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90後”醫生手術18小時不吃不喝,手術結束的時候他...

本報記者/簡梅芳通訊員/黃垚森 曾倩萍

“上了手術檯,醫生連續10多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罕見,但這次手術連續18個小時不吃不喝,打破了我從醫生涯的記錄了!”4日上午近9時,市中醫醫院顱腦外科醫師張俊龍在辦公室看著顱腦CT片,笑著說了這麼一句話。他口中的“這臺手術”,是醫院5天前為一名來自台山市的腦瘤患者進行的開顱鞍結節腦膜瘤切除術。

陽江“90後”醫生手術18小時不吃不喝,手術結束的時候他...

家住台山市海宴鎮的譚女士早些年因性情大變,脾氣暴躁,丈夫與其離異。去年6月,譚女士雙眼開始出現無誘因的視物模糊,嗅覺也逐漸減退。直到上個月,譚女士視力越發惡化,左眼幾近失明,家人才趕緊送到當地醫院治療。

譚女士的姐姐告訴記者,起初以為只是眼睛的問題,可沒想到,檢查結果竟然是巨型腦膜瘤,且當地醫院不具備手術治療條件。原本家人打算帶譚女士上廣州求醫,但後來經同村人介紹,得知陽江市中醫醫院可以開展這類高難度手術時,他們毫不猶豫就趕來了。4月24日,譚女士入院治療。

4月29日上午8時,患者譚女士被推進手術室,直至次日凌晨2時許,手術才結束,整個手術過程耗時18個多小時。作為手術助手,張俊龍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都堅守手術室內,粒米未食,滴水未進,就連廁所也沒去。

手術耗時長,主要是難度大。譚女士的鞍結節腦膜瘤位於前顱窩,已有六七釐米大,如一個蘋果般大,左右腦均受其影響,並且周圍神經分佈豐富,壓迫著雙側視神經和頸內動脈,若不小心損傷,可能致殘致命。考慮到手術的難度,當天顱腦外科主任朱泳鵬和副主任楊太生一同為患者主刀。

手術中,醫生通過顯微手術剪將蘋果般大的腦膜瘤切塊處理,同時要小心翼翼地將神經、血管與腫瘤進行分離,其中分離頸內動脈上的小分支難度最大,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出血。“這個手術對醫生來說,就好比是帶著枷鎖跳舞,既要把腫瘤切除乾淨,又不能損傷神經和動脈。”張俊龍說。

每臺手術都有一名助手,相比主刀醫生,手術助手的壓力也不小。手術助手是患者的主管醫生,手術開始前要將患者的血檢、影像學檢查等結果爛熟於心,掌握患者的手術禁忌症,以備不時之需,完成與患者家屬的術前溝通。術中,助手要協助主刀醫生完成手術,暴露手術視野,協助護士,並及時與麻醉醫生溝通。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從早上8時到次日凌晨2時,18個小時不吃不喝,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張俊龍說,由於患者手術難度較大,所以在當天早晨他專門吃了麵條,這比白粥抗餓。手術開始後,他一心扎進了手術檯,幾乎沒有感覺到餓,到了次日凌晨,餓意陣陣襲來,但手術尚未結束,他鼓勵自己咬咬牙堅持。直到手術結束的那一刻,卸下手中的手術器械,他才感覺到自己要散架了一般,飢腸轆轆,雙腿發軟,全身乏力。

沒有抱怨,張俊龍匆匆灌上兩大杯水,然後披著夜色趕回家。沒有大餐,煮上一碗泡麵,填填肚子就洗漱睡了。當天上午8時,睡了不到5個小時,張俊龍又出現在醫院的走廊裡。

張俊龍出生於1990年,今年是他從醫的第五個年頭。他說,參與難度大的手術,對年輕醫生是一種挑戰和考驗,但更是一種鍛鍊和提升。

來源:陽江日報(記者/簡梅芳通訊員/黃垚森 曾倩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