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號、體育熱、更商業、“港味” 主流大片的面孔悄悄在改變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日前發佈一組時尚大片與導演影像,影片的總導演陳凱歌,總製片人黃建新,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攜手亮相,集結幾代中國電影人力量,定格中國導演風采與姿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經典歷史瞬間,普通人與祖國息息相關的動人故事,影片將於2019年國慶檔與觀眾見面。

除了《我和我的祖國》,近期一大批主流大片發佈最新消息,包括體育電影《李娜》殺青,《中國機長》定檔國慶,《中國女排》《中國乒乓》項目啟動,吳京領銜的《攀登者》殺青,管虎執導的反映四行倉庫抗戰的電影《八佰》定檔暑期。主流大片的新鮮表達,給了觀眾更多的期待。

齊魯晚報記者 倪自放

“國字號”電影大踏步出發

已經宣佈今年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有一個迄今華語片最為強大的導演陣容,總製片人黃建新,總導演陳凱歌及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橫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代表著中國導演的代代相傳。影片片名《我和我的祖國》中的“我”,是七位導演與影片故事的主角,更是歷史長河中的每個個體、銀幕前的每一位觀眾。影片從“歷史瞬間、全民記憶”出發,落腳在每個普通人身上。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宏大歷史視野下,每個國人都有與祖國緊密相連的溫情故事,影片旨在用這些樸實的故事,挖掘普通人和國家之間深層次的情感羈絆。

《我和我的祖國》不是唯一一部將“國家”涵義冠進片名的主流大片。由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女排》宣佈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國字號”體育題材電影《中國乒乓》宣佈啟動,影片的海報還配以“尖峰時刻,國家榮耀”的字眼;此前,劉偉強執導、張涵予等領銜主演的影片《中國機長》也宣佈定檔國慶。

不久前,由吳京、章子怡等主演的《攀登者》發佈定檔海報,將於9月30日在全國上映。《攀登者》是一部隱形“國字號”電影,雖然沒有冠以“中國”二字,但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頂珠峰,有著複雜的國際環境背景,這次行動並非一次簡單的運動探險,更有著宣示國家主權、彰顯國家力量的意義。

目前國產片票房前三名影片——《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雖然片名未使用“中國”“祖國”,但影片的家國情懷盡人皆知,感動無數觀眾。

“國字號”電影,正成為中國主流大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女排、乒乓題材紛紛上銀幕

目前正在籌備或準備公映的大批主流大片中,體育題材作品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李娜》殺青;《中國女排》確定2020年大年初一的檔期;《中國乒乓》啟動;吳京、章子怡等領銜的《攀登者》,也有登山這一體育元素。

大批體育題材的主流大片啟動,由多種因素決定。首先是體育環境,2020是奧運年,輿論氛圍有利於體育題材影片的傳播;其次是市場環境,國產片的體育題材已多年難見佳作,《沙鷗》《女籃五號》等皆是上世紀的經典老片,近幾年僅有講述拳擊運動的《激戰》和騎車運動的《破風》等少數幾部體育題材影片獲得一定關注。引進片《摔跤吧,爸爸》的火爆,說明製作精良的體育題材影片在中國影市有觀眾。

在體育資源方面,中國是體育大國,優勢項目眾多,觀眾認可度高,比如此次拍攝的《李娜》,聚焦中國在網球項目的突破者之一李娜;《中國女排》聚焦的女排群體,是全國體育迷的偶像;《中國乒乓》聚焦的乒乓球堪稱國球,群眾基礎更強,在國際上獲獎更多。

商業屬性讓主流大片更好看

商業屬性逐步加強,讓目前的主流大片越來越好看,這是影片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前提。

主流大片的商業屬性特點之一,是大體量製作、大明星參與。《李娜》的主演陣容尚未完全公佈,可以確定的是,人氣明星胡歌將是主演之一。《攀登者》有著名導演徐克、李仁港,著名作家阿來這樣的幕後主創,主演有吳京、張譯、章子怡等。《中國機長》由張涵予、歐豪、杜江、袁泉、張天愛、李沁領銜主演。《我和我的祖國》則會聚了國內七大導演聯合執導,目前確定的主演包括黃渤、歐豪、田壯壯、劉昊然、陳飛宇等。《中國女排》尚未公佈主演陣容,有消息稱鞏俐將飾演郎平,關曉彤也將參與演出。

主流大片的商業屬性的另一個特點,在於重工業大製作越來越多。《戰狼2》《紅海行動》等主流大片,是中國重工業大片的初嘗試。今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顯示中國主流大片的重工業屬性已經越來越強。

中國首部聚焦火山題材的視效動作大片《天·火》將於年內上映,影片創造了“中國出品攜手國際製作”的中國式重工業大片新模式。《天·火》的特效鏡頭與《流浪地球》等量,其視覺奇觀由全球頂尖的六大特效公司聯手奉獻,其中主視覺開發工作及大量特效鏡頭由中國特效公司倍視Base FX承擔,該公司代表作包括《太平洋戰爭》《大西洋帝國》《捉妖記》,參與制作的《美國隊長2》《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等先後獲得奧斯卡最佳視效提名。

“港味”大片越來越受關注

近幾年的主流大片陣容裡,“港味”主旋律大片在數量上越來越多,成為電影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這主要體現在主流大片的幕後主創多是成熟的港片導演。執導《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的是香港著名導演林超賢,林超賢去年年底啟動了另一部主流大片《緊急救援》。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之前執導了廣受好評的《中國合夥人》,目前又在製作《李娜》和《中國女排》。《中國機長》的導演是曾以《無間道》系列確立影壇地位的香港導演劉偉強。電影《攀登者》雖然是吳京、章子怡領銜主演,導演卻是香港著名導演李仁港,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擔任監製。

“港味”主旋律大片,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新鮮事物。早在2009年,由陳德森導演,陳可辛監製,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等主演的《十月圍城》,講述1906年革命義士浴血保護孫中山的故事,影片用熱血和情懷感召了觀眾,取得3億票房的不俗戰績。2014年賀歲檔,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創下了近9億票房,這部由當年的革命樣板戲改編的電影不僅吸引了對“紅色經典”別有懷念的中老年觀眾,也讓90後的年輕人連稱“喜歡”。

“港味”主旋律大片越來越多,主要在於港片之前是中國電影商業化較早的領域,培養了大批熟悉商業電影製作流程的幕後主創人員,能夠較快地將商業與主旋律製作融合起來。許鞍華之前執導的《明月幾時有》就是一個例子,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展現了香港淪陷背景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許鞍華以類型片的形式對這個題材進行闡釋和包裝,非常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