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材质的古玉才有沁色?

收藏家285626176


今天一块石头凿出的洞与十年前的洞明显不同,比如在电视剧,让年轻人扮演老年人的角色,但他们看起来不像真正的老人。充其量不过就是挑染几缕白发和鬓角,画几条皱纹,但那种稳重的身躯,有魅力的内涵无论怎样假装都扮演不出来。那么,什么样材质的古玉才有沁色呢?

图1:元末明初 白玉沁色龙龟镇纸;成交价:RMB  3,696,000;尺寸:长250px;宽175px;成交时间:2011-06-12;拍卖公司:浙江钱塘拍卖有限公司。

古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皮壳,就像人类皮肤的老化,无论是传下来的还是出土的古玉,其表面都会受到长期氧化、地质酸碱化学侵蚀或地热作用的影响,造成非常细微的不规则隆起现象,即皮壳。

图2:玉沁色琮;成交价:RMB  2,290,860;尺寸:高175px;成交时间:2015-07-19;拍卖公司: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

皮壳通常是光泽度高的,如果是皮肤的话越老,就越是干燥。但是玉石的皮壳越老,就越是光滑。好的玉料如和田玉,如果打磨得很好,只要几百年有一种温热透明的胶状感觉,就是所谓的“包浆”了。如果上一代的时代被迅速打磨,那么就有机会看到“玻璃光”。

图3:白玉沁色雕壳丁纹璧;成交价:RMB  1,585,980;尺寸: 直径400px;成交时间:2015-07-19;拍卖公司: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

玉石硬度为6个摩氏硬度,但也无法忍耐地下数百年的化学和物理效应,玉石会松动或变化,常见的变质现象有钙化、灰皮、斑块、斑晶等等。如果有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看到这些变质的现象,虽然不是每一块古玉都有,但它是判断古玉的最好证据。

图4:玉雕沁色马上翻身坠;成交价:RMB  1,762,200;尺寸:长170px;成交时间:2015-02-03;拍卖公司: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

沁色也是古玉相的一个特征,地下玉器长期地下质的变化,让周围的其他元素进行了离子渗透,造成颜色的变化,称为沁色。古玉受到地质的影响,也会有油浆包裹。好的沁色具有良好的色泽和渗透性,自然能增加古玉的观赏价值。

图5:白玉沁色三才纹环;成交价:RMB  1,762,200;尺寸:内径162.5px;成交时间:2015-07-11;拍卖公司: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

出土的古玉石才有机会拥有沁色,留皮雕是玉雕的一部分,保留了原石不同颜色的皮壳,作为玉雕的一部分。提油简单地来说就是做颜色和染色,这两个方面也是很多人在仿古玉的时候都非常看重的部分,但也是一些初学者不太容易辨别的地方。

图6:明 白玉雕沁色獬豸;成交价:RMB  1,955,000;尺寸:长275px;高200px;成交时间:2014-10-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造型、雕刻和装饰都能显露出一些玉的老相,玉器在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风格和工艺也不尽相同。玉雕的工具不同,雕刻品也不同。只有有着古老工具和高超雕刻技术的老工匠才能拥有简单而坚实的雕刻魅力。

图7:彩沁神兽纹玉琮;成交价:RMB  1,725,000;尺寸:高177.5px;成交时间:2017-06-04;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今天的科技工具如电钻、电动刀、激光仿古产品,乍一看,会比古玉华丽多了,却总是觉得缺乏内涵和魅力。

图8:白玉沁色螭龙纹剑首;成交价:RMB  1,308,000;尺寸:直径112.5px;成交时间:2018-09-29;拍卖公司: 英国皇室贵族拍卖有限公司。

图9:明 白玉沁色骆驼暖手;成交价:RMB  1,380,000;尺寸:长150px;高125px;成交时间:2014-10-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

“芝麻开门收藏网”专注古玩收藏鉴定估价,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芝麻开门收藏


什么材质的古玉才有沁色?

不管是软玉还是硬玉,只要年头够长,都可以称之为古玉。

首先,是埋藏在土中,并且年代很久的古玉。在含有各种矿物质的土中,经过地温和气压,经年累月的潮湿温润浸泡,泥土含有的矿物质会逐渐沁入古玉当中。一般以红或者黄色为主,有时在于砾石颗粒的摩擦中,破损处也会沾染上黑色污渍。

以砀山为例。在六、七十年代,许多下地耕种的群众 ,深耕细挖的不经意间,就会在犁铧下面随土翻跃出一块块古玉的碎片。完整的很少,许多碎片都被当作瓦石等垃圾随手扔掉了。有些较为笨重的玉石器件,这被群众拿回家中,或者成为孩子玩耍的工具、或者当作喂养牲畜的器皿,直到80年代后期,才被外地人当作宝贝收购走。

还有一种沁色的古玉,是作为陪葬主人一起下葬的冥器而存在的。这些冥器以蝉形和圆柱形居多。若这位古人生前家庭富裕,非富即贵,那么陪葬的玉器也很多,有些王公贵族还会穿上金缕玉衣。

蝉形玉器寓意为逝去的主人会像蝉一样在另一个世界复苏,放置的地方有额头,有胸膛处,也有用手握着的。另外,死者的九窍会有玉塞,以防止魂魄飞散。嘴里面也会有玉琀,以片状为主,也有以贵重宝石,为口琀的。这些玉器,会伴随着逝者的身体分解而浸泡在血液和腐肉中,直至干燥时,玉器上面沾染的血红素等会慢慢沁入玉内。

有些密封比较好的古墓,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浸入雨水或地下水。而墓中陪葬的其它物品,也会变的粉碎,其中附带的颜色也会溶解于液体并沁入玉中。

沁色的古玉也可以用现代的方法仿造。有一些仿造高手,会把玉器先在火上加热,然后放入破开肌肤的活体内。玉经过加热,矿物分子会变得疏松,而进入活体的肌肉内时,鲜血会瞬间把玉石粘连沁入,然后再缝合伤口进行温润滋养,一年之后再拿出,与陪葬的古玉沁色相差不大。

如果是沁色的古玉,并不建议活人佩戴。排除是陪葬品,随身佩戴不吉利的迷信说法。单单是那古人血肉的沁色,就会使人心神不宁。谁会心安理得的随身佩戴,古人的血肉呢?更何况,这些陪葬品不仅仅有玉养人的灵气,更有人养玉的邪气。


圆觉有情



老沈说玉


古玉沁色一直是造假的一个重灾区,因为沁色古玉价格高利润大,所以驱使奸商铤而走险!


什么是古玉沁色

古玉沁色是指玉器被埋在地下年久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古代玉器上的沁色同埋在地底下的时间长短埋藏地方土质有关。黄土沁色发黄叫坩黄;石灰沁色发红,叫孩儿面;水银沁色发黑,叫纯漆黑;受血沁色的发红,叫枣皮红;受铜沁色发绿,叫鹦哥绿!所以沁色是玉器放在土里受到其他物质侵蚀的结果,跟其材质并无关系!


古玉沁色真假

正因沁色古玉美艳异常,所以从宋代开始就有各式各样的人工方法来让古玉沁色,所以造假并不是这二年的事儿,从老祖宗那边就开始研究了!

玉石沁色主要还是两种方法,一种古法,就是模仿玉石沁色的原理,还原其沁色的环境埋在地下,然后等着,第二种就是人工上色!

真沁色古玉和人工沁色还是有区别的,真正的沁色古玉沁色比较自然全面,雕刻的凹凸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沁色,且过度自然,在加上土中的元素往往不止一种,所以沁色也不止一种,并且真沁色古玉中的各种沁色之间过度柔和,沁色自然。

人工沁色就不同了因为是人“工拔苗助长”所以沁色过度比较生硬,不自然,而且颜色死板不通透!

古玉沁色新方法

最近听到最多的玉石沁色的方法就是牲畜的血沁发,这个方法很残忍,他是在牛、羊等牲畜的大腿肌肉处将其皮肤表层切开,将新玉放在肌肉和皮之间,让后饲养牛羊,之所以放在大腿的位置是因为牛、羊在行走的同时会摩擦新玉,同时有牛羊的血液供养玉石,以起到“血沁”的效果!

以上是个人的经验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Gemini鸿


1、首先要明白沁色产生的原因。沁色产生的内因是玉质本身受到墓葬环境的影响,包括地温、地下水、湿度等的影响,分子间隙发生变化,出现“有缝的蛋”;沁色产生的外部原因,是玉器接触到的泥土中,有显色的矿物质,比如三价铁离子等,也就是“苍蝇”。

2、其次,根据上面的分析,古玉的沁色,不完全看古玉的材质。材质是内因,外部环境是外因。同样环境下,材质越好,受沁越浅,反之越深。比如透闪石成分的和田籽料,受沁一边比较少,如皇后之玺几乎无沁色;而良渚文化的地方玉,常常呈现鸡骨白。

3、最后,沁色在古玉上的分布也是根据材质有所变化,玉是非均质体,同一块玉,玉质好的地方,沁色往往较少,而玉质相对松散或经过机械性撞击的地方,如工痕处、打孔处、裂缝处等,沁色一般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与材质有关,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同样环境下,材质越差,受沁越明显。我的回答完毕,希望能帮到您,感谢聆听。


养玉


各位老师研究的沁色都与玉器入土有关,一个玉器如果一直没有入土是不是就不会有沁色呢?



收藏家285626176


什么样的材质都可以有!


快乐的中年大叔tdh


可以说几乎所有玉,加上适当的条料和时间都会有沁色的。


store666666


一般质地疏松、密度低的玉石容易受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