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地羊”与东乡手抓

“枹地羊”与东乡手抓

文/马志勇)90年代初,随着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一时间东乡手抓馆占领了临夏市场,“东乡手抓羊肉”的香味,飘溢在临夏的大街小巷,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使许多人为之瞠目。这股风四处扩散,“东乡手抓”风糜兰州及周邻各县,青海、宁夏各地也常常见到“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而马哈三则是东乡手抓走向市场的开拓者。

“东乡手抓羊肉”何以能在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能迅速打开局面呢?这首先应归功于其品质的优良。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手抓”使人顿时恢复元气;常吃的人,几天不吃,叫你想得发慌,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一经得食“东乡手抓”,使其念念不忘。

东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地势高而切割深,属于黄土高原浅山丘陵区,气候温凉,四季不甚分明。夏凉夏短,冬冷冬长,具有冬干夏温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气候特色。土质属于山地大白土、白麻土、红粘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虽然降雨量少,只有300毫米左右,但牧草却有8000多种,属于干旱草原植被。草类以本氏茅、小白蒿、引果芥、百里香为主,加杂有许多野葱蒜等调味草类。东乡羊原为蒙古羊种。公元三、四世纪,从东北迁至河州的游牧民族吐谷浑、鲜卑等,带来了大量的蒙古羊种,以及以后历代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大量输入蒙古羊种,在这里的水土、气候、饲草及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特别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差异性很大的藏羊杂交,培育出兼有蒙藏混血型的优良品种,这不能不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枹地羊”与东乡手抓

其次归功于合理的调制。东乡羊讲究囫囵下锅,先用猛火猛攻,待水沸腾时打尽带有许多杂质血液的沫子,放置花椒、胡椒、姜片、草果、蒜苗、红辣子、食盐等佐料,而后再施以慢火、血水将干,捞取剁块食用,或打成股份,吃“平伙”。同乡好友,围坐在一起,刮着三炮台,吃着手抓肉,谈笑风生,和睦融洽,别有一番情趣。其中,“站羊羔子肉”是肉中“极品”。

东乡羊也叫“枹地羊”。“枹地羊”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罕县(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境内的红骨髓的羯羊。

“枹地羊”与东乡手抓

现在,东乡县委、县政府将“东乡手抓羊肉”和“东乡洋芋”作为开发东乡的两大拳头产品之—,走向临夏,走向兰州,走向北京及全国,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为繁荣东乡经济服务,可谓有胆有识。曾记得80年代初,有人说:不能大力宣传东乡羊肉,怕食客蜂拥而至,吃尽扫光。相比之下,相形可见矣!

“枹地羊”与东乡手抓

最近,有人对“东乡手抓羊肉”进行精加工,深层次开发创出了新的路子。该产品的开发使河州名食手抓羊肉打向国内外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

有一首“花儿”唱道:

骑上个毛驴赶上个牛

锁南集市上卖走

三炮台碗子手抓肉

庄稼人活了个风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