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捧着一本童话书那样入迷的看书了?

总有大v想害朕


大三那段时间,天天打游戏,想换个方式过过。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上课看,回宿舍看,睡觉也看……几天看完一本,看完就继续买余华老师的书。《兄弟》《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等等,好像6.7本吧,再当当网上能买得到的系列,用一个月看完了。不过这些书不是童话,是现实题材,和作者说问的童话截然相反的意向~余华老师的书很多描述了文革那个时代的恐怖和情况,文笔真切,白话虽多,却更好的突显当时的茫然。

以上,个观。喜欢的关注我哦~

也推荐大家看余华老师的小说集~



闽南仔啊


确实有段时间了,如果说回到小时候那时看《安徒生童话》那种状态的话,我看还得回到2007年那段时间。

那时很想学医,野心很大哈,又没上过医科大学却想学医。我学医的目的还是因为我家小孩老是生病,一直咳嗽,不打针,吃药就会成肺炎。于是想自学来自己治疗小孩的病。

记得读的第一部医书是《人体局部解剖学》。经常一有时间就跑新华书店看,可是老看不懂又没有模型,可还是从上午看到书店打烊。不说有多了解,也就了解个大概。过了2个月后,紧跟着读第二部医书《医学免疫学》,这部刚出不久的书就买下来看,了解了免疫系统原来可以防御和杀死细菌和病毒。也明白了医生老讲我家小孩免疫力太低了的原因。那时几乎书不离手,太感兴趣了。可是由于自己不太聪明,好多地方理解不了。后面也看过利迪亚德中文版《免疫学》,总认为有些地方不对头,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怀疑这些书作者搞错了原理,当然也可能没有哪里出错。只是自己觉得免疫系统只能防御细菌和病毒,是杀死不了细菌和病毒的(是任何,仅属个人观点)。可能是天生持着怀疑态度来读书吧,也有可能自己太偏激了,所以才只会一知半解。

同时读的还有《儿科学》,也是买回来读的,反正本来很枯燥乏味的书(真心配服学医的医生,自己读了就知道了)还是废寝忘食在那读。经过一年多学习也懂了点皮毛吧!期间经常在小孩病了后,自己买药给他吃。到后面只有吃我买的药才可以暂时冶好他的病,不知是不是出现了医学上的赖药性?

在孩子十岁以后,由于他免疫力提高了,也就没有那么咳嗽了,只有感冒才会咳嗽,我也就放松了,后面也就没那么拼了,隔好长一段时间才读读《中医基础理论》,又因为太深奥,现在还摆在书架上呢。

有了这段经历才觉得医生真的很伟大,学医也真的很难,得刻服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么多绝症患者出现在面前,从心理角度来看,真得内心很强大。虽然现在有着不少庸医,还有许多一切朝钱看的医生,但是医者父母心,相信大部份医生都会有最起码的良知。


感恩之心12358


像小时候一样得到一本好书,随即席地而坐立马翻看的情景,已经好长好长时间没有过了。

不过在图书馆、在新华书店里看到那些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如痴如醉倚在书柜前的孩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真想和他们一样放肆自己的热爱。可是,笑一笑,绕过脚下那两个背靠背对我毫无察觉的小不点儿,我还是找个不碍事儿的角落吧。

虽然自认为还没丢掉读书的习惯,可更多时候是把书当成了工具。

需要资料查阅时,想到了它,百无聊赖时想到了它,甚至晚上睡觉前需要借助它来催眠……如果书也会讲话,肯定要抗议了: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了?

好在书只用灵魂布道:帮你解疑,答人困惑。

一本触手可及的书,一个简简单单的日子,又是美美的一天……


我在街边卖早餐


在我的印象中,书的价值不在于书本身的“价值”,而在于知识的价值!可以是无限的,也可以是有限的。

曾几何时我也会想曾经逝去的光阴,但我不后悔,因为那段光阴里我几乎每天都看书,小时候也有过像童话书里面的幻想,在那个晨曦的早上、伴着夕阳的傍晚!坐在草坪上,一本格林童话就会让我沉醉!

现在依旧每天保持看书的习惯,但更多时候是国学散文的知识,而童话类的书籍,也许就像童话希望留存心底,从未忘记过,从未失去过。

每个人生希望就像童话般美丽,和美妙!





東云季


你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一样捧着本童话书那样入迷地看书了?(原问题)

现在想来,小时候捧着一本童话书沉浸其中而浑然不觉,真是件奢侈的事儿呢。很少有那种感觉了。

自己有自己的世界,外界属于外面的世界,每一本书又是它自己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却永远吸引着我。那是粉色的,也是湖蓝色的,可以是枯草色的,青荷色的,当然也是沉重的褐色的,总而言之,童话的世界是单色调的,也是好多单色调简单拼在一起的,但线条总是很美很简单的。

如果说啥时候能真心实意干过一件事儿,非童年莫属了,尤其是童年读到了书中的世界。我喜欢孩子,也喜欢童话,更喜欢陪着孩子看童话,不仅仅童话书籍。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的好多动画片就是陪着孩子看的,看了上百部,陪伴孩子好几年。

童话的世界,定是美妙的世界。

岁数越大,越不真诚起来。干什么都干不到心里,并且不允许你干到心里。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也是好多成年人的感触,一方面自己的心不单纯了,另一方面,成长以后的多重身份,使得一个人不能够继续单纯。(wm197049)

但是,没有谁不憧憬童。

不知道到底有谁会继续翻开童话书去看,要么没时间,要么没心情。我却是在洗澡的时候,也会带着手机,摆放到水淋不湿的角落里,播放一段儿优美恬静的童话音乐,随温水浸润自己的身体呢。

快乐俯拾皆是,快乐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你没了那份心境。

迄今为止,我也会翻开一本书,不管是童话的,还是深奥的,沉浸其中读个不亦乐乎,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谁都没有把你变老,而是你自己觉得老了,你世故了,你复杂了,在这个世界尚未把你污染之前,你首先污染了自己。你怕不被污染的自己被人小瞧,你也怕不被污染的自己会吃亏上当。

你心有余悸,又惴惴不安,你忙忙碌碌,又总爱找个理由,你虽然有时候也拿着孩子的书,却总回答不了他(她)提出的童贞的问题。你在做着你想要的样子,你想要的样子却总是成不了你自己,而真实的你却走得越来越远。

我们并不比孩子成熟多少,我们却有时候更加拙劣。我们用一种制度、成熟、公允、俗成的眼光担待了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孩子。我们最终期许孩子也像机械制造出来一样,成为有规律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留恋童话,又不赞美童话。我们的心理,童话是幼稚的,可笑的,不成熟的,哄孩子玩的。

倒不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更真实。我们远离了真实的世界。

童话书籍早就把我们的俗不可耐映射出来了,孩子们不是不懂得,而是,他们真实的解释,我们越来越不懂得了。我们追求了自认为的现实,却抛弃了最真实的真实。有几个人不是?!



阿尚青子


小学时候可以痴迷得坐在新华书店一天,地上、柜上、角落里,和一群小伙伴捧着漫画书、童话书爱不释手得读着。有时候会因为外皮被塑料薄膜封住而烦恼,趁着销售员不注意,偷偷撕开,有时候被发现了难免受到训斥,但也从来没让我们这些穷学生去赔去买。以前读得一些中外优秀童话,能记得的像张天翼、孙幼军、任蓉蓉、郑渊洁这些著名的童话作家,故事生动有趣,又浅显易懂,有了他们的童话故事陪伴才不寂寞,外国的也看得很多,喜欢看短篇中篇的,因为长篇里面的人名实在是太多太难记了,不如短篇的几个人物好记,像《安徒生童话》《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一千零一夜》《大盗贼》《长袜子皮皮》《魔橱》《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尤其喜欢看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小学时候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是常常痴迷。后来学了师范专业,儿童文学里面最感兴趣的是外国的绘本,因为在小时候,除了葫芦娃、变形金刚、机器猫、海尔兄弟这些漫画之外,很少看到绘本。几笔勾勒出来的图画非常精美,几句话非常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孩子读。现在再去书店看的时候,就是物是人非的感觉,大人和孩子已经很少在那边阅读了,儿时那种阅读的快乐,那份心境再也不回来了,最近又忙中偷闲看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是那么的好玩,投射出来的道理一点也不输于大人的说教,童话书的寓教于乐才是初衷和高境界吧,十分怀念从前的那段读书的时光,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喜欢回到儿时,看更多的童话。


有信仰的小哪吒


事实上,读书这件事从未在生活中停止过,一直在读书。

小时候读童话,后来读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然后开始读一些名著、通俗小说,后来渐渐读一些心理学、社科类读物……

总之,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需求中始终有不同的书陪伴。


迷途加菲


年龄大了,己有几十年的时间未看童话书。


510106194211259816周


年龄大了好久没有看童话了。想起小的时候,姐姐给买了本童话书,那爱不释手的劲现在想想仿佛就像是发生在昨天,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作业完成后拿着童话书跑到门前的柳树下去看,隔壁的小朋友会我玩去,我头都不抬的摆摆手,邻家的小朋友好奇的走到我跟前,探过头问有什么好看的啊,我背过书很高傲的说书里可好了不让你看……一晃多年过去了,如今那本童话还整齐的摆在我的书架上。


小样456789


对于童话书随着岁月增长,已经在心中渐渐地褪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手机下载电子书和在手机上看头条新闻占日常生活的主导地位,有闲暇时间或者夜深毫无睡意时,手机看书解闷都是第一功臣,书让爱不释手的手机取而代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