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外形近似,其实是有区别的

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族的“蒙古包”,都是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技艺,体现了草原民族的审美观和高超的创造力。毡房与蒙古包外形近似,其实是有区别的。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到哪里,家就搬到哪里,由于需要频繁迁徙,因此住房就必须能够随意移动,蒙古包就是这种活动房屋的一个代表,而哈萨克族人也有他们的活动房屋——毡房(又称哈萨包),因为外形近似,不了解的人往往容易将它与蒙古包混淆。

哈萨克族毡房

毡房在哈萨克语里称为“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在冬营地搭建固定的土木结构房屋、树枝条编制的房屋也是哈萨克族先民居住的特点之一。还有阿布来恰(也称阔斯)在流动放牧和战争期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哈萨克族毡房构建轻便牢固,经济实用,易于拆卸携带,鲜艳不失朴素,粗犷不失温馨。

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外形近似,其实是有区别的

毡房

毡房一般由栅栏、天圈、房杆、门、毛毡等组成。栅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宽栅栏,称为“凤眼”,轻便但经不起风吹;另一种是窄眼栅栏,也称“网眼”,虽笨重却很结实耐用。栅栏由交错的细柳杆用牛皮绳扎紧而成、相连成菱形,每块高1.5—1.7米,宽约3.2米,可自由折合,若10块栅栏的围墙,屋顶要架起八、九十根房杆。房杆上端插入天圈眼内,杆下端与栅栏捆绑连接。天圈用3段弧形木头连接,可作为天窗。栅栏外围上一圈彩色毛绒织成的芨芨草帘,在房架上裹上一层白毡,房杆上围上蓬毡,房顶上盖上顶毡,再用毛绳捆绑固定;东面装门,门高为1.5米,宽1米。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为双扇雕花木门,门外有毡帘。最后,在毡房周围挖好排水沟漕,这样毡房就算落成了。

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族特有民居。其建筑方法是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复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复盖以过夜或防雨雪。

哈萨克毡房,与蒙古包外形近似,其实是有区别的

蒙古包

蒙古包一般是3.3米至5米高,呈圆形,主要架设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圈,再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由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成)架好,再加上顶端的乌尼(即蒙古包顶端的伞形骨架,为3.2米长的柳条棍),接着将哈那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在顶上和四周覆盖一至两层厚厚的毛毡,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好,顶端开一“套瑙”,意思是天窗,可以起到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的作用,蒙古包就此大功告成了。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最直观的区别

就是看建筑是圆形顶还是尖锥形顶,如果圆球形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整体来看,哈萨克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要尖一些,而蒙古包下部是规整的圆柱形,上部是三角形。另外,哈萨克族人搭建毡房用的支杆是一头弯的穹窿状,他们将此弯头绑在毡房的墙架上;而蒙古族人在搭建蒙古包时,用来支撑蒙古包圆形顶部的杆子两头都是直的,直接就搭架在墙架上,并且杆子数目要比哈萨克毡房用得多一些。此外,哈萨克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蒙古包这样的建筑形式,易搭易卸易移动,适于牧民轮牧走场居住,其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而哈萨克毡房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