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蛋雞南下或成趨勢?

為啥說蛋雞南下或成趨勢?

近年來雞蛋價格持續上漲,吸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蛋雞養殖行業,導致蛋雞存欄量一度井噴式增長。蛋雞養殖業逐漸走上規模化道路,從農村副業發展成年產值3000億元的產業;創建了數百家國家蛋雞養殖標準化示範場,並帶動了一批百萬級規模的大型蛋雞場——柳江牧業貴州項目、狀元郎雞蛋江西項目、溫氏股份海南項目……一段時間以來,新建擴建的蛋雞養殖場如雨後春筍,農牧企業進軍蛋雞領域,從飼養規模到設施設備都刷新紀錄。當前,蛋雞養殖業已從農村副業發展成年產值達3000億元的產業,並走上規模化道路。

近日,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俊勳表示,伴隨畜牧業區域結構持續優化,蛋雞養殖南下成為一種趨勢,行業規模化程度也明顯提升。

養殖南下 格局優化

1月28日,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鈐山鎮,仙女湖畔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把一箱箱鮮雞蛋搬上專用貨車。該公司董事長鬍麗鵬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公司投入7000多萬元建成現代化蛋雞養殖基地,年養蛋雞50萬羽,散養土雞2萬多羽。如今,鮮蛋每天發往廣州14.4萬枚,發往省內6萬餘枚。目前,公司正在當地鳳陽鎮擴建100萬羽蛋雞養殖基地,建立孵化育雛中心和無公害食料配送中心。

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寧說,飼料成本佔蛋雞總成本比重達65%至85%,玉米是其中大頭。因此,雞蛋傳統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等玉米主產區。

統計顯示,雞蛋產量前4位為山東、河南、河北、遼寧,4省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主銷區集中在南方,缺口最大的廣東省每年流入量約為160萬噸。過去,雞蛋主要從華北、東北流向東南、華南、西南以及一線城市。不過,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雖然雞蛋運輸可享受農產品綠色通道待遇,但流通環節仍佔據了不少利潤空間,且長途運輸會帶來損耗,影響新鮮度。因此,近年來,蛋雞養殖業推進飼養區域南移。江蘇、江西、安徽、廣東等省蛋雞存欄量逐年上升。“過去,長江地區溫度較高不太適合養雞,但現在經過環境設備調控也可以飼養,廣東、福建等地也有了一批養殖場。”楊寧說。

廣元畜禽養殖有限公司是天津市最大的蛋雞養殖企業,每天向市場供應鮮蛋50多噸,銷往京津冀地區。公司已與其他企業開展合作,擬在海南建設300萬羽蛋雞養殖場。

“2018年企業總體供雛量超過7000萬羽,較上年增加2000多萬羽,2019年計劃再建5000萬羽的孵化車間。”河北保定大午農牧種禽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幾年蛋雞區域調整明顯,傳統主產區養殖數量持續下降,傳統主銷區蛋雞養殖規模化進程非常快。其中,山東下降明顯,雲、貴、川等西南區域增加迅速,養殖格局存在較大變量。

資本進入 規模提升

我國是世界第一雞蛋生產大國,雞蛋產量約佔全球的40%。目前中國年人均雞蛋佔有量超過23千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我國排名前10位的商品蛋雞養殖企業養殖量總共佔全行業的比重不足5%,行業集中度低。業內分析,蛋雞南下既有資本因素,也有規模效益驅動,還有養殖科技進步的因素。

“在農業農村部引導下,我國蛋雞養殖從場區規劃、雞舍設計到環境控制、飼料營養等都取得了進步。近年來,創建了數百家國家蛋雞養殖標準化示範場,並帶動了一批百萬羽級規模的大型蛋雞場。”楊寧說,自2008年產業體系形成以來的10年間,全國共有16個蛋雞新品種通過審定。如今,蛋雞國產化率達50%以上,擺脫了對進口品種的依賴,保證了蛋雞產業競爭力。

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加之資金投入需求一般小於豬牛羊養殖,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蛋雞養殖行業。從2014年開始,雞蛋價格持續上漲,資本熱情更加高漲,導致蛋雞存欄量一度井噴式增長。目前,我國現代蛋雞產業已初具規模,以蛋雞養殖為中心,上游有種雞種蛋、育雛等環節,下游有銷售商等環節,周邊有飼料、防疫等環節。

北京峪口禽業是我國最大的自有蛋雞品種繁育基地,常年為大中型養殖企業提供商品代蛋雞苗,市場佔比40%以上。2018年,公司父母代蛋雞客戶從以前的700多家減少到400多家,商品代蛋雞單批供苗從2015年以前的5000羽以下增加到7000羽以上。該公司董事長孫皓認為,這從側面印證了蛋雞業正面臨重大變革,小散養殖戶逐漸退出市場,規模化企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種種跡象表明,蛋雞業正從農村副業變成資本風口。種雞繁育方面,雄厚的資金投入成為種雞企業的發展後盾,單體養殖場規模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商品蛋雞也逐步迎來了資本的注入。正大集團、溫氏集團、聖迪樂村等的商品蛋雞項目都有資本助力。

加工破題 業態創新

楊寧表示,我國蛋雞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是蛋製品加工。目前,歐美蛋品深加工比例在30%至40%,國內大部分則初加工成滷蛋和皮蛋,凍蛋、蛋液、蛋粉等深加工產品僅佔1%。近年來,企業在品牌雞蛋的分級和包裝方面有很大進步,但在蛋品深加工方面相對發展較慢。

“蛋雞產業發展難題是如何把中小養殖戶有機組織起來。雖然規模養殖場持續增長,但中小養殖戶還是主體。”楊寧說,與其他養殖不一樣,蛋雞養殖“公司+農戶”模式較難操作。因為母雞每天都要產蛋,雞蛋需要每天交易以保障新鮮,交易鏈管理過程中會面臨多種風險。正是雞蛋交易的特殊性,讓小農戶和企業做好產業延展與融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關鍵。

如何做好產業融合?一些企業做了嘗試。流動蛋雞超市是峪口禽業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每個蛋雞超市最大可服務100萬羽雞。不僅提供雛雞、飼料、疫苗、獸藥等產品,還建立了完善的服務體系,專業檢測室開展疾病診斷、抗體檢測等服務,幫助養殖戶提高管理水平。

上海蛋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馬國賢說,上海要求蛋殼噴碼採用激光打印,無法人為去掉;經銷商必須詳細記錄所有進貨渠道。

銷區新變化倒逼產區加快調整。山東省出臺規定,2019年4月份起,將推行鮮雞蛋“雙證制”管理試點,實現鮮雞蛋交易全程可追溯。

專家認為,要實現蛋雞產業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必須堅定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一是大規模企業主導,提供高端品牌化、蛋雞深加工和社會化服務,二是農村散養戶升級為家庭農場,滿足消費者對品種多樣化的需求。

本文來自:新農資觀察,原標題:《年產值3000億 ,為啥說蛋雞南下或成趨勢?》版權歸原作者,文中觀點,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與立場,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請勿盲目,本文不作投資參考,請勿盲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