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灣留存的教堂和公署舊跡,看法國人在湛江的往事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的湛江市,舊稱“廣州灣”,南瀕南海,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1899年,晚清政府與法國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此後廣州灣被強租法國。

法國統治期間,開始經營廣州灣,西方建築式樣陸續傳入,霞山出現一批歐式的近代建築,由法國人設計要求施工,建築物完全西化,形成了法國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現在成了一個法國風情街旅遊景點。

法國風情街還保留著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 。該建築結構,多級臺階直入大廳,樓頂有自鳴鐘報時,外型典型歐式風格。1911年至1945年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設於此,從建築外型看,曾為法殖民地的越南,也有很多類似的建築,

法國入侵廣州灣後,天主教乘機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範蘭提出興建教堂,1903年由教會籌資建成。維多爾天主教堂是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雙尖石塔,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大廳能容納近千人,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特式教堂,至今仍保存完好。

法國入侵廣州灣後,1911年至1945年,駐廣州灣的法國公使署,就在這裡辦公。圖為當時公使辦公室。

法國入侵廣州灣後,教會首先打入 ,隨即設立警察署,維護他們的殖民統治,並於1900年動工興建警察署辦公大樓。

1899年,法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租借了廣州灣。 自其產生之日起,中國人民就對此進行了不屈鬥爭。 廣州灣租 借地的收回,也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 當時,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正式提出收回租借地的請求,但遭到了列強拒絕。隨後華盛頓會議召開,中國再次提出這種要求,法國承諾有條件交還廣州灣租借地,但是在會後又拖延不交,收回廣州灣 租借地交涉成為懸案。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在歷史上不但凝聚著湛江人民抗法、反對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也遺留著見證這段歷史的法國古建築藝術精品。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收回租借地運動再起,中國政府亦提起收回廣州灣租借地交涉,但無果而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廣州灣租借地收回提供了契機。 戰爭結束後,中國正式收回了廣州灣這個租借地。

戰爭結束後,中國正式收回了這個租借地,並派出政府官員實行管理。圖為由宋子文簽發的任命文書。

現在的法國風情街,成為湛江的旅遊景點,街的行人道上,擺放了不少與法國有關的人物雕塑,讓人們記起那段過去的歷史,圖中的法國人在演奏著樂曲。

一副浪漫的法蘭西男女,擺放在湛江法國風情街上,今已非昔,再不是當年的法國租界。

如今,漫步霞山延安路、綠蔭路、逸仙路、海濱路一帶,到處可見法國風情的古建築,還有那個維爾多教堂,另有天主福音堂及過去的法國銀行,遺蹟相當集中。這片法國風格的建築群,成為湛江旅遊的新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