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強盛的蜀漢,為何未能成為終結三足鼎立的主角?

fengdxt


相信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本名著是以蜀漢的角度來敘述整個三國時代的,在故事開始,劉備等人南征北戰,在得到諸葛亮之後終於扭轉了對自己不利的形勢,尤其在劉備率軍在漢中打敗曹操之後,實力更是達到了一個頂峰,此時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那為什麼蜀漢在之後的日子裡漸漸走向了衰弱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因素。

關羽敗走麥城丟荊州是蜀漢實力的一個轉折點

我們知道荊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退可守,進可攻,最重要的是無論交通還是出兵都非常的方便。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拿下荊州。但是關羽的兵敗導致諸葛亮的戰略沒有辦法實施。從此蜀漢政權由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此期間,關羽沒有鞏固孫劉聯盟也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其實孫劉聯盟對曹操來說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孫劉連盟使得曹操沒有足夠的精力同時出手。在孫劉聯盟最為可靠的時候,曹操則經常被打的東西兩線不能相顧,我們也知道劉備在與曹操的對抗之中順利拿下漢中,劉備的實力強勁只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原因也和孫權出兵合肥牽制曹操的主力也有著很大關係。

孫劉聯盟的破壞使得曹操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假如當年關羽在襄陽水淹七軍,大破曹軍的時候,劉備能夠率領蜀中精銳對曹魏進軍,而孫權則率江東之眾出兵淮南和徐州,這樣劉備既能支援關羽,還能夠聯合孫權對曹魏形成東西包夾之勢。那曹操可以說是真的非常危險了。

可惜這個時候孫權的私心壞了大好局面,趁關羽主力和曹操鏖戰襄樊的時候出兵從背後偷襲了荊州,並且殺害了關羽父子,破壞了孫劉聯盟。其實雖然夷陵之戰在結果上是東吳取得了勝利,但它在本質上極大的削弱了孫劉兩家的實力,這也使得曹魏政權緩了口氣,再加上曹操佔據了最為富裕的中原地區,曹操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可以說夷陵之戰是吳蜀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曹魏也藉此漸漸確立了對吳蜀兩國的優勢局面。

諸葛亮北伐失利,其死後,蜀漢更是無力迴天

其實按照諸葛亮的政策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雖然蜀漢軍隊被江東陸遜打得大敗而歸,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實力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權力恢復國內經濟,並在時機成熟之後進行了北伐戰爭。它旨在動員蜀漢全部的國家力量意圖北進中原,消滅曹魏。可以說此時是蜀漢與曹魏的真正對決。孫劉聯盟已經指不上了。我們也知道諸葛亮一生也沒有實現消滅曹魏的願望。諸葛亮去世後,蜀中的優秀人才已經出現了斷檔。蜀漢軍隊面對強於自己的曹魏政權根本是無法阻擋的。

蜀漢後期國力頹廢,已經無力支持大規模的戰爭了。

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政治逐漸陷入了腐敗狀態。我們拋開政治因素不說,諸葛亮和姜維連年的北伐戰爭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內的生產力,使得人口發生銳減,經濟出現了極大的衰退。當時的曹魏佔據中原這個極為有利的地區,當時中原的人數是大大多於蜀地和江東的,同樣面積的一片區域,魏軍能夠召集二十萬軍隊,而蜀軍只能召集十萬。尤其是在國立頹廢的蜀漢後期,蜀漢拿什麼來跟曹魏相抗衡呢?


湯姆貓談歷史


蜀軍戰鬥力在三國中應該是最強的,軍隊紀律嚴明,既有西涼鐵騎,又有南中勁卒組成的無當飛軍,無不以一敵百。裝備堪稱豪華,裝備上了當時第一利器諸葛連弩--諸葛亮費盡巧思發明了連弩,一次可以發射十箭。為解決軍糧運送困難的問題,諸葛亮甚至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是一種自動化運輸裝置。但最終不能統一,可能有以下原因:

1.蜀吳失和,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劉備出征前不聽大臣勸告,出征後枉自託大,不聽黃權勸告,一意深入,特別是小看了東吳的陸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精銳死傷慘重,劉備也氣憤而死。

2.曹魏太過強大,且策略正確。曹魏實力比蜀、吳兩國加起來都要強。對待諸葛亮的北伐,曹魏上下一致認為應該採取守勢。從曹真開始,便對蜀軍以逸待勞,不主動出擊。後司馬懿也採取固守策略。諸葛亮曾與司馬懿對壘三個多月,諸葛亮數次挑戰,甚至,還送了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激怒他。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真算得上忍辱負重。曹魏將官個個不服,背地裡嘲笑司馬懿畏敵如虎,明面上慷慨激昂向司馬懿請戰。眾意不可違,司馬懿心生一計,心想,“龜縮戰略也是皇帝的意思啊,我也想戰,但先得派使者到京城請旨。”明帝曹叡收到司馬懿的奏報莫名其妙。要打你就打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司馬懿這點道理都不懂?但司馬懿不像這種沒有主見的人啊。他找來辛毗商量。辛毗一語中的地說,“司馬公肯定是不想主動進攻,只是怕眾將不服罷了。”明帝一想,“得,這鍋得我來背。《老子》裡說,‘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誰讓我是皇帝呢。”他派辛毗為使者,杖節守在大軍營門,不準出戰。結果硬生生拖死了諸葛亮。

3.蜀國失了荊州,只能一路出兵伐魏,曹魏早有防備。據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北伐本應兩路出兵,一路出漢中,另一路出荊州。可惜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蜀軍只能一路出兵。曹魏方面不難猜出蜀軍行動路線。例如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結果陳倉早有準備,蜀軍攻打二十多天都未能破城,只好撤退。

4.蜀漢國力弱。據記載,益州人口才一百萬,兵力十萬已是蜀國的上限。而後勤方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果再加上雨水,軍糧轉運更成問題了。蜀軍的戰鬥力雖強,但總兵力不足,諸葛亮不敢冒險一搏。因為一旦失敗,不僅僅是北伐失敗,而且有亡國的危險。而持久戰,補給又跟不上,諸葛亮多次因軍糧不繼只好退兵。

5.諸葛亮壽命短。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安排在五丈原進行屯墾開荒,種植糧食,擺出打持久戰的架勢。五丈原就在斜谷北口,這裡離漢中較近,運送糧草較岐山要方便得多。經過前四次北伐,諸葛亮認識到,要打敗曹魏,決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還得從長計議。駐軍在五丈原,可以進攻周邊郡縣,慢慢蠶食曹魏領土;也可伺機與曹魏大軍決戰,獲取更大的利益。這次戰略無疑正確,只是,時間不夠了。當年的八月,一代名相諸葛亮病逝。無人主持之下,蜀軍只好倉皇撤退。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已經預料到幹不過曹魏,他提出伐曹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敵方內部要出現問題。但形勢比人強,諸葛亮等不來曹魏內部崩潰,以弱小的蜀漢去敵對強大的曹魏,做到諸葛亮那個程度,已經相當不錯了。諸葛亮說,“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曹魏不亂,弱小的蜀國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蜀軍雖然戰鬥力強,但經濟實力太弱,人口少,人才跟不上,後勤供應困難。因此,無法終結三國分裂的局面。



勤志服知


我是強子,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一貫的認為,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蜀漢沒能一統三國是非常令人不解和惋惜的,但事實真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嗎?不盡然。現在的人們大都通過歷史劇小說戲劇去了解歷史,這樣學到的知識是有侷限性的,甚至可能有偏差,《三國演義》這本書是現在人們瞭解三國這段歷史的主要途徑,就像我的同學,他們所瞭解的三國都是通過這本書,但是書中的內容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並不能當做真正的歷史去了解,多讀書是有好處的但是不能只讀書的文字更要去了解書中的內涵和奧妙。繼續說蜀漢沒能統一天下的問題,事實上,蜀漢政權在三國裡是實力最弱的,或許有人不認同我的這個觀點,在古代人口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我查閱了一些文獻,各國人口大致如下:

蜀漢劉禪炎興元年(236年)940.000人

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4.432.881人

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2.300.000人

經過數據對此我們發現蜀漢的人口是最少的,或許上文的數據東吳人口統計年份相對晚四十多年但是東吳戰事相對較少無大災,所以人口變化應該不是特別巨大,在古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人口較少的國家經濟實力是相對較弱的,三國時期的經濟中心不在東吳的江南而是在曹魏政權是在北方,現在的江南經濟遠遠超過北方但是在西晉之前北方的經濟是遙遙領先的,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發生在西晉到隋唐五代之間,軍隊征戰打的就是錢糧沒有錢怎麼打都是輸,而且蜀漢連年征戰兵員在三國中最多本身人口就少民養不起兵,負擔太重,荊州被奪蜀漢失去戰略和經濟重地,猇亭之戰蜀漢軍事實力被嚴重打擊,後來南方蠻夷不斷騷擾始終沒有得到修養和發展,劉禪不思進取奸臣當道內憂外患第一個被滅也是理所應當。

最後欣賞一下關公廟的風采



強子聽歷史


不請自來

首先,這篇回答是站在演義的角度來分析的。

大多數初讀三國的人都有一種錯覺,蜀漢是很強盛的。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這些正是作者故意為之,想讓讀者所感受到的。反覆閱讀之後,基本就能明白,蜀漢所謂的強盛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

借荊州,取益州 西川之地,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襄樊之時應該是蜀漢的巔峰時期了,可惜蜀漢巔峰太短,從入主西川到關羽敗亡不過短短几年時間,根本無法給蜀漢累積更多的底蘊。

更讓蜀漢雪上加霜的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公元221年劉備興兵伐吳,號稱75萬大軍,攻破荊州大半,直逼吳地。劉備號稱75萬軍,但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僅有益州之地的蜀漢,能動用的兵力絕不超過7萬人。一般都認為夷陵之戰蜀軍人數在5萬左右。夷陵之戰蜀軍傷亡慘重,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基本可以宣告退出爭霸舞臺了。

話不多說,直接看一下所謂的三國鼎立,當時的勢利大小是怎樣的。

曹魏在立國後有87郡及十一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揚州。

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

而蜀漢只有22郡、僅益州一州。

小國寡民,內無精兵強將,外有強敵環伺,這就是蜀漢立國之時的狀況。

可以說蜀漢在丟失了荊州之後就已經告別爭霸的舞臺了。


愛尚寵物家


首先,蜀漢從來沒有強盛過,蜀漢打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從221年成都稱帝起),蜀漢就是三國裡面最弱小的一個。

國土方面,曹操控制北方九州,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孫權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國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劉備控制蜀地,國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

人口方面,魏國一共66萬戶,443萬人;吳國52萬戶,230萬人;蜀國28萬戶,94萬人。

軍隊方面,魏國西線雍涼6~7萬人,南線荊豫10~13萬人,東線徐揚10萬人,洛陽和其他地區10~15萬人;吳國軍隊多在長江沿線,共20~25萬人;蜀國則僅僅只有10~13萬人。這也是為什麼夷陵之戰蜀國之後一蹶不振,因為家底都打光了,之後諸葛亮執政期間窮兵黷武,掏空了人民,導致人心思魏。

但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蜀地在三國很厲害呢?準確的說,蜀地在三國不厲害,但是在漢末天下割據的時候,劉璋的蜀地絕對是一霸。當時天下勢力眾多,袁紹居河北,公孫佔遼東,中原四爭之地,劉表荊州雖然條件優越,但是四面群狼環顧,江東也是紛爭不斷。整個漢末安穩的,一個蜀地,另一個就是士燮的交州,但是交州太偏了,資源匱乏。所以毫無疑問,蜀地在當時天下紛爭的時候,的確非常強勢。




江湖客談


蜀漢從來談不上強盛 ,這又是《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給人們的錯覺。

蜀漢最強盛的時候就是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坐擁益州全部和荊州大部,但此時的劉備只是攜漢中大勝的兵峰銳氣,其綜合實力還是比不上孫權,更別提北方強大的曹魏了,魏蜀吳三家軍力各有所長,曹魏由於佔據著西涼產馬地,故騎兵所向披靡,蜀漢本部益州多山地,不適合騎兵作戰且馬匹的質量沒曹魏好,故而大力發展步兵,孫吳佔據著江南水鄉,以長江為天塹,水師獨步天下。

雖說三家各有所長,也只是相對而言,因為曹魏的實力一直是吳蜀兩家之和還要多 也就是說即使吳蜀聯盟鐵板一塊,也不是曹魏的對手,別看地圖上三方領土差距似乎不是很明顯,但其實國家的強盛不是領土決定的,而是經濟和人口,曹操佔據著中原,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很早就被開發了,有著大量的人口和城市,而南方作為後期開發的領土在這方面自然比不上曹魏。

不管是領土、經濟、人口、文化曹魏都全面碾壓吳蜀,吳蜀加起來都不是曹魏對手,又何況偏安一隅的蜀漢呢?諸葛武侯能以益州一州之力頻頻向強大的曹魏發起攻擊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曹魏的皇帝挺賢明,策略也大致得當,智如諸葛尚且無法攻破長安,又怎能奢望一統天下?





燕都易水寒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思考。首先,蜀漢並不是三國時代最強盛的一方,提問者應該是從《三國演義》裡的角度提出這個問題的吧。

從史實的角度來說,三國時代最強大的勢力應該是曹魏政權,其次是東吳,最弱的才是蜀漢。如果說,諸葛亮主政時期,蜀國當時採取以攻代守的國策,確保了內政外交的上升勢頭,但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和費禕為相時,基本能維持局面,再往後,姜維主持北伐以來,基本沒有取得較大進展,連年征戰,民怨日盛,朝內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寵信宦官黃皓的讒言,造成後主也猜忌姜維。曹魏政權有鄧艾和鍾會等帥才。最終,由鄧艾率奇兵攻下蜀漢首都。劉禪等投降,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政權。


聽雪堂主人


戰爭雙方將領智計相當的話,拼的就是國力了,曹魏的國力明顯強於蜀漢,而且曹魏防蜀漢有先天地理優勢,蜀道難,部隊寄養難以接濟,不可久戰,司馬懿就是靠這一點耗死諸葛亮的。其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機會最大,就是失街亭那次,但是這隻能怨諸葛亮自己用人不善,如果守街亭的是魏延而不是馬謖,張郃未必能得手,歷史恐怕也要改寫了。還有就是國家戰鬥力強,是一個集體的作用,而蜀漢值得稱道的諸葛弩、木牛流馬、無當軍等等無一不跟諸葛亮有關,而且諸葛亮帶兵事無鉅細無不躬親,試問一個人怎麼和一個國家對抗呢?


beewolf


其實沒強盛過,即便佔據荊州大部,益州全境的短暫時期,關羽手下也就五六萬人,劉備那邊不過十來萬兵馬。還沒有真正穩固下來!


自由的鷹28185386


這得看你是從正史還是《三國演義》分析了,正史裡,蜀漢從來就沒強盛過,一直都是最弱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