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定襄“鐵匠”打造世界法蘭 從鑄造、鍛造再到智造;從說定襄話、普通話再到世界語

從鑄造、鍛造再到智造;從說定襄話、普通話再到世界語

山西定襄“鐵匠”打造世界法蘭


春風又綠滹沱岸。

伴隨著每天太陽昇起,像燕子一樣,定襄縣4萬多農民走出家門,成群結隊到鄰近工廠上班。

36歲的殷麗君,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已能同時熟練操作兩臺數控機床,當班加工出400多個高徑法蘭。丈夫白宏偉在另一家民營企業當焊工,小夫妻月收入超過萬元。因為是倒班制,離村兩公里路程,家裡的活、地裡的活都耽誤不了。

她打工的這家企業叫格爾德貝克(山西)法蘭管件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資的“混血兒”企業,能生產2000多種不同型號法蘭,百分之百出口到歐美及中東地區,去年銷售額近億元。

總經理張茂德告訴記者,來自加拿大的訂單交貨期逼近,實行雙班倒依然緊張。這位說著定襄味普通話的年輕人,20歲那年跟哥哥出來打拼,一眨眼已經17年。他戲稱,“媳婦是交話費送的。”在移動公司窗口,和一位美麗的定襄姑娘眉目傳情,私訂終身。他目光裡透著溫柔,“如今已有兩件小棉襖,快70歲的老媽媽也接過來一起住。”

從東北到晉北;從鑄造、鍛造再到智造;從說定襄話、普通話再到世界語,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百折千回,何止一家一企。被視作“最強大腦”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出生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他把定襄作為第二故鄉,以80歲高齡,帶領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先後到管家營、恆躍、天寶等7家企業調研摸底,確定了延長模具壽命、熱處理、產品數據化設計等6個課題的合作攻關路線圖,切實幫助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培養智能化、數字化模具設計人才。他坦言:“只要我活著,就要把這件事情幹下去!”

昊坤法蘭的董事長,大名叫張鋒,鄉親們則親切地叫他“二蛋”。昊坤法蘭旗下的兩家企業去年產值1.5億元,在遭遇成長的煩惱中,總能披荊斬棘,逆勢上揚。作為第二代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家,他的想法常常與眾不同。時下,他正與王一德院士工作站合作,研發天然氣管道鎖圈。搞了30多年工業的老副縣長張海瑞解釋:“新技術可使料比由10∶1變成5∶1,產品合格率由20%提高到80%,每噸售價46萬元。算算,省下的、提升的、賣出去的是多大一筆錢。這就是轉型升級,這就是技術創新,還是獨門絕技。”張鋒笑而不語。入企幫扶的縣委常委續國強又揭了一個謎底,為研發鈦合金材料,“二蛋”又悄悄挖來兩個80後。張鋒說,高薪聘任制不靈了,還得靠股份制吸引,股股連心。

楊樹秀葉,柳樹秀枝。系舟山下,離縣城20公里的芳蘭法蘭智能產業園區,佔地9.5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4家,清潔化生產、差異化競爭、齒輪化融合、智能化挺進,用張鋒的話說,就是“各耍各的,各顯其能,取長補短,品牌為王”。據瞭解,這裡落戶的十幾家企業已達到年產值億元以上。

歷史上的定襄飄移長城內外,形成兩大風景:一是遍地鞭杆柳,製作套馬杆用;二是村村鐵匠鋪,打馬掌、造兵器,俗稱有“一斗鐵匠”。1972年,砂村農修廠首次從烏海水泵廠攬回4釐米法蘭訂單,開啟了定襄法蘭生產的歷史;1979年,縣電機廠與日本簽訂合同每月出口100噸法蘭,開啟了定襄法蘭出口的歷史。截至2018年底,全縣法蘭鍛造企業有324戶,組建了22個集團,產能達到100萬噸,其中具有自營出口權的法蘭生產企業有165戶;法蘭產量佔全國產量的30%,風力發電塔筒法蘭佔全國產量的60%以上,鍛鋼法蘭年出口量佔全國的70%;產品遠銷歐美、韓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法蘭鍛造企業上繳稅金2.8億元,佔到全縣稅收的近70%;法蘭鍛造產業從業人數4.1萬人,佔全縣從業人員60%以上。

對於打造世界法蘭鍛造之都,縣委書記張文斌信心滿滿,瞄準法蘭鍛造工業4.0,逐步形成百億元級智能鍛造產業鏈。

記者點評

10年前,定襄縣被命名為中國鍛造之鄉,在出遠門的過程中,經歷過陣痛,有過徘徊。進入新時代,縣委縣政府抓住命門,出臺政策、優化環境,將1000多家散亂企業整合為300多家高質量發展企業,鋪設200多公里煤氣管道,治癒了爐火照天地、村村冒黑煙的環境頑疾,引進了“最強大腦”,構建了十大平臺,形成了陸海空、鐵公機運銷格局,以“四條路徑”實現法蘭鍛造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動自由鍛工藝向模鍛工藝升級,由低端法蘭向高端法蘭轉型,法蘭鍛件產品逐步進入航天航空、船舶、軍工、核電四大核心領域;由法蘭向汽車、工程機械的鍛件轉型;由鍛鋼法蘭向鈦、鋁、鎂和鋁鎂合金法蘭等輕量化方向轉型;由零件向部件、整機轉型,推進已研發成功的雙軸智能車床、節能電機、人造金剛石壓機等整機產品進入批量生產。

山西日報記者 班彥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