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哪位皇帝应当负主要责任?

仲龙讲历史


一个朝代的灭亡,不应该把责任推在某位皇帝的身上,因为朝代的灭亡是要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步步由盛转衰。要是武断地将一国的灭亡归因于某位皇帝,这对他是极不公平的,即使他不当皇帝。根据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封建王朝的最终结局就是被另一个新兴的国家替代。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第一位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帝朱由检。这十六位皇帝各有特点,但都说不上是玩世不恭的主,不同的皇帝爱好不同,像明朝就有一位木匠皇帝,他便是明熹宗。对于他,我们不能说是他毁掉了明朝,因为他在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明朝当时已经是积重难返,他就算想挽救明朝的国运,也只能说是无力回天。所以说明朝的灭亡不能随便怪罪某位皇帝,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但明朝的国运改变与几位皇帝有关,一位是朱棣,朱棣要是不起兵,可能明朝的命运就截然相反了,但明朝肯定逃不过灭亡的结局,因为封建王朝有其固有的弊端,除非封建王朝进化成为社会主义阶段,要不然哪个王朝都会经历一段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另一位便是嘉靖帝,他在位时,成天想的就是些修道升仙之事,对于朝中之事采取制衡,利用宦官与阁臣达到控制朝政,他想的不是如何改善朝政。以嘉靖的脑瓜子,要是他对朝中大事亲力亲为,改善明朝的状况肯定是有希望的。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不能怪罪哪一位皇帝,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历史百家争鸣


该有谁为明朝灭亡埋单?

大明王朝自洪武朱元璋开始,先后16位皇帝,经历了276年,最终折在崇祯朱由检手里。明朝的灭亡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要是非要找个皇帝来负主要责任,这有点硬要人背锅顶雷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扒一扒到底该有谁为明朝灭亡埋单?

套用《阿房宫赋》的“灭六国者六国也”。大明王朝的灭亡则是:亡明者明朝也。而这一溃千里之堤的蚁穴,就要洪武帝朱元璋所创建的外廷内阁与内廷宦官两大辅政机制说起……

辅政机制之一的内阁制

在明以前的历朝历代,宰相制已经沿用了上千年。宰相制就是皇帝享有至高无尚的地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宰相是一人(皇帝)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首席CEO,具有议政、决策、行政等诸多权利。估计朱元璋想避免历史上相权太大威胁皇权,规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防止重蹈历史王朝更迭覆辙。于是朱元璋挖空心思,巧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这一招的确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但皇帝所需要处理的事务可是呈几何倍增长。朱元璋亲自打下江山,深知天下得之不易,所以他能不怕辛劳、勤劳理政,累也不说累。据说朱元璋每天要批阅各类奏章200余个,处理大小政事400余件。虽然朱元璋是苦出身,但长此以往也有点受不鸟,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从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品级官员,并将这些官员安排到皇宫中的六座大殿里帮助皇帝处理文案工作。不过,此时的大学士和明朝后来的大学士还有天壤之别,并未握有太多实权。

然而他的后世子孙远没有他的政治觉悟、旺盛精力(即使有也用作其他了)。燕王朱棣也是狠角色,通过“靖难”成功上位,也称得上一代雄主。但他为了不像他父亲朱元璋一样整日忙于处理政事,于是便指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至此,内阁制度便诞生了。永乐中期,内阁权力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辅政机制又一的宦官制

要我说,布衣白丁出身的洪武帝朱元璋还是注重后期学习的,他自己曾说: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由此可见,朱元璋深知宦官专权干政给国家和皇权统治带来的危害。于是明令禁止内廷宦官干预朝政。并把这条列为不可逾越更改的祖制。然而,打破“祖制”的正是他本人,可以说是啪啪打脸。朱元璋是不太相信外廷的文臣武将的,这也促使他将寻找“心腹”视角转为内廷那些与之朝夕相处的特殊人群——宦官。于是朱元璋本着不破不立的原则,打破“祖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宦官机构,设立了九监、二库、六局(具体是啥网上可以找到,我就不搬运了)。就这样,洪武年间,宦官就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广 泛的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中,甚至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决策。这也为日后成为气候并左右朝堂的宦官集团打下坚实基础。

内阁与宦官两大集团的运维

洪武朱元璋创建的内阁和宦官两大辅政机制,其初衷想提升处理政务效率,其本意是内阁与宦官形成内外辖制。然而,现在看来,他那些子孙们,全然不解风情,全然不顾祖制,使得原本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呢内阁,慢慢滴变成集建议、决策、执行为一身的重权文官群体。其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有:窃权罔利的青词首辅严嵩、手揽大权的改革首辅张居正、还有党同伐异的政治联盟东林党……他们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他们功于心计、善于争斗,他们也曾励精图治、忠君为国……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明王朝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同时给王朝延续带来不可修复的危害。



而作为最初为了制约外廷,监视文武百官的宦官集团,但随着帝位的更替,原本由皇帝对内阁票进行审批“批红”,转为宦官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劳。多么可悲啊,当初朱元璋那么大工作量都坚持的不错,到了后代,连用笔写个“同意”“不同意”都由宦官代笔,可怜啊,可悲啊!这一群体里的成大事者有:有“立地皇帝”之称,明朝第一大宦官——刘瑾,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的著名太监魏忠贤,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王振,这三位太监的共同点就是祸国殃民,把持国政。



为明朝灭亡埋单的皇帝们

如果说洪武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们少些懒惰、多些勤奋,少些娱乐、多些工作的话,他们的太祖所创建的内阁和宦官内外兼备的辅政机制也不会改变初衷,变味变质。但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如,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面对多如山、繁如毛的奏章和政事,面对倭患扰袭、鞑虏进犯等等,他们不是选择正面应对,而是选择侧面规避。比如:在位45年的嘉靖朱厚熜,竟然有二十多年都不上朝,深居后宫,炼丹成仙,以求长生不老;武宗朱厚照,一心想驰骋疆场,其实是为了逃避大量的政务;熹宗朱由校痴迷木工制作,朝政由魏忠贤代为执行……当皇位传至崇祯朱由检之处,也曾励精图治,干掉了魏忠贤,国运一度好转,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聚集成势,外有皇太极不短袭扰,可谓是内外忧患,顾头不顾腚啊!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啊,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又赶上了小冰河期,旱灾+蝗灾,还有瘟疫来袭……我勒个去!崇祯朱由检最后自缢煤山,只能怪点子太背了,背到家了。



大明王朝灭亡了,这里有内阁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党同伐异,你争我夺,这里有诸多皇帝不作为、乱作为的叠加效应、这里还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这是一个多维度、多梯次不断累积叠加所导致的,而不应该由某一个皇帝来背锅顶雷。


仰望星空的小蜗牛


有史学家说,明朝亡于万历,而非崇祯。诚哉斯言!

万历皇帝有个爱好:作木器。凭心而论,谁还没个业余爱好啊,唱歌、跳舞、读书、练字、习武……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有益身心健康,什么爱好都可以。

万历皇帝的这个爱好,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物我两忘的境界,估计如果鲁班看到了万历的干劲儿和技术,也得承认:这小子行,是个干木匠的才料,怎么当了皇上了呢?可惜!可惜!

万历皇帝全心全意地干木匠,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朝政荒废,刀兵四起,民怨沸腾,当传国玉玺到了崇祯皇帝手中时,大明江山已是满目疮痍。

面对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力挽狂澜,无奈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杏林帅哥


负有明朝灭亡责任的皇帝中,排第一位的非朱元璋莫属。

首先得清楚明朝亡在哪里?目前可以说没有定论,但没有定论也算是个定论,很多和稀泥的历史学家说明朝亡于多方面原因,在此小小地鄙视一下,这不是等于没说吗?你要问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啥?历史学家会告诉你,多方面原因,离开哪一个都灭亡不了,内忧外患,都是主要原因。这是典型地无比正确的废话!

我来告诉你灭亡的原因,是制度!朱元璋建国,受限于各种局限性,朱元璋并不能建立一整套既行之有效又能绵延万世的基本制度,虽然他绞尽脑汁,创设卫所制、锦衣卫,大杀功臣废除宰相,推行以孝治国,砍杀无数贪官,但是,这些都白瞎,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诸多灭亡隐患。

大环境还是那样,滋生腐败祸害朝纲王朝灭亡的孽土还在。

而且,朱元璋创设的卫所制为贪官四起攫取国有资产提供了无比便利的条件,只要存在国有资产,就存在被官僚攫取的可能,除非没有。所以,他创设卫所制,将天下土地的一半划归卫所管理,在本质上实在是为官僚机构提供了攫取资产的金山银山,没有人能不为之动摇产生贪占之心,何况卫所土地又是那么容易侵占。

朱元璋创立锦衣卫,为的是更加牢固地控制官员加强皇权,缺不料豢养出一个缺乏有效监督又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畸形机构。

大杀功臣废除宰相,看似去除了产生大批权贵从而垄断生产资料的可能性,但是却不能杜绝新兴权力贵族以另一种形式崛起。

推行以孝治国更是可笑,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的事,历来仓廪足而知礼节,吃不饱穿不暖谁还有心思孝不孝的?

为何贪官杀之不绝?因为滋生贪腐的土壤太过肥厚。

明朝,兴也卫所亡也卫所。

开国之初,卫所制迅速地奠定了雄厚地经济基础,但朱棣大兴武功,将朱元璋四十多年积蓄挥霍一空。卫所军户逃亡,导致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又导致卫所土地管理混乱,于是各级官僚趁机侵占,反过来又促使卫所军户逃亡更甚,管理更加混乱,到后来,卫所不仅起不到保障国防提供军备物资的作用,反而成了大明帝国的累赘。卫所制,由“养兵百万不取百姓一粟”,彻底沦为帝国机制上的颗颗毒瘤。滋生腐败,吸食国体,制造矛盾,祸乱朝纲,哪一个不是因卫所而起?而朱元璋的《明皇祖训》又规定,子孙万世绝对不能更改他所创立的各项制度。

明亡,实亡于卫所。

所以,朱元璋坐实明亡第一责任皇帝问心无愧。

那么,明朝要怎么才能不亡?

答:彻底推翻卫所制,卫所土地改国有为私有,分配给失地农民耕种。改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命制为自下而上的选举制,成立责任内阁分摊皇权,取消锦衣卫东西厂。司法彻底独立出来,各级司法官员由选举产生。取消官办邸刊,继续鼓励民间自由办报,主张公众和媒体实施监督权。改两大风宪言官体系为直属内阁的监察机构,并接受民众监督。


读史梨树下


明朝灭亡负主要责任当然是崇祯帝朱由检,可以说崇祯帝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先,崇祯帝朱由检自毁长城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使明朝从此以后无人可以击败后金暨满清,袁崇焕是明朝唯一击败后金暨满清两位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巴泰、多尔衮、阿济格、多铎、豪格、德格类、岳讬、萨哈廉、瓦克达等后金悍将的明朝将领,崇祯帝冤杀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后,让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投降后金暨满清的明朝将领层出不穷,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等明朝将领投降满清为虎作伥反戈一击,明朝在与后金暨满清的战争中江河日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崇祯帝朱由检在即位以后除掉劫富济贫的大太监魏忠贤,重用劫贫济富的东林党,取消了对富人的工商税矿业税等,加重了贫苦农民的农业税,造成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而且明朝的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难以支撑对满清与农民起义的双线作战。

第三,崇祯帝朱由检心高气傲,对迁都南京优柔寡断,又拒绝李自成封王称臣的要求,最后众叛亲离自杀殉国,直接导致明朝灭亡。


厚德载物49847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这一年李自成只有8岁,距离崇祯在煤山上吊还有30年。

而曾经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已经退休回苏州23年,虚岁正好80。他的学生万历皇帝为此专门从北京送来了寿礼。

多年不见的万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

申老师一边感动涕零,一边却将礼物奉还,只留下了圣旨。并且回奏说,自己作为老师和前首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朝纲松弛,百姓财尽,皇长子不能出阁读书,大量官员岗位空缺无人替补,实在没有脸接受这样的礼物。

这种阴阳怪气的委婉指责,对于五十多岁的老油条万历来说,早已经麻木了。据说是有一些怅然,但老子就这样了。

两个月后,申时行去世。

不知师生二人有没有反思过,这悲剧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走错的呢?

1582年,万历十年。

三十二年前,万历的另一个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了。那时的万历还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张老师的好学生。

张居正成功照着儒家的经典,把万历培养成了一个年少有为,品德高尚,又热爱读书学习的学霸少年。

张居正的去世比较突然,失去张先生的万历也是非常悲痛。然而悲痛的万历皇帝,面对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文官们对于张居正的腐败和弄权,展开的一波又一波反攻倒算。

万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又很用功。他从小坚持天不亮就起床,日出之前就要在大殿外等候官员们的早朝,极少间断。

万历自称5岁便能读书,但这恐怕是中国传统算法。按今天的算法,可能才3,4岁就已经能识字阅读。

于是从很小开始,万历每天就需要批阅几十本奏章,每本几页到几十页不等。他的“大伴”,太监冯宝会指导他根据张先生的“票拟”,用红笔做出批示。刚开始只需要写几个“知道了”就可以,然后其余交给冯宝代写。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他开始自己斟酌一些事情,但是始终无比崇拜又信任他的张先生。

除此之外,十几岁的万历每天还要学习一堆老师的课程,并完成作业。然后第二天,需要背诵出昨天学习的经史内容。并且在课间时间也没有休息,会有宦官拿来奏折,让皇帝继续批阅。

张居正严格按照儒家经典,希望把万历打造为一个符合儒家标准的君主。敬重天道,效法祖宗,时刻修省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

具体的政务,责由张先生自己来打理。他希望用自己的励精图治,再加上自己打造的道德完美的皇帝,可以把君子们凝聚起来,一起追求一个盛世的美梦。

而这个用心良苦的美梦,最终还是破灭了。

他亲手调教的这个千古一帝flag,却不料成了中国历史上不上朝时间最长的皇帝。张老师九泉之下,被结结实实打了一脸。

1585年,万历十三年。张居正去世三年后,海瑞接到了朝廷的offer。

张居正不喜欢海瑞,此时海瑞也已经离职十五年了。

七十二岁的海瑞身体非常不好,但还是毫不犹豫拖着年迈的身体上任了。尚能饭否的海刚峰豪情不减批判着时局,指出了民间的危机,提议朝廷反腐败,严刑律法,恢复洪武年间对贪官“剥皮实草”的祖制。

这样的言论自然遭到了其他文官的弹劾,海瑞也因为此事连续提交七次辞呈,但每次都被万历挽留了下来。

海瑞是一个严格遵照儒家经典行事,刚正不阿,眼里不揉任何沙子的道德模范。此时的海瑞虽然刚猛依旧,但已经不再年轻。两年后,国民偶像海瑞去世,据说家家挂白,十里长街。

万历是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君主。那时候刚刚结束了嘉靖时期的党争,又经过了隆庆那几年的过度,文官们以为吸取了正德和嘉靖的教训,已经成功地将皇帝调教成了一个仁厚而又容易控制的吉祥物。

隆庆之后的小皇帝万历,现在身边有张居正这样的贤相,边境有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民间还有海瑞这样的偶像。都以为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而历史最终的评价却是“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张居正+戚继光+海瑞,再加上年轻时的万历,这几个人不要说明朝,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对的豪华阵容。更不要说还有申时行,李成梁这种一流,或者准一流的人物,一抓一大把。

一代人,两代人的“万历盛世”梦,包括万历自己。

却在如此多大牛的奋斗之下,最终还是破灭得稀碎。挽不回整个晚明下滑的颓势。

换成别人恐怕也无法做到更好了。所以也很难说到底是谁的责任吧。这就是我说这么一大段的意思。

我们总是习惯于期待一个救世主,明君圣贤,他一降临,黄河洗净,天地清明。于是也很自然地把盛世归到几个帝王的功劳,把乱世归为几个奸臣的责任。

但更多的时候,其实这是更多人选择的结果。


蒋翰禹


毫无疑问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任何朝代的更替都是先从内部瓦解的,比如秦亡于始皇忽然暴毙,二世无力担当大局,汉的灭亡归于八王之乱,自己搞自己,唐始于安史之乱,节度使权力过大,宋始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君臣互不信任,赵构枉杀岳飞,蒙元内讧更是残酷,色目人趁势乱华,明朝朱元璋比秦始皇命长,王朝根基扎实,朱棣夺位后又解决了各地藩王的隐患,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强和军权旁落引发内乱的机率,但同时也暴露出更大的问题,那就是皇帝的执政能力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朱元璋能力强,功臣尽杀,朱允炆能力不行叔叔夺权,朱棣牛B开创盛世,英宗冒进当俘虏,孝宗敢为经济繁荣,正德胡闹打残北元,嘉靖放权倭寇横行,万历自大抗日,耗资巨大,王朝内部腐败盛行……即使如此,明朝根基依然稳固,只要皇帝勤政,能力够强,无论农民起义还是外来强敌,都无力撼动大明王朝的基业!

可惜,崇祯皇帝的执政能力实在太弱,文官不听武官没权,唯一能指望的大太监魏忠贤也被他弄死了,自此无人可用,李自成进城后又死要面子不溜,竟然还选择自杀?大明王朝毁就毁在他的自杀上,清军以为他报仇为借口剿灭李自成,地方豪绅绿灯齐开,清军一路开挂……可悲可叹!


重点哥懂玉


东林党那批文人负主要责任!


口腔医生肖武峻熊


李自成,张献忠,魏忠贤,太监们,东林党,腐儒们,汉奸们,吴三桂,这一时期出现这么多挖大明墙角的人,他们都是历史投机者,明朝倒了,新主子上台,他们可以称王封喉,祸害华夏,直接到现在汉奸思想一直在作祟。他们是非常自私的投机分子。现在,还有不少牧羊犬。


闪电7344684


那肯定是万历啊,否定老师张居正得改革,使得明朝财政一夜回到解放前前,打压张居正提拔起来的戚继光,李成梁,使得明朝军事由后期全盛又一夜回到解放前,用人不明,识人不察,30年不上朝,导致国家混乱,当然,如果万历不死,大明朝还是有救的,因为他重用了熊廷弼等人,算是补救及时,熊廷弼曾经在野战中击退努尔哈赤(城下),并派游击队不停骚扰后金使得后金一度陷入被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