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反对花200亿美元建大型对撞机,几个院士说杨胡说,大型对撞机应不应该建呢?

沪宁高铁


70

嘟嘟嘟哥说

7分钟前

这个事情不能只在高能物理领域打转 必须全方位考虑世界的科技趋势和中国目前科技短板和优先发展领域。

1 整个科技领域(包括科学和技术)来看,生命,医学,材料,人工智能,能源,太空探索相比,高能物理是不是最高优先级?试着列出值得投资千亿的科技领域,看看对撞机能不能拍到前十?

2整个基础物理方面,高能物理特别是粒子物理是不是最优先发展的领域?相比凝聚态,量子等等如何?相比这些领域,高能物理是最活跃的最有可能取得大量突破的吗?

3高能物理领域,对撞机是不是最优先的领域?没有对撞机高能物理就不能发展了?杨已经给出了建议,就是发展新的加速器原理。

4 更高能级的对撞机的理论指导是什么?有什么科学目标?别告诉我就是撞着玩

5中国在高能领域人才基础如何?有多少世界级的人才?过去有何领先的成果?。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你怎么能让人相信你高能所能玩好这个巨型装置?王所长说这个装置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来华,是不是说中国并没有足够的人才运营这个装置?真要吸引来的话,谁养活?

6 培养高能物理人才一定需要这么个投资巨大的对撞机吗?世界上没有对撞机的国家多了去了,人家的人才怎么培养的?

7 如果说投资对撞机可以带动其他科学领域的话 为什么不直接投资其他领域,反而要绕着道走呢?

8科学家都是无私的吗?不一定!谁都希望国家能投资自己所在的领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9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有何世界级的成果?当初这个对撞机可是国家勒着裤腰带投资的哦?李政道可是大力支持的哦,而杨振宁可是反对的,事实证明杨振宁的眼光不是一般的准哦。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屁的成果也没做出来。

10美国和欧洲的对撞机就是活生生的先例,想想看,这是一个最优的科技投资么?如果让他们重新考虑,他们会投到这个领域吗?我们值得为验证一个几十年前的猜想而做出如此巨大的投入吗?

11杨振宁几十年前就说盛宴已过,现在看来他的判断如何?这几十年高能物理,对撞机有何巨大成果?事实证明,杨的判断是对的。你为何非要走一块已经没有多少潜力的地方钻牛角尖?而且还非要花国家的巨资?

12 如果投资对撞机,就算是真能撞出个诺贝尔奖又如何?多发几片论文有如何?杨在物理领域的眼光是超越百年的。别提王贻芳,就是李政道也没法比。杨可是物理史上拍前十的人物

13 如果这个巨额投资受惠于全世界,且有国际高能物理界的背书,那么请王先生和丘先生到国际上争取一定比例的投资如何?比如50%?


嘟嘟嘟哥说


坦白说杨振宁已经90多了,不要觉得还有什么利益可以左右他的思想。对于这个阶段的他来说,如何能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流芳百世才是他的追求,所以其言还是很真诚的。

至于他的理由,并非说将来就不用建了,而是当下希望把这200亿美元分散到各行各业的研发中,比如我们还落后的发动机中,国产飞机都下线了,发动机却还用外国的,你说这是不是迫在眉睫。你的手机里芯片多数还是美国高通的,美国现在打击中国芯片产业,国家急不急。相对而言对撞机晚点造对你有什么影响,别看了三体就觉得会被外星人锁定,真心没那么迫切。网上反对他的人多数是不考虑国力是有限的。军费也是有限的,不然每天下水一艘航母好了。研发费也是有限的,你知道每个大学,研究所才多少研发费,200亿美元,够全国211院校多少年的前沿费用妥妥的。并且人家每条说得很清楚,建了也是给欧美的人用,获奖也是欧美人拿,出地出钱都是中国这个冤大头。上海浦东多少年前引进的磁悬浮现在也只是个观光线,如今你还觉得值得吗?超前,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很大概率的浪费。

回头说说飞机的事,之前网上有很多批评中国每年用上亿条牛仔裤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试问一架波音能养活几个人,能惠及几个人?上亿牛仔裤能养活多少人,能惠及多少人?让人口众多的国人先过上好日子,才能有更多的税收发展国力。能力有限时,先解决普世问题,再解决尖端问题。花主要力气在尖端上是风险的,溢价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穷兵黩武。对撞机同样也是,太超前了,大量尖端人才和大量国力用来证明前人的理论,却一次性消耗了,影响国运。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际延缓了军备的更新,一句”军队要忍耐”,换来了我们如今的生活。如今也该有人对该行业说一句”对撞机要忍耐”了。


隔壁老王的喵


杨振宁关于建造起步200亿美元的大型粒子对撞机的看法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杨振宁并不是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而是反对现在建造。

如果以后中国经济条件允许,那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也是可以的。

另一点,杨振宁并不是反对中国科学家再继续探索高能物理了,而是反对现在通过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这种方式来探索高能物理。

中国的科研预算就那么点,如果现在直接建造对撞机,势必大大挤压其他领域的科研经费。

而且通过对撞机这种方式搞出科研成果完全靠撞大运。因为非对称粒子就是理论上的猜想,通过对撞机找这种猜想上的粒子就是猜想加猜想。

事实上,通过对撞机研究高能物理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即便通过建造对撞机来研究高能物理,也几乎会走西方的老路子。所以杨振宁就用“盛宴已过”表达这样的观点。

通过对撞机这种出成果起码要到三五十年后,这是长期投资,参照美国的经验,对撞机往往是无底洞,实际投资很可能会翻倍,甚至更多。而中国更需要这些钱解决当下的棘手问题。

即便建造了大型粒子对撞机,其也是为外国人做嫁衣,中国这方面尖端人才太少了,一定需要引用大量国外科学家,甚至能占到总研究团队的90%。即便出了诺奖级成果的研究,获奖着也不会是中国人。

支持建造的院士以王贻芳院士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比较统一

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起码可以引进国外人才,并在其带领下培养更多的本土科学家。而且中国要在基础科研上占据话语权,一定是要建造对撞机的。

通过对撞机可以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并寻找非对称粒子。人类的科学成果就是通过不断试错而获得的,起码需要勇气去试错。


科学认识论


这个问题上支持杨振宁,若问原因,参照FAST,老美的单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都停摆了,而我们还砸出个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名头。为什么老美的停摆而不去维护了,因为老美的理论跟新了,他们发现用多个小口径射电望远镜组成阵列效果发生质的提升,所以小口径射电望远镜的位置很关键,观测算法更重要。

所以,跟着别人几十年前的技术比规格大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提倡建设者也是沽名钓誉之徒,总想在科技的历史上留下的自己的什么东西。

纵观,杨振宁所提的研究其他方式进行粒子加速才是关键,说不定西方已经研究出来了,就等着中国这些华而不实的所谓这个所长那个院长之流想尽一切办法启动建设超大规模对撞机之际,西方就公布自己的最新加速器构造,而你投入无底洞的劳命伤财的费用在建造一个累赘型设备。FAST刚建好,美国就公布多阵列望远镜观测到了黑洞,我敢保证,美国的对阵列技术和FAST基本是相同时期开始建设的设施。

醒醒吧,各位所谓的所长院长。


如此飞起来


首先说一下,我的物理成绩很少超过80分,不及格倒是常事,现在最多能算是半个忧国忧民的喷子,且是业余的!

据说物理学术和综合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的美国,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了!现在又有人想让我们花几千亿人民币去研究这个玩意儿,而且据说建立后核心研究成员90%是外国人……

这就像花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去研究火星上是否有外星人一样荒唐可笑,研究成果不能发展我们的国防,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为什么还去研究?

我们的经费,科研人员都是有限的,用来研究军工装备,和尖端工业不可以么?

美国上项目时,杨反对无效,他们玩完了,欧洲不信邪,也上项目,这么多年没出成果,估计也快成烂尾工程了,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上,是不是被美国那帮失业的科学家灌了迷魂药?毕竟杨在这方面才是权威,还是听他的好!

以美国和欧洲的科研能力和财力,他们要做个大锅还不简单么?但他们对那玩意儿做好后是否有用持怀疑态度,就放出消息并鼓动我们做,我们却像得到可以用煤渣和石灰能做核弹的技术一样激动,于是,贵州的深山里就有了那口大锅!弱弱的问一句,可以让小情侣买票去看流星雨么?

……

前期投入就要一千多亿,然后肯定会继续往里投入红彤彤的人民币,且还得每年花几个亿来请老外操作那堆设备,关键是出点成果也对我们的国防和经济没什么帮助,成为烂尾工程的可能性还特别大……

【我看还是别搞这个工程为好!】

(手机打字,超过屏幕的2/3就看不到在打的内容了,相当于盲打,麻烦。可喷,文明点最好!)


至尊聊神一一宸临


坚决支持杨振宁院士,花国家的钱这帮鬼不心疼,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试试,让他们像杨院士那样捐助国家试试。有这么多的钱,先帮助那些下岗的困难职工,帮助那些农村上学的孩子吧,就是真的对撞出个p有什么用,都是些基础没边没影的研究,现在知道杨院士当时为何不回国了吧,他的研究要花的美国人的钱,是基础研究,对国家不会有什么直接贡献,回来只会多花国家的钱,可现在这帮王八蛋却要花我们国家的钱,我们现在一点也不富裕,有本事去国外花别人的钱去研究。


家人健康系统


的确,杨振宁曾经在《知识分子》发表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反对中国花费几百亿美元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但是就在杨振宁发表文章的第二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却同在《知识分子》,发文反对杨振宁的说法。

在此之前,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曾经多次公开表示,支持中国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不仅中国有研究团队提出了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计划,日本也有意建造强子对撞机,在王贻芳看来,未来的十年是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窗口期”,强子对撞机的建造,将会给中国的高能物理领域领先国际制造一个良好的机会。



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仪器,它的造价是极其昂贵的,在杨振宁看来,根据以往各国制造对撞机的经验,比如说美国,就因为终止了项目,而浪费了300亿美元,欧洲核子物理研究组织现在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耗资约为100亿美元,而根据杨振宁的预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议建造的大型对撞机的造价预算将会不少于200亿美元,也就是上千亿人民币的造价。

杨振宁为什么如此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首要原因就是他认为大型对撞机造价太高,而一旦造价过高的话,这势必会压缩其它基础科学的科研经费,这对于原本经费就不太充足的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王贻芳院士的反驳也很在理,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仅仅只占到了研发经费总比重的5%,低于发达国家的15%,这意味着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每年有大约1000亿人民币的上涨空间。



除此之外,王贻芳也认为对撞机项目会对国内的仪器科学发展有所推动,况且也不会对其它的基础科研领域有太大的挤压作用。但是杨振宁认为,高能物理的突破,无论是从之前来看,或者是从以后来看,都无法在短期之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益处,反而还会对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不利。在杨振宁看来,对撞机对于是否能够帮助物理学家找到猜想中的超对称粒子仍是一个未知数,他也认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从成立以来,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镜像宇宙


在4月29日下午杨老作为演讲嘉宾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97岁的他在台上脱稿侃侃而谈将近四十分钟。在提问环节一位来自高能所的研一学生,对杨老提问到:

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学再问您一次,您现在对我们建造CEPC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杨老的回答也很简洁:

盛宴已过(Party is over),我懂高能物理,所以才反对现在去建造CEPC

杨老反对建造CEPC的态度非常明确,到今天为止一直都没有改变。在2016年的时候杨老就公开发表文章《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在文章中大体上的观点就是建造大型对撞机投入巨大至少200亿美元以上,如果坚持要建造超大对撞机就一定会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高能物理的研究成就短时间内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实在好处呢。CEPC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因此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一定不是中国人。


而支持建造CEPC的是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他在5月2日晚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我主张中国应该建造CEPC的态度没有变,盛宴正当其时。

2013年的时候欧洲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宣布发现了新粒子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这也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所有粒子中最后一个已经被发现。接下来高能物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希格斯粒子的性质,但是我国目前只有即将退役的BEP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它的能量大约在3~5GeV。


如果要想继续有突破仅靠BEPC根本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要想在高能物理领域走的更远建造超级对撞机CEPC势在必得。高能物理研究领域对撞机是核心工具,就像是搞天文的没有大型望远镜,那还研究什么?

所以说关于CEPC支持方和反对方都有充足理由,目前这个CEPC的建造步伐也并没有停止,正在进行概念设计阶段。最终是否会实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科学黑洞


关于建不建,扬振宁是专家,但没权威呀,所长有权有势说了算呀,这就是中国特色。美国佬及西方把干不了或失败的科研项目给中国下个套,让中国做冤大头,坐收渔利。我早在2013年就向高层建议停止一切探测宇宙的相关建设(那时正上马天眼项目,结果现在很明显十多亿打水漂,发现几个星星😂😂)为什么?因为毫无结果!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揭示了宇宙起源及奥秘——“道”是宇宙万物之源,既是“无”又不是“0”,小到无有大到无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人类的科技手段是永远探测不了的超时空存在!完全是人的痴心妄为和虚荣心作祟!古人的伟大发现不去好好学习和继承,偏偏要自以为是地去探索“宇宙边缘”(哪有呢?),这就是现代人的愚昧和无知啊!


长相思259744364


大约在2012年,国内就开始讨论中国要不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当时主要是在学术界进行探讨。2016年,杨振宁的反对意见公开发表后,建还是不建的争论开始扩散到社会中。杨振宁的反对意见发表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王贻芳院士公开撰文力挺建造大型对撞机,围绕着建还是不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

前几天的4月29日,杨振宁在中科院大学的报告厅里给研究生们做完报告,一位即将投身对撞机领域的研究生问杨振宁关于建不建对撞机的立场有没有改变,杨振宁还是表明了坚决的立场:The party is over.意思是盛宴已去,高能物理大势已去,不该在这个领域投入太多的人力、财力。鉴于杨振宁的巨大影响力,国内几名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很快做出了表态:盛宴正酣。

关于中国该不该建大型对撞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科学问题,应该由科学界进行细致的调研分析后才能做决定。对这种问题进行争论不是搞辩论赛,不能依靠辩论技巧去压倒对方。

科学调研过程中就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还有其他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对一个大的科学项目进行调研,尤其是对撞机前景不明确的大型科学项目,必须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

从争论的双方给出的理由中可以看出,双方的争论基本是科学方面的争论,并非是人身攻击。争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工程造价是否过高以及高能物理的前景是否美好这样的问题上。争论的双方都是专业人士,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都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观点公布出来的。既然专业人士在建还是不建的问题上都有巨大的分歧,我们吃瓜群众更是无法确定到底是建好还是不建好。谁是谁非或许只有时间能够给出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