去,碰到事實,才知道知識是不是能夠被現實驗證的。行萬里路時才會驗證書裡的知識。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蘇英敏說,天程銅藝靠心大,才能走到現在。所謂心大,是在他身上,有一種愛和別人打交道、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敢當敢拼的特點。

半圓冬瓜壺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或許銅器的鍛造過程可以用這句詩來概括。據天程銅藝創始人蘇廣偉介紹,製作銅工藝最關鍵的步驟在於"鍛打"。用機械一次性衝壓的銅器,永遠不可能明白鍛打的門道。"在打銅時,首先要掌握的是,銅的受熱分寸,太熱了不能打,太冷了也不能打,否則都會壞"。捶打之後,便是焊接。"焊接是技術含量很高的一道工序,因為紫銅熔點高,容易焊穿。"蘇廣偉介紹說,"打10只壺,一般要爛掉6只,只有經驗足的師傅,調整焊槍溫度至恰到好處,才能既粘好又不焊穿。當學徒能焊接好壺身與壺嘴時,也就是他出師之日。"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天程銅藝的每一件銅製品,都經過匠人千錘百煉的鍛造琢磨,方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把手工紫銅著色湯婆子,在蘇英敏的提倡下鍛造而成。它採用最貴的材料經老師傅純手工打造而成,加以紫銅著色,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光彩奪目。在蘇英敏看來,儘管"湯婆子"只是一種傳統的暖水壺,但他希望後人在拿到這個壺時,拿到的不僅是個壺,而是段歷史,是感情。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半圓冬瓜壺,一款可以用在電磁爐銅壺,它與傳統銅壺不一樣,是在底部鑲上了一塊鐵板,讓壺可用在電磁爐上面。而每個銅壺的身上,都加多了一種熱著色工藝,讓壺看起來擁有獨一無二的顏色。這樣的作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廣州茶博會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亮相!

20多年的時間跨越,兩代人的堅守,天程銅藝已經成功立足銅藝界。在蘇英敏看來,文化傳承,僅是堅守還不夠,更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轉變思路、摸索創新之道。父子倆心中,天程的招牌永遠不能倒下,它是對上一輩的負責,也是教育後輩的榜樣準則。

==============================

關注行業最新動向,分享茶與生活文化

觀茶語錄:美好生活從一杯茶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