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她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你怎么看?

谭天论道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科学院院士对于这样的科学家而言只是褒奖。

科学院院士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年前,当时颜宁落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当年她还远赴普林斯顿任职。很多人说她是负气离开。我觉得这是把颜宁想得太浅薄了。在科学界,更多人认得是成就,这就好比你知道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但是你都不一定搞得起他曾经当过哪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是一个道理。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常常是超越世俗给予的各种头衔而存在的,它们会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

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他们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对他们来说科学院院士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科研条件,有好的设备,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平台。颜宁离开清华其实就和我们普通人换工作是一个道理,她只是想要换个环境,换个平台。而恰恰同样是她的母校的普林斯顿给她了这个机会。

而她这次能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的院士,也不是她刻意追求,只是顺其自然地拿到了。其实如果她一直在国内任职,那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有一些国家排着队给这些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荣誉头衔。所以,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大家也没有必要乱猜。


钟铭聊科学


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她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你怎么看?

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首先祝贺颜宁!至于颜宁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不清楚美国院士的具体评选流程及标准,也不好评判,但是作为一名理工科男,我还是喜欢从数据说:

截止2019年05月04日,美国总人口为326,766,748,美国科学院目前的院士数量将达到2347人,外籍院士487人。

中国人口总数为1,395,380,000,据2019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78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48人,化学部126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7人,地学部12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4人,技术科学部137人;外籍院士88人。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人口总数是美国的4倍多,而科学院院士数量只有其1/3,就统计概率学而言,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难度是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难度的12倍以上。

当然抱着严谨的态度,当然不能仅仅以成为院士的难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科学院的整体水平。只有产出才是衡量一个团队水平的唯一标准!目前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美国高被引论文数为72156篇,仍居第1位。中国热点论文数为842篇,占世界总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美国热点论文数为1629篇,仍居第1位。

对比上面的数据发现,中国科技产出数量:无论在中国高被引论文数还是热点论文数确实比美国低,但是如果用中国高被引论文数或热点论文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之比同用美国高被引论文数或热点论文数与美国科学院院士数量之比来做个对比发现,产出与院士是数量比,中国科学院院士还略微高于美国科学院院士,如果单纯以论文数量来比,总体比较中国科学院院士含金量高于美国科学院院士!当然,说道这里还是会有人喷我,说不能只比较数量,质量更重要!恕我直言,科学论文的质量,目前科学界比较统一的对比方法就是以被引用次数来判别的。如果你有更好的判别方法,完全可以拿出来讨论,而不能仅仅根据国籍来判别,认为西方的就是高质量的,中国的就是低质量的,那我劝你出去看看。

最后要说一点,我知道这篇文章发出去,很多人会那诺贝尔奖来说事,说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比例那么低,你还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含金量高于美国科学院院士,不是胡说八道吗?我只想说诺贝尔能把“和平奖”颁发给老和尚、美国黑人总统,有没有问过那些在恐怖事件中死去的同胞的冤魂,有没有考虑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几百万难民的感受?

我们知道“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今天我就狗尾续貂,再加一句“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某些奖的评选是只看国界的”!

最后谢谢大家,这里是白说世界,用数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对文化知识追本溯源。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对我的观点有不同的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若关注、我必回应,互关互动!


白说世界


很正常!

现代最大的利益集团国家体系要成为世界佼佼者,必须掌握顶级人才储备。

米国上个世纪利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笼络了全世界的科技人才,累积了巨大的人文储备,各种生产方法的储备让米国,从军事到经济都领跑世界。

我国政治动荡管理混乱教育背停止,形成巨大的人才空缺期,40年前的改革让中国快速与世界接轨,各种空缺在慢慢补齐,基础薄弱,科技储备薄弱,我国甚至没有科技储备模式。大学与企业也是改革后新生模式,都很穷,穷到没有系统的图书馆。中国后生掌握世界前端的科研很难,都要走出去,去外国学习。管理者的战略思维太逊色,太古板,让中国学子不能得到应有的学位,只能感叹我国体系的落后。

赶超世界!没有真才实学那是妄想!我们的邻居日本在这方面早我国发展200多年!在与西方侵略博弈,在近代从废墟中崛起,一次次走向巅峰,其方法就是教育,方法,储备。

我国应该抛开官方建立科技独立体系,在大学企业中建立科技储备库,储备科技成功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学术文本。

为以后市场需求提供第一支撑。


盈博天宇


若是一个美国人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会很高兴。

若是一个中国人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会很生气。

生气的原因是很多很多。无外乎是让人听烦了的一些老调调。

比如说,由此可以证明美国好,有眼光。中国不好,没眼光。

还有,说美国不好,中国不让谁当院士,美国偏让他当,恶心你中国。

再激烈一点,就该骂这个人不要脸,当什么美国的院士,卖国。

我对上述几种调调是烦了又烦。

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人为什么被聘成了美国院士,她有什么高见。

这才应该是我们的兴趣点。

美国再混蛋,不会找一个二百五当院士吧。

我就纳闷了,一些同胞的兴趣点,怎么那么无聊。

什么叫市侩,这就是市侩。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市侩大国。

市侩学大行其道,大得人心。

哪国烧了古迹,谁得了诺贝尔奖,谁当了外国院士,都是市侩们发挥市侩作用的大好时机。

而且,市侩们的理论永远是那几个老调调。

无外乎别人都卖国,就他爱国。

即便当市侩,你也当出点水平来,说出点不一样的调调来。

希望有人介绍一下这个中国籍的美国院士的“高见”。


呼吁法律


不回答这个问题,我就想说一下各个回复中不满中国的言论,中国是那里对不起你们了吗?回到八十年代,你们这些现在大放厥词的人连饭特么都吃不起,现在你们被饿着了么?我就想不通了,当初邓老他们那真是饿着肚子把原子弹搞出来的,为啥你们不想一下?咱也不能强求大家都像邓老他们一样伟大一样牛逼,但是断奶就骂娘,饭饱就掀锅的事是人干的?别特么忘了,现在大多数在网上骂中国的你们特么还是是中国人,国家有不好的地方,没毛病!但是相比于九十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现在就特么是天堂,六十七十年代的人用命奠定基础,八十九十年代的人起早贪黑来发展,到了现在一个二个就要享福?没享到福就是国家对不起你?那你们可以滚蛋,入美国国籍难但是放弃中国国籍应该还是很简单的,你们为啥不滚啊!一群白眼狼


牛逼的名字不解释


首先,祝贺颜宁!

科学家为人类造福,为改变世界而奋斗。个人认为,在哪里当选科学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家真是个科学家。至于为什么在美国能当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当选?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理由,我愿意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据说,凡是在中国学车考不了驾照的,到美国轻松拿到。

据说,在中国考大学落榜的,到美国基本上能拿个研究生回家。

据说,在杭州买不起一套钢需房,到美国可以轻松住别墅。

据说,在中国IPO过不了的,到纳斯达克都能敲钟。

据说,在中国想见市长一面很难,在美国想见总统很简单。

据说,20年前,国人去一趟美国,祖宗八代引以为荣。20年后,饭后闲来去一趟喂喂鸽子…


传媒人方哥


颜宁最近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2017年她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也好,落选也罢,其实都算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对此事进行无端放大、恶意揣测,认为是美国的院士就应该是中国的院士,这才是不正常的。

落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颜宁不是第一个。在颜宁之前就有过多位,颜宁在普林斯顿的老师施一公就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施一公回国后第一次参选中科院院士就是以失败告终,之后施一公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施一公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后,国内有媒体曾连线美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的媒体官员,问: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的双料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和科学院),这是什么原因?美国官员的回答是:这个问题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美方的这个回答其实非常正常,并没有暗指中国科学院存在问题,却依然被国内一些人妄加揣测。

中国的院士评选需要候选人申报,而美国国家科学院不存在这样的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可以提名别人为院士候选人,提名后科学院会对被提名人进行仔细的审查。除此之外,美国国家科学院对被提名人的年龄没有限制,而中国方面会对65岁以上的候选人有需要更多院士推荐的要求。另外,美国的院士只是一个荣誉,中国的院士头衔虽然也号称只是荣誉,却能够与各方面的利益有很大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不同入会流程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这里当选,在那里落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其中或许有制度方面的缺陷,但凭颜宁的经历不能说明美国的入会标准比中国的好。


刁博


我们不能一看到院士就觉得为啥别人评她为院士,而国内就不评她为院士就感觉我们埋没了人才,不重视人才。这是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因为两国院士的评判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想一想美国只有3亿人口,却有将近3000个院士,中国人口13亿院士数量却不到800个。中国院士评判中有条标准:“应特别考虑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的人”,每年院士只有不到60个名额,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中科院含金量是远高于美国科学院的。

当然为了完善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对人才的评定不仅有院士,还有长江学者、百人计划、优青杰青、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等等,形成一种梯度式、横向式的人才标准。

虽然颜宁不是中科院院士,但她是长江学者,仅次于院士的人才称谓,被称为院士候选库,而且其本人在201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即使在清华长江学者也是属于顶级科学家称谓了。人才并没有没漠视,没有被埋没。


有初有终


我个人觉得,现在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看法,都带点怨气,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事看的很重。没有当选院士,那肯定有那方面不足,难道外国的院士就一定比中国的强吗,也没有必要对这事小题大作。你选择去美国是你的事,你获得院士是你努力的结果,恭喜你。科学没有国界,但掌握科学的人是有国界的,你只要不做危害祖国利益的事,我想大多数人还是对你是抱有友好的态度的。我们是礼仪之邦,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民族,授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懂得尊老爱幼,谦虚是我们的美德,无论身在何处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根在那里,要懂得感恩。在你出国留学之前,培养你的毕竟是你的母校。成才了长大了,始终不要忘记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是谁培养了你。只要你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想你的母校也会为你敢到高兴,为你祝福的。


小子专制不服


让我更深层次理解了什么是“公平公正”和“尊重科学”。

崇尚戏子比崇尚科学热烈,崇尚金钱比崇尚德善热烈,崇高不劳而获比崇尚劳动热烈,相信有钱能办的事不是事,不相信客观事实真相……

我生活在最底层,体验和看惯了太多的“不正常”的常事,除去无奈、悲哀、苦笑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努力去适应不了的去适应,还能如何?

没有科学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没了希望,没有希望的民族就会充满怨恨……还有“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一样,我期待我的祖国,全国人民一道做新时代追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