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襄阳改革开放40周年——黄士德:从人工交换机到光网全覆盖

【人物名片】

黄士德,男,77岁,中国电信襄阳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致敬襄阳改革开放40周年——黄士德:从人工交换机到光网全覆盖

【人物故事】

与林文静、胡福海两位老同事不一样,今年77岁的黄士德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人。

1964年,从大学毕业后,黄士德在省电信部门工作了两年。1966年到十堰竹溪支援三线建设。十年后,他回到襄阳,从事通信技术工作。

黄士德说,他在大学时学的通信技术都是频分制(通信技术名词),也就是最原始的人工交换机技术,时分制(比频分制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是选修课内容。

据黄士德介绍,长虹路程控机房是1991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主要负责长虹路片区用户的固话语音业务。当年使用的是从西班牙引进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襄阳固话业务从纵横制到程控交换的跨越式发展。

即便如此,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对于广大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个“奢侈”的事情。

黄士德的女儿、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春辉回忆,虽然她和父亲都在电信部门上班,但直到1993年,家中才安装固定电话,还花了1200元装机费。“安装电话的发票我还保存着,太有纪念意义了。”黄春辉说。

据了解,那个时候,之所以固定电话是奢侈品,是因为通信技术不发达,线路无法满足那么多用户的需求,费用很高。“安装一部电话,普通用户需要交纳2000多元装机费,如果线路长,超过1公里还要加收700元。”黄春辉说。

“通话费用贵,特别是长途话费,很多普通用户承担不了。”黄士德说道。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程控交换传统的铜缆网络被全光网络所替代。2015年11月,光网在襄阳实现了全覆盖,襄阳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光网全覆盖的城市。

“光纤是个啥东西?那时候,想都没想过。现在已经全是光纤通信了。”黄士德说。

黄士德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受邀到武汉参加一个活动,获赠了一个光纤灯。他非常珍视这个光纤灯,“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我都要拿出来照一照。”

黄春辉说,这个光纤灯对于父亲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灯,还代表着他对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

退休后,黄士德仍然十分关注通信技术的发展。他找来大量资料,持续关注量子技术的发展动向。“在通信技术上,我们曾长期落后。如果量子技术在我国先应用,我们将成为世界的领跑者。”黄士德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