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清朝军队,为何放弃了金属铠甲,使用了看似非常简陋的棉甲?

繁华万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大体如下:

第一,火器成为战场主角。

在明末时期,很多明军部队都装备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队火器装备量,甚至高达二分之一!

而金属铠甲,对于明军火器的防御效果很烂。

北方作战的明军,火器以发射霰弹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铳,都是在几十米近距离发射霰弹。

金属甲主要防御人体的重要部位,以硬质金属防御精锐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杀。

但对于这种霰弹或者鸟铳的弹丸,金属甲则挡不住。

尤其是霰弹散布范围广,一片覆盖过去,有很多缝隙的金属甲是对付不了。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金属霰弹射入人体很容易造成感染,导致士兵送命,威胁是非常大的。

这种情况下,棉甲就出现了。

由于棉花种植的普及,满清逐步发现棉花纤维具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身穿着棉袄,并且在要害部位加装金属甲片,可以有效对付火器霰弹。

这些小颗粒的霰弹,在较远距离是难以射穿棉花纤维的。

由此,棉甲就越来越盛行了。

第二,天气原因。

谁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战。相比明军的进攻,寒冷同样是很大敌人。

在之前的作战中,满清冻死冻伤的军人,并不亚于作战的伤亡。

而棉甲本质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当好的保暖能力,适合北方的天气。

第三,制造较为容易。

棉甲制作工艺如下:将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棉甲上加装金属甲片,以增强防御,但会增加重量。

显然,这样的制作并不复杂,比全金属铠甲要简单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实棉甲也不是便宜货。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钱的,很多人一辈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满清初期其实并没有装备多少棉甲。直到满清中期,棉甲才越来越多,到乾隆时代就成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鸦片战争时期,棉甲面对洋人的燧发枪再次不堪一击,迅速淘汰了。


萨沙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都是采用冷兵器作战,因此,各国的军队都会装备大量的铠甲。但是,金属铠甲的造价师相当昂贵的。因此,在古代社会,只有那些嫡系主力部队或者军官们才会装备铠甲,绝大部分官兵都没有铠甲。使用铠甲会出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冬季的保暖问题。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凉的铠甲,那种感觉非常酸爽。在唐诗中就有“边塞八月雪,都护铁衣寒”的说法。由此可见,使用铠甲存在保暖的问题。其实,到了唐宋时期,为了节省军费开支,除了铠甲以外,还出现了非常经典的纸甲。



唐朝军队的纸甲非常经典,史书记载:“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 到了宋朝时期,纸甲代替铠甲的趋势更加明显,这都是钱闹的。泉州知州上奏说:“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言外之意,铠甲和纸甲的数量几乎到了一比一的比例。但纸甲的防护力毕竟不如铠甲,因此,铠甲并没有彻底消失。在明朝统治时期,棉甲开始逐步出现。这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军事科技的变化做出的改进。



在14、15世纪,火器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即使是防御严密的铠甲,也会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御作用。既然都一样,那就按照省钱的标准执行。 在与倭寇作战的过程中,明朝军队就总结了铠甲的不足之处:“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由此可见,明朝军队并不喜欢铠甲。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棉甲开始大批量装备。根据记载“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棉甲不如发生生锈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保暖,防护力也不算差。那么,如果仅仅是棉花做成的衣服,依靠外部的铜钉固定,如何起到防护作用呢?其实在棉甲的最内部,还有一层金属片,这层金属片就是棉甲防御力强的奥秘。 清朝在东北地区崛起以后,开始于明朝军队作战。起初,清朝军队没有标准的甲胄。在与明朝军队作战的过程中,清朝军队缴获了一些棉甲,发现了棉甲拥有很高的防护作用。清朝军队开始仿制并且进行改进,到了清朝入关之前,清朝的八旗军已经基本上都装备了棉甲。



请注意,清朝军队还发现了棉甲另一个好处。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后,由于加上了水的阻力,防护力更强。当然,官兵的体力也会消耗巨大。在寒冷的冬季,棉甲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从后勤保障来说,减轻了军需部门的压力。但是到了闷热的夏季,棉甲的情况就非常尴尬了,简直如同蒸桑拿。根据记载,在与准噶尔部作战的过程中,由于是夏季作战,一些骁勇的官兵,光着膀子就上阵了。 请注意,即便是价格相对便宜的棉甲,造价也不算特别便宜。



因此,清朝军队仅仅装备了八旗军主力和战斗力比较强的绿营军,大部分绿营军都没有棉甲。普通的绿营军官兵只有长褂和马甲,如同影视剧中的形象。棉甲在远距离上或许能够抵御火器的打击,但是在近距离上仍然很苍白无力。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由于火器的水平不断进步,棉甲的防护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与西方军队作战的过程中,穿着棉甲的清朝官兵,反而在行动机动性上非常不方便。进入清朝的末期,只有那些旧式军队继续装备棉甲,清朝训练的新式陆军部队,已经换发了非常现代的军服。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时代不同了,冷兵器时代金属铠甲的防御力确实不错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兴起金属铠甲就很鸡肋了,再厚的铠甲面对火器照样给你打穿了而且还限制了自身的灵活性,所以清朝果断舍弃了金属铠甲才用了棉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