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无意中看到百度上面有人问这个问题,不禁莞尔:提问的人,是有多爱万达?!

一边点进去看网友的回答,一边想:深圳缺“万达广场”吗?

“百度”上,排最前面的是这个解答——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综合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从每次看到商场的人流就能感受到。中国地产商更是争先恐后在各大城市布局,其中万达集团便是行业的佼佼者,一线城市北上广都均衡地分布着万达广场。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圳,却没有万达广场。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不想,而是太难了,这和万达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万达的一贯原则是低价拿大地块,虽然面积大但是地块周边的配套设施很低,单价也很便宜政府也是半卖半送,因为万达的入驻可带动周边相关配套的兴起,自然也是乐意支持万达的。

但在深圳这是行不通的。

深圳寸土寸金不会有大面积的闲置土地等着被开发。政府也不会开放相关优惠政策给方达。低价拿地更是天方夜谭。

其次就是万达的商业模式在当地根本没有优势。万达是通过建造大量的销售型商品房快速回款,从而支持购物中心和文娱项目。这和当地的新型综合体根本没有可比性,并且本土的开发商相互之间竞争激烈,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外来的开发商要想进入堪比登天。就算万达也不例外。

最后就是万达的档次和氛围与深圳严重不符。在其他一二线城市,万达也还能勉强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在与国际接轨的深圳,万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地人们的要求,就算入驻也可能面临巨大竞争,这种情况下深圳就成了万达只能远观的一个城市。

这样的解答,见地君不知道怎么点评。选择本身,有时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万达也不例外。也许是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万达拒绝了深圳,而深圳也因此拒绝了万达,这也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房地产跟别的大众消费品不一样,它有着特别强的地域属性,某某开发商没有进来某某城市盖房子,没有关系,别的开发商会。

倒是想说,任何一个投资商要想在深圳低价拿地盖楼,除非他有两把刷子,否则不可能如愿以偿。万达有深圳需要的那两把刷子吗?

显然没有。

深圳缺万达广场吗?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深圳也不缺万达广场。

不用说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一众开发商比如鸿荣源、星河、卓越、佳兆业、绿景、中洲、宝能、海岸、宏发等,陆陆续续都有抢眼的商业表现,更不用说长期重仓或“定都”深圳的品牌房企如华润、万科、招商、华侨城、金地、中海等“大只佬”,有它们在,万达不来也罢,而香港八大或四大发展商,包括嘉里建设、新世界、和黄等,也都算在深圳留下过深深的脚印,少一个万达,有关系吗?

深圳可以没有万达,可以没有恒大、碧桂园,这些都没关系,倒是业内不少朋友很为深圳没有宋卫平治下的绿城深表遗憾,直到2014年徐航的深圳湾1号出现,才算了了一桩心愿,然后是吴向东的华润深圳湾悦府,应该讲,顶豪“双雄”这些年给深圳挣足了面子。

这两三年,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见地君接触过一些想以产业项目在深圳非核心区域拿地的投资商,包括一度想在深圳“落袋为安”的拼多多,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碰了一鼻子灰。主要原因还是:这些所谓产业项目,深圳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世联早些年出过一本书,书名叫“门槛”,世联出这本书的目的,大概是想说房地产营销这个事情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能卖得好房子——在以前那个年代,人们的房地产投资观念混沌未开,卖房很多时候是一件“脑力活”。

深圳发展到今天已形成比较高的“门槛”,这个“门槛”包括产业选择、投资规模、技术含量等等,当然了,这里面也包括了高地价和高房价。

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深圳的领导,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不好忽悠的……

当然,见过大世面的深圳有时也犯糊涂,比如它竟然把华为给逼走了。

回到主题:深圳需要什么?

见地君认为,眼下的深圳最缺的,是一根随时可以落下,敲醒自己的槌子。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深圳人的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中介化”——拼命怂勇人们买房卖房的中介,最喜欢“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之类的“鸡血”言论和文章。

深圳的“城雕”,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日常象征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必要时牛气冲天的“铁牛”。

见地君琢磨着要不要给这只“铁牛”雕像加上一根鞭子或者一个槌子?

让深圳人时刻保持警醒。

深圳现任“当家人”其实是清楚深圳缺啥的。但是,他的呐喊,淹没在了“中介”和“深吹”们亢奋的海洋之中。

其次,深圳缺中国科学院。

深圳王书记是国家科技部出身,在副部长岗位上历练了差不多5年,他深知基础科研和源创新能力不足,将来会拖深圳的“后腿”。

深圳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还有这些年陆陆续续引进和开办的各种大学的“深圳校区”,也有北大、清华、人大等“研究生院”、“先研院”,以及许勤书记任上着力倡导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但是,坦白讲,它们当中,有多少是为了深圳的长远利益考虑的?有几个,是扛把子的?

“高交会”,越办越没啥意思了。

南方科技大学,越办越不能“自主”了。

中国科学院有十几个分院,没有一个落在深圳。

中国科学院有两个著名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它们却在号称年轻有活力,创新赛硅谷,经济超港赶广的深圳,无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有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深圳分到几个?

中国四大科学城:北京,上海,西安,合肥。“深吹”们看不起的合肥、西安,居然榜上有名。

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有国家物理实验室、国家中科院。世界上第一台VCD诞生于合肥,世界上第一台EVD也诞生于合肥。

世界上有8位研究纳米的专家,中国有四位,两位在合肥。

合肥的量子通信领域是世界顶尖级的,核科学技术是全国第二。

第三,深圳缺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这不仅体现在供应量的微不足道,反映在“质”上,更不值一提。这也是深圳的王书记公开承认的“短板”。

如果说民生的“短板”在过去和现在已经影响到了深圳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获得感,那么到了今天,如果深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依然短缺,继续捉襟见肘,它或将构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潜在的威胁——这可能是港深这一极点高质量发展的缺陷。

它会使得香港的年轻人,在面临北上就业创业的选择时望而却步或视为畏途。在他们看来,深圳徒有经济繁荣之表,而内里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民生设施、服务水准,不用说比不上香港,有的可能连内地的一些三四线城市都不如。

今年是深圳建立特区40周年,俗话说,四十不惑,但是2000万深圳人可能会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饱受这类问题的困扰: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

深圳去年新增接近50万人口,而每年深圳也迎来大量的新生儿,巨大的资源供需缺口,是这座天天打鸡血的城市的另一面。

那是深圳上百万家庭焦虑之源。

瘸腿奔跑40年的深圳,是该清算历史欠账的时候了。

前段时间,听说深圳终于做了个划断,不拆城中村了。消息传来,顿时觉得,这个决定可能是深圳40年来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不是因为这个决策“暖心”,而是因为它体现了决策者对城市空间的重新思考与预留。

想想,这些年,在高房价刺激下,深圳多少“旧城”、“工业厂房”、“城中村”,以开发“研发用房”的名义,打着“产业”+“科研”的旗号,以市场供需失衡为要挟,大干快上各种商务公寓和商业地产?

居住空间一定要去挤占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和公共服务配套吗?

或者说,必须要以大量的商品房开发作为代价,才能赢取和保全产业发展空间和民生保障吗?

在深圳以捷运系统连接东莞、惠州之后,高房价对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立市大业的压迫式包围被冲开了一个口子,深圳得以重新打量这几十年疯狂生长的巨量“城中村”——有人说它是“毒瘤”,说这话的,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各路资本围猎、“暴炒”深圳房,多亏这些城中村以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服务,接纳这一拨拨年青“赶潮人”。

如果深圳将来要发展成为像美国硅谷一样的科学城或者与纽约类似的科技金融城,这一座座保留下来的“城中村”,可能就是深圳未来创新之本。它们不应被房地产开发炒作逻辑和土地财政思维所左右。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你不好奇,为什么深圳为什么没有万达广场吗?我很好奇

深圳不缺房地产,缺壮士断腕般的担当与勇气。

深圳要大量减少商品房开发用地指标(增量+存量),大量增加教育用地,舍得在最好的土地上建更多更好的学校(公立中小学和幼儿园)、图书馆、歌剧院、博物馆、科学馆,以高度发达极度方便的捷运系统实现聚居飞地与城市中心之间的通勤。

敢于杀出血路的深圳,也可以狠下一条心来,接受“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寂寞。

这才是40岁的深圳应有的成熟。

这才是“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的应有之义。

这才是“深圳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