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堅持此心無悔


傳國玉璽、九鼎、九龍寶劍……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失落的文物。但這樣的列舉可能永無盡頭,筆者在此只能再列舉另外幾件。

一、在烽煙中走失的北京人頭蓋骨

1921年8月,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北京周口店的一個山洞裡,興奮而又慎重地一點點清理開地表的泥土。他們像是好奇世界的稚童,意外地掀開人類的歷史大幕。他們看見的,正是北京人留下的遺蹟。

1927年,一批考古工作者來到這裡,開始探尋這群神秘的古人。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遠古人類!”裴文中興奮地斷定。隨著工程的推進,人們又先後發現了五個相對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

這考古結果很振奮人心,但也讓人遺憾,因為這場發掘進行的太早。 如果再晚二十年,這批頭蓋骨一發掘恐怕就會受到細緻保護。但這次發掘在民國早年就開始,遇上了後來的國家大動亂。

1941年,中日劍拔弩張,硝煙在北平時隱時現。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頭骨化石,美國計劃將北京人頭蓋骨及其他化石材料運送到美國自然博物館保存。

但化石尚未啟程,太平洋戰爭就爆發。日軍迅速佔領包括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內的美國在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地的機構。化石也在轉移途中在硝煙中走去未知的地方,從此下落不明。

如今我們看到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發掘後製作的仿品。至於那些古老的人類如今遊蕩在哪裡,我們不得而知。

二、沉入海灣的神器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天皇是神的後代,而他們身份的正統性,由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等三神器來證明。只是很可惜,三神器作為物件,還是沒能在動亂中安穩如山。

1185年3月下旬的關門海峽,近千艘船分成兩個陣營,在春日漸暖的微風中遙遙相望。這兩個陣營一方屬於源氏,一方則是平家。但這又不僅是兩個武家家族的對峙,還有南北兩位天皇的對峙。

當時留在京都的,是後白河法皇一派,但他們手中並沒有三神器。三神器在在平家手中,在平家掌握的安德天皇手中。安德天皇三歲即位,五歲被平家挾持帶出京都。其母建禮門院是平家的女兒,外祖母二位尼御前是平清盛的妻子。

後來在這場決戰中,平家敗在了鎌倉戰神源義經手中。面對登上御座大船的源氏武士,早已做好覺悟的二位尼和建禮門院,決絕的站在船舷。建禮門院懷中抱著兩塊硯臺,以便之後迅速沉入海中。二位尼把三神器之一的神劍插在腰間,把神璽連帶盒子頂在頭上,懷抱著八歲的安德天皇,毅然奔向海浪的世界。

發現平家眾人跳海,匆匆趕來尋找神器的源義經最終只打撈起了隨盒子浮起來的神璽,而神劍卻在層層海波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其實,不管這些物件去往何方,他們都有一個最終的歸宿。這歸宿可以是安靜的博物館,也可以是動盪的烽煙、自在的波濤。他們從歷史中來,又乘著歷史遠去。物件本身還是物件,但歷史則成為了歷史,不會走失,不會遠去。


鄧海春


民國時期,“東陵大盜”孫殿英曾託戴笠送給蔣介石和宋美齡一人一件寶貝!這兩件寶貝,都不見了。

慈禧的夜明珠,最後的主人是宋美齡。

慈禧執掌滿清48年,雖不是皇帝,卻比皇帝還會享受。也是因此,慈禧死後也想在另一個世界享盡榮華富國。在慈禧死後,其陪葬規模遠高於以往清代的所有帝后。不僅陵寢規制宏大,其陪葬的寶貝也是讓人眼花繚亂。

在慈禧所有寶貝中,最貴重的應該就是她嘴裡含的那顆夜明珠!

這顆夜明珠,可以分成兩塊。分開後沒有光澤。但是,兩塊合成一個圓球以後,透出一道綠色寒光。據說,夜明珠在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

就是這樣的寶貝,在慈禧下葬二十年後(1928年),被孫殿英盜走了。當時,孫殿英帶著軍隊,用了7天7夜的時間,清皇家陵園東陵地宮全給盜光了。慈禧的棺槨被砸開,放在慈禧身邊的各種珍寶: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玉石蓮花、珊瑚樹等等,都被孫殿英盜走了。而最珍貴的,就是被孫殿英從慈禧嘴裡摳出來的夜明珠!

孫殿英盜墓的事,惹了眾怒。為了給自己擺平關係,孫殿英把夜明珠託戴笠送給了宋美齡。之後,夜明珠被宋美齡從大陸帶走了。然後就消失了,宋美齡晚年居住在美國,也沒有說夜明珠的下落。不過,這樣的寶貝宋美齡肯定是帶在身邊的。

乾隆的九龍寶劍!是孫殿英送給蔣介石的禮物,半路失蹤了。

孫殿英東陵盜墓時,把乾隆的墓也給挖了。孫殿英從乾隆墓中獲得了這次盜墓所得寶貝中,最珍貴的寶物:九龍寶劍和一串朝珠!

這把劍是清朝最大的“收藏家”乾隆皇帝的陪葬寶劍。據孫殿英說“此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

後來,孫殿英為了擺平關係,把兩顆最大的朝珠給了戴笠。同時,還託戴笠把最珍貴的寶貝“九龍寶劍”轉送給蔣介石!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戴笠把寶劍暫時交給軍統特務馬漢三保管。馬漢三在1940年初被日本人俘虜後,為了買命,把寶劍給了川島芳子。

抗戰勝利後,川島芳子將此事告訴戴笠,原來寶劍被馬漢三又給搜走了。馬漢三在事情敗露以後,把寶劍給了戴笠。

可惜,在1946年3月17日,戴笠攜九龍寶劍從青島直飛南京見蔣介石時,飛機墜機了。軍統特務沈醉從墜機附近農民手中得到一把燒燬劍鞘和劍柄的“殘劍”。戴笠入殮時,這把殘劍也被放進戴笠墓中。

但是,那把“殘劍”是否是真的九龍寶劍,就未可知了。

建國後,戴笠的墓被扒開,裡面確實有一把像寶劍的“狹長鐵片”。不過,是否真的燒燬,也無從考證了。

北京人頭蓋骨

在全面抗戰前,我國共計發現了6具北京猿人頭蓋骨。這些化石一直被放在美資協和醫院供德國古人類學家研究。後來,考慮到美日戰事一觸即發,我國相關人員想將化石轉移到美國紐約。

最終,在多方協商下,經過蔣介石批准和美國同意,1941年年底,才開始轉移計劃。可惜,在轉移過程中,日本襲擊珍珠港。由美軍護送的頭蓋骨剛到秦皇島,就被日軍截獲了。從此以後,北京人頭蓋骨就消失不見了。

據說,"北京人頭蓋骨"在日本沉船"阿波丸"號上。“阿波丸號”在1945年3月28日,奉命從東南亞一帶撤退一些日軍到日本本土。4月1日午夜時分,阿波丸號被美軍潛艇擊沉在福建省牛山島以東海域。為了搜尋北京人化石,我國曾對"阿波丸"沉船進行過一次初步打撈,不過,沒有發現化石。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中國古代帝王用的傳國玉璽,就是至今下落不明的一個文物。

說起中國曆代帝王用的玉璽來,那可是大有來頭。這個玉璽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卞和找到的和氏璧。

當年卞和發現了和氏璧,就把他給獻給了楚厲王。

楚厲王是個外行,他不懂鑑寶,所以就找了一個鑑寶專家,來看看這塊玉,到底是不是真的。沒想到這個專家眼拙,他說這那裡是玉呀,分明就是石頭。

楚厲王大怒,就把卞和的左腳給斬了。這個卞和也是有苦無處說呀。

到了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卞和知道新國君繼位了,趕緊拿著他那塊寶玉去獻給楚武王了。

可是,很不湊巧的是,楚武王也是外行,他又找那個鑑寶專家給看得。

得到的結果當然也一樣了,所以,楚武王又把卞和的右腳給斬了。

就這樣卞和獻寶不成,到成了一個殘廢。

卞和知道和氏璧價值連城,可惜的是天下竟然沒有懂他的人,所以,卞和整天以淚洗面。

到了楚武王去世之後,楚文王繼位。

這時候楚文王聽說過卞和的故事,就讓卞和把和氏璧給獻了上來。

還是楚文王比較聰明,他叫了個工匠把這塊和氏璧給打磨一下。

經過加工果然是一塊寶玉,這就是和氏璧的來歷。

後來這塊和氏璧就到了趙國那裡,秦昭襄王知道趙國有這麼一塊玉,就想拿秦國的十五座城池來換,趙惠文王不知如何是好,就讓藺相如去給秦昭襄王去交涉。

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當然這塊和氏璧因為藺相如的機智,並沒被秦國騙走。可是,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和氏璧還是落到了秦國。

秦始皇登基當皇帝后,就把和氏璧打造成了傳國玉璽。丞相李斯在上面雕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從此之後,這塊玉璽就成了皇權的象徵,也就是說以後無論是誰想當皇帝,都必須有這塊玉璽,才是合法的。

秦朝滅亡之後,玉璽就到了劉邦的手裡,劉邦就成了漢朝的開國君。

說到劉邦建立的漢朝,就不得不說玉璽在漢朝經過的一次劫難。

到了西漢晚期,王莽開始掌權,他想篡漢當皇帝。所以就給自己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郡索要玉璽。

太皇太后一怒之下,把傳國玉璽給摔倒了地上。

從此,傳國玉璽就缺了一個角。

因為缺了角不好看了,王莽就派人把缺角給補上了,原來透明的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

王莽得到玉璽後,當了皇帝。

後來王莽被東漢開國君劉秀打敗,傳國玉璽就到了劉秀的手裡。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的時候。孫策的父親孫堅,在去洛陽討伐董卓的時候,很意外的繳獲了玉璽。後來孫堅繳獲的玉璽就被上司袁術給討要走了。

袁術拿到玉璽後,也想當皇帝。最終被曹操打敗,玉璽就到了曹家的手裡。

曹丕有了玉璽,開始稱帝。

緊接著就是司馬家代替了曹家統一了中國。就是這個玉璽一直傳到了元朝。

到了元朝之後,明朝開創的時候,玉璽就沒有了蹤跡。

也就是說明、清兩朝的皇帝,是沒有玉璽的。

到了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讓他交出玉璽的時候,這時候大家才知道,所謂的玉璽早就丟失了。

要說世界上最為貴重的文物,肯定是這個玉璽了。因為他見證了中國很多王朝的興衰。


史學達人


1、傳國玉璽:一直作為皇權的象徵,傳承千年,幾經丟失,傳至元朝,元末,洪武大帝令人追擊元寇,縱深漠北八百里仍無所蹤。至此傳國玉璽徹底不知所蹤。

2、蘭亭集序: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傳至唐太宗時,在無所蹤。據說是被太宗帶進了昭陵,真像無從可考。

3、九龍寶劍:劍共5尺,雕有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原為乾隆陪葬品,被孫殿英盜取,後轉于軍統頭子戴笠手中。戴笠飛機失事後,九龍寶劍不知所蹤。

4、九鼎:夏初,大禹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象徵全國九州,從此九鼎成為帝王權利的象徵,秦滅周後將九鼎遷於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便失蹤了,至今再無九鼎蹤跡。

5、永樂大典:永樂年間由解縉主持編纂,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共有正,副兩本,正本明末便不知所蹤,副本幾經戰火,至今散落世界各地,不足800卷。

......

中華文明幾千年,人文瑰寶數不勝數,流傳千年,至今下落不明的文物也數量眾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不久將來,它們能再現於世。


船伕觀史


隨便說十個八個,個個都是一級以上文物。

第一個必須要說和氏璧。來歷就不說了。秦國一統天下以後,和氏璧被做成傳國玉璽,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但是幾經戰亂以後,公


元939年,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包圍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璽就此失蹤。
中國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說完和氏璧,再來說說另一個春秋重寶,隨侯珠。相傳隨侯珠乃隨國國君隨侯所有,故此得名。後來隨國為楚國所滅,隨侯珠亦被楚王所得。再後來秦滅楚,隨侯珠落入秦王之手。但當年劉邦入關以後,子嬰僅攜傳國璽出降,後來史冊中也不見記載。因此也有人認為,隨侯珠是和秦始皇一起下葬了。關於隨侯珠到底是何寶物,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珍珠,有人說是金剛石,有人說是螢石……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學家開始在北京的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當年因為抗日戰爭,國民政府為保護文物,決定將發掘的5個北京人頭蓋骨轉移。本來路線,轉移地點都制定好了。誰知道日本突襲珍珠港,載有北京人頭蓋骨的列車,也隨著美軍俘虜成了日本人的戰利品,而後就不知所蹤。直到現在還沒有下落。
圓明園水鍾。圓

明園十二生肖水鍾獸首已經有七個迴歸中國,還有龍首目前據說在臺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至今下落不明。具體不詳細介紹了。成龍電影十二生肖也有介紹。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歷代書法界將《蘭亭序》奉為極品,王羲之對此十分珍惜,作 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不過,《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據說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在他去世後作為陪葬,埋進昭陵, 從此下落不明。
九龍寶劍。

劍共5尺,劍柄特長,上雕9條金龍,象徵“九九歸一”。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原位乾隆陪葬品,後被孫殿英盜墓所得。送于軍統頭子戴笠。後飛機失事,不知所蹤。有人說,原軍統干將沈醉在替戴笠收屍的時候貪汙了,也有人說給戴笠陪葬了,還有人說有人先沈醉一步撿了藏起來了。總之就是下落不明瞭。另外還有幾件放到現在起拍價都絕對過億的寶物,不知所蹤。(慈禧嘴裡夜明珠送給宋美齡,後來不知所蹤。翡翠西瓜送於宋子文,後來不知所蹤。金壽桃,翡翠扳指,送閻錫山,後來不知所蹤。)
趙雲寶劍,

慈禧陪葬品。孫殿英被抓後沒收,不知所蹤。

常林鑽石,中國現有最大的天然鑽石。重158.786克拉,長 17.3毫米,顏色呈淡黃色,質地純潔,透明如水,晶瑩剔透。由臨沂地區岌山公社常林大隊社員)魏振芳於1977年12月21日在田間鬆散的沙土中翻地時發現的。她把這塊寶石獻給了國家,成為我國的國寶。現存於中國人民銀行(也有傳說幾年後,一國家級LD借走品鑑,後失竊。現存為複製品)。
金雞鑽石,中國歷史上發現的最大鑽石,重281.25克拉,於1937年在山東省郯城縣李莊鎮發現,後被侵華日軍駐臨沂縣的顧問掠去,至今下落不明。

其他的下落不明的國寶還有很多,比如有人說的秦始皇“十二金人”,大禹王“九鼎”等等。


西索的蘋果


這個應該挺多的,比如九龍寶劍、和氏璧做成的傳國玉璽等。雖然有挺多至今未找到的文物,但我首先想到的還是張衡的地動儀和王羲之的蘭亭序。


張衡的地動儀。如果這個地動儀真的像傳說中的那麼神奇,那絕對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發明了。即便在當代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尚且都無法精準預測地震,更不用說在封建時代了,所以我對地動儀充滿好奇,當然也是半信半疑的,很期待能早日發現地動儀。




王羲之的蘭亭序。這件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作品估計是許多人都感興趣的。我們目前看到的最著名的蘭亭序作品是唐代神龍年間宮廷書家臨摹的,即便是這臨摹版的蘭亭序都讓人覺得筆法很傳神,真不知道原版的蘭亭序是何等的神作!


神是的念著倒


第一個傳國玉璽,古時皇帝身份的象徵,相傳是秦始皇時期所鑄,前身是和氏璧,後來和氏璧破碎一角以金修補,又名金鑲玉,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康八個大字!

第二個九鼎,夏朝所鑄定鼎江山之用,有鼎在江山在之名!


第三個隨侯珠,相傳是隨候國君所有,因此得名,後隨國破滅被楚王所得,又輾轉落入始皇帝手中,隨秦朝的滅亡而下落不明!

第四北京人頭蓋骨,1929年冬於北京周口店遺址發現,是距今60萬年的完整猿人頭骨,可惜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不幸搶走下落不明


第五個十二生肖頭像,清政府時期,八國聯軍於圓明園搶走,雖有幾個存世但仍有蛇,雞,狗,羊仍舊下落不明!

第六永樂大典,永樂年間編撰完成的鉅作,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歷經數年才最終完成,可惜到現在以遺失殆盡了!
從古至今遺失的文物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能多多記住這些遺失背後所攜帶的歷史!!!


歡喜嘮叨


太多了,泱泱華夏,幾千年文明史,有多少寶物失蹤在這歷史長河之中?或許它們會有重見天日的那天也或許它們將永遠長埋在某一角落,永遠得不到世人的再次垂青!

九鼎

夏朝初年,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從此九鼎成為帝王權利的象徵,然而秦滅周後將九鼎遷於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九鼎便失蹤了,至今再無九鼎的蹤跡。




傳國玉璽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于山中得一美玉,是為和氏璧,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命李斯在玉璽正面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從此傳國玉璽成為歷朝歷代帝王的信物與身份的象徵,然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自焚而死,從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此後的君王無不以找到傳國玉璽為己任,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現在,誰也不知道它在哪裡。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友人在浙江紹興遊玩山水,酒酣微醺之際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蘭亭集序,此序是王羲之書法與文采的成功結合,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飄逸,字字精妙,被無數人推崇。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尤其喜歡蘭亭集序,因此派人將王羲之的真跡從民間找全(包括蘭亭集序),最後一起葬入昭陵,然而蘭亭集序到底在不在昭陵裡,誰也不知道,或許將來的某一天它會重見天日吧!

其實不止是蘭亭集序,王羲之的真跡沒有一幅能流傳下來的,這也真是一大遺憾!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生活在距今約60萬年前的北京人頭蓋骨,“北京人”雖然不是最早的人類,但作為從猿過度到人的代表,它被稱為“古人類全部歷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因而“北京人頭蓋骨”的珍貴可想而知,所以北京人頭蓋骨真的是世界科學界眾所矚目的稀世瑰寶。但也因此“北京人頭蓋骨”受到很多勢力的覬覦,1941年北京人頭蓋骨被送到美國士兵手中保管,後來日本人俘虜了這些美國人,從此北京人頭蓋骨下落不明。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由解縉主持編纂的百科全書,亦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永樂大典共有正,副兩本,正本至今去向成謎,有的說是毀於明末,有的說是毀於清朝嘉慶時期宮中大火,也有的說是陪葬在萬曆皇帝的定陵(這也是郭沫若執意要開定陵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的說不是陪葬在朱棣的長陵就是在嘉靖帝的永陵,但不管哪種說法可靠,總歸是不見了。至於副本,其遭遇更坎坷,明末時就遺失了很多,乾隆編《四庫全書》時又被各官員偷偷帶出宮,而從清末開始副本更是接連丟失,不是毀於戰火就是被外國人帶走,要麼就是被國人焚燬,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遺失到民間,遺落到不識字的百姓手中,最後都被用來糊牆甚至是當廁紙用!而現在《永樂大典》正本不見,副本也只剩下了約800卷,還是散落在世界各地!這對中華文明來說無疑不是一場災難!


鹹魚閒聊


我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出現過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蹟,其中更不乏國寶級文物的出現。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許多珍貴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下面就說兩件至今未現身的著名文物。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前身就是我們熟知的“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得到了和氏璧,他命丞相李斯將和氏璧打造成能夠彰顯皇權至高無上的東西。於是李斯找來能工巧匠將和氏璧打造成了一塊傳國玉璽,此玉璽方四寸,上有盤曲巨龍,下有李斯的親筆手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始皇本想依靠這塊傳國玉璽永保江山千秋萬代,不料秦朝二世而亡。後來傳國玉璽落到了劉邦的手裡,拿到傳國玉璽的劉邦登順利的登上了皇位。王莽稱帝時,他的母親曾不小心將玉璽摔在了地上磕去了一個角,王莽命人把磕掉的一角用黃金補上了。

後來玉璽經過魏晉南北朝、唐朝,直到五代十國之後唐時,兒皇帝石敬瑭勾結契丹人攻打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帶著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了,傳國玉璽從此再未出現。但據一些專家考究,傳國玉璽可能並未焚燬,和氏璧原是玉石中的“柱長石”,能耐千度以上的高溫。所以,傳國玉璽應該還在。

《蘭亭序》真跡

相傳王羲之在江南三月三過節時候,邀請名人雅士舉行“曲水流觴”的聚會,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他們以觴裝酒,酒傳到了誰的面前誰就要賦詩助興,如果做不出來就要罰酒三杯。微醉的王羲之那天得到了幾十首詩,他當即決定作一篇序言。這就是後世流傳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共28行,324字,其玄妙之處是相同的字是以不同的寫法寫出來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法界將其奉為極品,王羲之對它也是十分的珍愛,作為傳家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手裡。

但《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並且在他去世後陪葬進了昭陵。而昭陵也未擺脫被盜的厄運,盜墓賊溫韜除了乾陵外,將大唐帝王的所有陵墓盜了一遍,昭陵被損毀最為嚴重。

溫韜在昭陵發現了大量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但這些字畫並未被一字不識的溫韜看在眼裡,他叫人將字畫上的黃綢緞全部撕下,竟然把這些寶貝字畫扔掉了。這裡面可能就有王羲之的極品之作《蘭亭序》,如果乾陵裡面沒有的話,這《蘭亭序》的真跡應該是流落在民間。


梧桐細雨東籬黃昏


在日本,象徵天皇身份的有三件寶物,天叢雲劍(草薙劍),八尺瓊勾玉和八咫鏡。其中只有八咫鏡是真品,另外兩件已經遺失了。

但有記載表明,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都流落到中國,日本南北天皇並立時,嫡傳天皇打敗了北天皇,統一了日本全境。

卻沒想到他手下第一猛將橫山靜夜襲天皇宮。缺兵少將的日本天皇無奈何只得遠走他鄉,臨行前帶走了象徵日本天皇身份的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



丟了皇位的日本天皇輾轉來到中國,試圖請求清廷出兵,幫他奪回皇位。當時中國戰亂頻仍,清廷自身都朝不保夕,根本無暇顧及日本國的宮鬥。

橫山靜自立為天皇,他就是日本明治天皇,他皇位得來不正,真天皇生死不明,代表天皇身份的也只有一件八咫鏡,橫山靜便偽造了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愚弄日本百姓。


日本天皇流亡中國的消息後來傳回日本。假天皇驚恐異常,竟不惜以國運為賭注,悍然偷襲大清的北洋水師。此時的大清已病入膏肓,結果一敗塗地。

橫山靜雖然贏了戰爭,卻沒有找到天皇的下落,天叢雲劍和八尺瓊勾玉從此更是不知所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