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怎么教?

我从赵国穿越而来


在乡镇初中,五、六十的一个班级里,只有3、4人在学习,95%的人在混日子。这种现象在一些乡镇普通初中,还真是有!

“三味"30年乡村初中教学经历中,确实也碰到过几个这样子的班级,并且也在这种班级上过课。

题主问:面对这样的班级,教育专家有什么办法?

首先申明:“三味"不是“教育专家"!之所以决意谈这个问题,完全是因为有些切身感受想分享一下。

3年前,我们学校就出了这么一个班级。

当时,我在参与这一届“小升初"招生工作时,便发现这届学生的初考成绩与往届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00名考生中,语、数、英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的足有60多人,占据一个班级以上的学生数。后经侧面了解,这一届在小学5、6年级时,因评价重点在考取县重点班人数上,因此,小学6个班级中分了一个重点班,而放松了5个普通班的教学与管理。

这些学生进入初中后,不仅各科基础特别差,而且学习和行为习惯也特别差。

其中的一个班级,与其他5个班级相比,初一时,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但到初二后,因调换了一个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改变,加之学生年龄变化等因素影响,班级学风、班风明显变得更糟糕!

从初二下学期开始,这个班级里,真正还有学习兴趣的,就剩下5、6名学生了,其中一名为男生。

因该班政治老师外出培训,“三味"曾在该班代过几节政治课。学生大致就是这种情况:

班级近50名学生,近1/3的学生课本丢失(反正课桌中找不到),在有课本的学生中,一半学生上课下打开课本。任凭老师如何强调和提醒,认真听课的不足10人,做笔记、答问题、写课堂练习的学生仅几位坐在前排的女生。大多数学生在干什么呢?讲小话的、睡觉的、搞小动作的丶心不在嫣不知在干什么的……反正就是不听课,不答问题,不动笔!

到初三时,学校不得不考虑解决这个问题:曾考虑撤班,将学生平均分配到其他班,但又怕影响别班学生。最后采取将那些想学的学生分到别的班级。

造成这种班级情况的主要原因,"三味"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是,自小学以来,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二是,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制度,让学校或老师过早、过份地放弃了对“差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导致学生过早放弃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学校和老师在管理上缺乏有效方法。

四是,较低的高中录取率,让很多成绩本还不错的学生,因看不到上高中的希望,而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习。

如何化解这个难题呢?

“三味"认为: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长期、一贯坚持对孩子加强行为习惯和文化基础教育,预防孩子不良习惯形成和文化基础断层。否则,孩子一旦恶习形成,文化基础跟不上,丧失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恐怕九牛二虎也难以拉回!


三味聊教育


女儿进入初中那年,我在上海,直到开学我才辞职,没有关注过分班信息,误以为会和以前的方式一样分班。

结果那年有个学校撤并过来,改变分班方式,托关系的几乎都集中在几个班级,女儿分到了“差班”,那个班级几乎都是属于撤并学校学区的孩子。

当时我也不是很在意,认为正好可以锻炼一下女儿的自律能力,在差班也未必是坏事。

虽然愿意坚持,各种担心还是有。

无论上课课间还是下课,十几个混混都可能在教室门口晃;在教室,不知道何时女儿裤子被人从后面割开一道口子;课堂上,一个孩子提出上厕所,会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尾随而去;下课时,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吞云吐雾……

直到第一次月考女儿考了年级第一,她的班级排名倒数第一,熟悉的朋友都开玩笑说我的女儿是漏网之鱼,我依然没当回事,直到女儿回家和我谈她的感受,我才重视这个问题。

女儿的集体荣誉感挺强,班级倒数第一让她挺难堪,她以为同学也会难过,结果是:妈妈,老师宣布年级排名时,我回头一看,他们都是无所谓的表情,一脸的麻木,我感觉特别悲哀。

女儿沉闷的心情让我担心那些孩子会针对她,开始考虑调班问题。挺感谢女儿当时的班主任,他没有考虑自己个人的名声,为了女儿发展,同意了女儿离开。

让我们内疚的是,女儿调班不久,这位班主任就坚决辞掉班主任,班里俩个无法无天的孩子跪求他留下,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这些孩子其实也有善的一面,当时有几个孩子找到我女儿,希望女儿回去,认为这样可以留住班主任,女儿动摇过,我没有同意,因为在我眼里,即使女儿回去也改变不了什么。

班主任离去了,孩子们更加自暴自弃,打架斗殴,和社会人一起混,一年的时间,就有俩个孩子死于意外。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改变是极为困难的,因为无知者更加无畏。

前段时间,在初中任教的一个同学问我:初中的孩子没思想怎么办?上课时一脸麻木,看了就着急。

我的回答可能不负责任:我教的孩子只要家长配合,努力一下,孩子状态很快可以调整;你教的孩子没办法,他们的家庭教育肯定有问题,这个阶段他们会更加无能为力,放弃吧!

教师其实是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学生的,无奈有些家长就是理解不了:他们刚七年级啊,以后路长着呢,现在放弃太残忍了吧?

是啊,同学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我对我的孩子们满怀期望,她肯定也一样,但是改变一个已经接近成年的孩子,谈何容易?

家长和主管领导有没有反思过这个问题:如果教师不焦虑,不负责,不担忧孩子的未来,对学生没有情感,他们又怎会感情用事?


妈咪老师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深有同感,十年前,我也在一个乡镇中学任教,所面临的情况和你所说的几乎一模一样: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有初一到初三共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个班左右,每个班的人数也是40多人到60多人不等。在初一、初二的时候,大多数或多或少还在学习,但到了初三的时候,在本校班风好的班级可能还有一少半学生在搞学习,班风差的班级确实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在搞学习,确实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混。所以,有些老师说题主反映的这种情况不可能,那只能说明他们没经历过或没见过,不要没经历过或没见过就否认现实。造成乡镇中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留守学生居多,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看管。对于这些每周才回家一次的住校生来说,回到家后,爷爷奶奶们对一些学习差、行为懒散的孙子们不但不对其进行相关思想教育,不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把他们当着宝贝疙瘩供着,好吃好喝的奉上,不管其要求合理不合理,只要能做到,基本上都要满足。

二是物质生活条件好了,淡化了刻苦学习的意义:

以前农村孩子大多努力学习,很大一个原因是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想通过努力学习后跳出“农门”,过上有吃有穿的生活。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长由于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作为心理愧疚等方面的补偿,他们往往给孩子门寄十分充足的钱,任由他们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手机几乎人人都有,聊天、看小说、游戏机成了“家常便饭”。这样不但养成了一些好吃懒做的恶习,也完全淡化了刻苦学习的意义。

三是家长、学生“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管学生:

现在即使没有什么文化的家长和几乎什么也不懂、成绩很差的学生都知道:老师打骂学生是违法的、老师开除学生更是违法的,导致少数刁钻的家长或学生在老生面前有恃无恐。曾记得,当年我所在学校的一个品行不端的男学生正对一女生耍流氓动作,恰好被一老师碰到。此老师一气之下扇了那男生一耳光。后来这男生告诉了他的家长。此家长不但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请来好几个人找老师“讨说法”。他们的理由是老师只能说服教育,打骂学生是违法的。威胁此老师说要么“还打”、要么赔“精神损失费”,要么检举到教委。最后,经多方调解下,该老师拿出了2000元“精神损失费”才完事。要知道,当时这位老师的一月工资才800多。后来,少数家长和学生又仿效前面的例子“维权”,我们学校相继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情后,很多学生更是违章违纪有恃无恐。越来越多的老师不但不敢管违纪的学生,也不敢管不学习的学生。生怕“触怒”了学生,发生了争执,打骂了学生不是受处分就是被“索赔”。有时自己被打骂了却无处伸冤(教过初中的都知道,不少农村初三学生的力气大于很多老师,我们学校也有老师被学生打过)。正是这样,导致很多乡镇学校校风、班风、学习氛围每况愈下。

学习氛围差,相互影响让不搞学习的越来越多:

由于班风差,学习氛围当然比较差,先是少数学生不学习,逐渐影响到其他学生。在学习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偷懒没受到什么惩罚,其他在学习的学生也会逐渐“偷懒”,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爱学习,不爱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差的班最后就只有几个搞学习。

由于这些一时无法改变的原因导致乡镇中学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要想全面改变一个学校的现状几乎不可能,除非有一个能处理好社会、校内等各方面关系的“铁腕”校长。作为改变某一个班级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顿班风,加强班级管理,让学生守规矩,守纪律。

二是与家长多沟通,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施加一些学校压力。

三是多组织与个别学生的谈心对话,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

四是提高上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减轻知识的难度和深度。

五是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愿学习的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学到知识。

六是帮助不同学生树立理想,经常进行理想激励。

七是减轻考试难度,为一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深思者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初中老师,我对题主说的问题还真有切肤之痛。

我任职的学校在深度贫困山区,这里山高路陡,贫困落后。学生比较少,每班人数也就在40多人。因为大多数离家比较远,山路又难走,所以一部分学生读着读着就辍学回家了,在读的学生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优秀的,当然这里的优秀是相对其他学生而言,无法和城里比较,这类学生还算努力,能跟得上,当然离不开老师的监督、要求,自觉性差一些,老师稍微管得松,学习劲头也就松懈,这一类学生也就5、6个;一类是中等的,学习勉勉强强,纪律还行,这一类学生有十几个;一类是后进生,学习差,己经跟不上老师了,但课上不算闹,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喊一下,才反应过来忙去找笔做一做,记一记,这类学生有十几个;一类学生是顽劣生,学习一塌糊涂,纪律更是要命,上课随时讲话打闹,老师要随时花时间出面制止,这类学生大约有七八个。所以总结下来,一个班可以教的也就八九个。这还是情况好的班级,情况糟糕的班级,可能在学的也就三四个了。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得严格,打闹的,讲话的,睡觉的情况就可能少一点,老师要求得不那么严格,那么打闹的、讲话的的、睡觉的情况就比较多了。

老师要求得严格的,随之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风险,最后还要劳而无功。

先说精力,要管理好这班孩子,真的要你老师时刻盯着,上课时有没有记笔记,有没有在听讲,早晚读有没有背书,背到哪里,课后有没有完成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抄袭,有没有偷奸耍滑,哪些同学需要加强辅导,哪些同学需要提醒,哪些同学需要教育,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

再说风险。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老师说得过多,要求过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引发师生冲突。尤其那几个顽劣学生,经常与老师作对,挑衅老师,拉帮结伙,搅坏班风,当老师的经常有揍他一顿的冲动,有的能控制好自己情绪,有的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稍微有点出格,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控辍保学任务。现在国家在抓精准扶贫,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一个要求就是零辍学。为此一些已辍学多年,有的甚至已结婚嫁人,有身孕,但仍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被劝返回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何况早已经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更不能因为老师的原因而辍学。老师的原因是什么?作业多、要求严、教育、惩罚都可能是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老师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最后说劳而无功,就班上好大一层学生,基础极差,你讲半天,他听不懂、听不进去,你讲也白讲。你让他做个练习,不是抄来,就是乱做,只为完成任务,这还算好的,更有的做都懒得做。可以不夸张的说,有的同学虽然已到了初中,但真实的知识水平才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

那么他们的家长呢?教育意识更落后,家长知道的还不一定有孩子多,家长会的还一定有孩子多,孩子在家里就是祖宗,他要不学习,家长丝毫没有办法。有一层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或者让学校替自己他几年。去家访或者你让家长来学校,只会呆呆的听你讲,没有一点办法,这还算是配合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以忙,没有车,路远为由不来学校,还有一些家长,连电话都不接。一个家长会,左通知右通知,最后也就能来三分之二。

那老师能怎么办呢?我的想法就是有效无效,责任尽到,只要在校,就要管到。我不能保证把你教好,但我保证我一定尽力。

不管不行,越不管,课堂会越乱,好的也会变差,而且也容易出安全问题。

管死不行,管得太死,树敌太多,累伤自己,效果也差。有时老师也得学会宽宏大量,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必斤斤计较。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划定底线,说清规矩。好的同学、上进的同学、听话的同学可以相应要求高一点,差的同学、闹的同学降低标准,逐步要求,实在不行守好底线。

尽人事,知天意,要承认有些同学的确就教不好,只要平安就行。降低对教学成绩的期待,降低对进职称的期待,可能对差生的态度会有所转变。

多找机会,谈心交流,开开玩笑,玩闹一下,未尝不可。

放长远看,对老师而言,这些学生不过教书生涯的匆匆过客。对学生而言,读书生涯也不过是漫漫人生路的一段而已。谁又能断定谁的人生更好。

都是些陈词滥调,婆婆妈妈,但都是实际经历,不吐不快,见谅见谅。


我在线上78


精英的孩子的学习在加码,乡镇学校的孩子在放羊,社会在分层固化,教育也在分层固化,只靠乡村学校教师的力量,根本无力改变。

1、很多乡镇中学都存在这种问题。

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有,尤其北方农村。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所这样的学校,甚至更差。我们的学生人数少,全校不足200人,一共六个班,每个班30个人左右。学习状况奇差,我现在带的是七年级,刚入校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考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及格的没几个,后来,又靠了一次,只考汉语拼音字母表和26个英文字母,每一种都没有一个同学全写对。

班里的情况是这样的,孩子们要么是家庭有问题,要么是智力有问题,要么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问题,都是在小学就被家长和老师放弃的。

优秀的学生情况都是一样的,差生则是各有各的差法。上课时,班里大喊大叫的,随意走懂的,完全不是上课应有的状态。

我们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上课像打仗。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校长说要进行课改,学习别的更好的学习模式,这样子实在没法进行下去了,现在是开始阶段,目前还没有看到效果。

2、这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乡村教师解决不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不是老师,老师也是受害者。凭老师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老师们无法与生活方式、价值观抗衡。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体质和制度的变化,这种情况很难改变,最起码教育局或者校长要做出改变,教师们才有可以学习的对象、努力的方向。

乡村教师大部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是不可靠否认,我们乡村教师缺乏理论,一个人单打独斗几乎不可能成功。

3、很多乡村教师想管又不太敢管。

农村的孩子也是很娇生惯养的,和之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并且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对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家长都觉得读书考大学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更不会把孩子的老师放到眼里,一旦孩子出点事情,那就更不能放过老师。

尤其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的,更是被宠得无法无天,但是他们懂得怎么抓老师的软肋,曾经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敢惹班里的老大,但是我敢惹老师,因为老师不敢打我,打我犯法。

老师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管就不管呗。

4、希望教育专家们给乡村教育指一条出路。

我们乡村教师也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学习,虽然不奢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也希望他们不那么颓废不在乎,可以多少学一点东西。希望那些专家们能到乡村来,亲自示范一下,到底怎么教这些学生。如果真能这样的话,功德无量。


终将长大


我上学时,当时整个乡镇初中只考了4名高中生,我是其中的一位。有的学生在初三开始就被老师劝退了,有的学生后来没考上打工了,有的同学现在已经当上了老板,有的依然给别人打工,乡镇中学多年都这样。

其实,老师也不要抱怨,更不要自责,这个和老师关系不大!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老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都要多的多,所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群听话的孩子,会让老师的职业充满幸福感。反正,一群不听话的孩子,不学习的孩子,也会让老师每天受到煎熬。

一、教育的差距,一直都有,现在越来越大。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重点高中,以前的时候,学生会来自全市各个地方,但是实际上乡镇中学的学生也不多,即便是县里的学生,也都是县城的学生,实际上在他们那个范围,也属于城里的学生。

而这几年,乡镇中学的学生几乎见不到了,学生全是来自市区几个好的初中。乡镇中学和城里的中学,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和家长的素质,都差距很大。前两天和同事聊天,她说她孩子所在的初中,想历史这些学科,班里90分以下的只有几个人,而她同学所在的乡镇初中,90分以上的只有几个人,至于语数外,差距就更大了。

二、学生不学习,家庭因素是主要因素,老师解决不了,专家也一样。

就初中的内容而言,学生只要态度认真,不至于学得很差,如果一个班95%的学生都在混,这说明这个乡镇中学的生源有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源在家庭,不在学校,老师无能为力,教育专家去了也一样。

以前,大家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家长都重视教育,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如果老大学习好,往往都能带动其他兄弟姐妹学习,所以大学生都是“成窝”出的,一旦出去了,在一个村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一样了,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孩子回家就玩游戏、看手机,家长不敢不问,因为在家长看来,上学也没有用,因为周围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多了,所以对于教育更加不重视。

三、教育分流是必然选择

现在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只有学习好才能成才!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不适合上高中、上大学的学生,早早分流到职业学校未必是坏事,而这一点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

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和教育部的“双高计划”,都体现了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提前去职业学校学习技术,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吗?

现在社会,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方面、长时间的合作完成,单纯把孩子帅给学校,很难把孩子培养成功。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我觉得家庭教育很重要。

我就是来着农村的孩子,小时候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伯伯家住,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爸爸原来是老师,当时老师工资太低就出去打工,但是正是他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加上我伯伯也是老师,从小给我和姐姐灌输的思想,教育方式都与普通的家庭有所不同,伯伯作为老师,每天放学会要求我们做作业,看电视也有规定,对我们要求都比较严,相对于其他留守农村儿童(我当时也是留守儿童),我所感受到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的热情有很大不同。

而大多数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人大多数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他们忙于农活,没有很多精力来教育和管理他们,加之农村上一代知识分子很少,他们认为只要帮子女将孙子孙女带好,不发生危险即是完成了教育和管理的任务。事实上,长辈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潜移默化中就会塑造孩子的三观,所以家庭教育,如家庭道德,家风,追求,家庭文化对农村的孩子成长很重要。然而农村缺乏的,也正是这些,希望乡村振兴能真正将农村变为人人都向往的地方,农民成为人人的敬佩的职业。


正弦函数m


我决定删除刚才的评论,因为不管咋说,都避免不了一场口水仗😂而且,我发现我刚才的评论有点片面了。

不过嘛,归根结底,楼主还是放平心态,毕竟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紧。

我不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是纸上谈兵哟,只是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我们这里也是农村,班级人数55-60+不等,人多了,管理起来就是麻烦。

我班上的学生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我是班主任,平时上课纪律很好,同学们也是很积极的。

不过另外一个年级,上他们的课,就是一半的时间在管纪律,更有糟糕的是用四分之三的时间来管纪律,学生直接一个都不学。

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自动想起来了我们班上的乖宝宝,似乎忽略了另外一部分学生,嘿嘿。

我们这里的学生倒是很单纯,耍朋友的情况少,但是玩手机,逃课,不写作业的情况很严重。

这类学生的家长多半在外打工,或者文化水平低,所以实行家校活动可能性很低。

我也和班级纪律糟糕的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然后得出了两个结论,①大家都不学,我也不好意思学习。所以,我之前的回答中提及了,学生不学的原因有一半来自班级氛围。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很脆弱,所以容易认同大多数人的意见。②我就是来玩的,学习有什么用?这类学生,在班上就是捣蛋,影响纪律的存在。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极端的还有油盐不进,以惹老师生气为荣的。③学习效能低,意识薄弱。学了一两天,一两个星期,又没有花费心思,所以成绩提不起去,就直接放弃了。

我目前就总结出这三类原因,至于解决方法嘛,批评,表扬,惩戒,家校互动等等等……

如果都没用,那么就放平心态,仁至义尽,不必自责。

对于另外几个想学的,老师可以多给予帮助,鼓励。


影视巫七七


我自己就是乡镇中学毕业的,确实是这样。就拿当初我们班来说吧,05届的:初一刚开学是56个同学,到初二好像是52个左右,到初三毕业就剩48个同学了。考入市中重点的就4个同学,考入普通高中9个同学,我是第5名,与第四名同学相差20分,后面那些就更不用说了。到高中市中点的那4个同学,有一个没参加高考。9个普通高中的只有3个去读了,有一个半路辍学了,真正上大学的就是5个人,一个56个学生的班级只有5个上了大学。可想而知这教育观念是怎么回事了。那时候大家都挺穷的,在城市的小孩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宿舍有个同学一个星期20块钱,对我们来说是巨款了,因为我们只有3-5块钱过一个星期,当然米,菜都是自己带,但这3-5块钱还包括1-2块的车费。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能读书出来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事实证明那5个上了大学的同学有4个相对来说都是条件比较好的。寒门难出贵子,第一见识少,不知道语书的重要性;第二环境差,周围都是些差不多的人没什么上进心;第三真是穷,我这第5名真是因为穷高中都没上啊!很多人觉得上个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大学,浪费钱。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家条件都好了,但对小孩的偏爱,总体家长认知不是很好,教学水平也比较差了。一个班3-4个认真学,成绩好的,真是不奇怪。现在是比你好的,比你更努力。比你有钱的,比你更会赚钱。我们那现在生三四个小孩的一大把人。这些人没几个会认真去教育孩子,只要有饭吃,身体健康就行了。学得怎么样都是看孩子自己的智商,和对学习的态度!


向上看云彩


这种情况其实在农村学校不在少数。我们以前听专家讲座的时候也在下面抱怨过这个问题,甚至有同事直接当场给专家提出来,问专家可以不可以把他的班拿去带什么什么的。。。农村学校的学生相较于城里确实学习差,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习惯,环境等方面。我之前的单位就大部分是这种学生,隔代教育,厌学,打架,早恋各种问题,经常让人觉得没有意思想放弃,但是又觉得连班主任这种对他们来说最亲近的人都不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所以又一次次的坚持。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变不了,但他的行为习惯,价值观这些我们还是能多少给点正能量。我们农村教师还是要不断坚持下去,即使那个学生初中阶段不懂事,但只要他每天生活在正常的环境氛围里面,接受正能量的影响以后再差也不会多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