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纪录片作品的持续关注,一批又一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家的眼帘。如《手造中国》、《本草中华》、《中国文房四宝》、《最后的大东巴》等以不同主题视角为切入点,从器物表征到情感内涵,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四月,纪录片《传承》(第三季)在央视四套开播,承袭前两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再出发:在深挖传统文化发展的延续困境中,不断尝试实践同类型纪录片的差异化叙事;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回望家国责任与人文关怀。


《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如何让传统文化类题材更好地吸引观众?仅仅从视听语言入手,通过精致的画面与流畅的配乐来“征服”大家是远远不够的。立足故事,变换视角,寻求与观众情感共鸣的契合点,正是纪录片亟需实践的方式。正如《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着力对人物、故事、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描摹,跳脱纪录片千篇一律的“套路”,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同类型作品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

年轻化人物选择:对继承者群体的守望与期待


“匠人”故事从来不缺少技艺精湛的长者。与同类型纪录片首选权威的长者、老者为核心人物不同,《承心》的主人公正是下定决心学习与继承藏族德沙旋木制作技艺的少年——桑朗多登。桑朗多登是德沙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小时候父母反对多登学习旋木这门传统手艺,鼓励他一心努力求学。毕业后,桑朗多登考上了家乡县城的公务员,周遭的所闻所见再次唤醒他心中对旋木技艺的喜爱。由此,观众紧紧跟随着这位少年的脚步,展开了学艺的冒险旅程。

纪录片《传承》(第三季)年轻化的人物选择消解掉“非遗”传播长此以往“强硬说教”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带领观众走进故事、还原在场,循序渐进地挖掘出器物表征下所潜藏的巨大宝藏,徐徐揭开传统技艺的完整样貌。这样一来,纪录片娓娓道出“非遗”之美又紧扣传承之魂:以心承心,相授相望。除此之外,《传承》(第三季)年轻化的人物选择再次体现了现代语境下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将“非遗”符号寄托在对家的依恋中。传承的,不单单是一门技艺,而是引以为傲的家族观念,世代相连的浓浓深情。

呼应式叙事结构:新老视角对话碰撞出新鲜火花

从壮美的亚丁神山到烟火氤氲的稻城,从延绵无尽的森林草原到错落有致的公路村庄。镜头在广阔的天地间追踪着两位传承人的轨迹。困于腿伤,洛绒无法贴身指导徒弟,只能自己在家担忧多登的表现;而桑朗多登则怀揣对技艺的热爱,一路跋山涉水,直面困难,恍惚间懂得了舅舅对旋木技艺坚守的意义。镜头语言中,师傅的视角与徒弟的视角被自然分为两支叙事线索,相互穿插,两两呼应。


《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桑朗多登的舅舅是县城远近闻名的旋木手艺人,在故事的开篇便表露出对外甥学艺的担忧:“我担心他吃不了这个苦,读书读那么久,大学生回来做旋碗……”洛绒心中,肯干吃苦、坚持不懈是这门手艺最看重的品质。镜头一转,形成回应的桑朗多登对舅舅的担忧心知肚明:“我知道舅舅对我不放心,十几年来一直在读书,就是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那种……”他渴望通过完成舅舅交代的任务来证明自己。看似对空言说的叙事表达,却将独立的两条线索紧密交织,给受众以巨大的情感触动。

正如《承心》的主题:传承,正是长者对技艺一丝不苟的用心;晚辈对梦想单纯不改的初心。师傅与徒弟,舅舅与外甥,层层“考验”与“挑战”不断交织,两支线索一对一紧密呼应,一步步推进情节的发展。抛却单一视角的叙事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传承》(第三季)对年轻群体的关注期待,生动地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相互印证了两代传承人深植心底的,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恪守。

紧凑型闭环故事:故事性与纪实性相得益彰

跳脱出对一门技艺的细致刻画,以人物之眼诠释“非遗”文化实为一种“反套路”。通过人物来描摹事物,抒发感情,这就对片中故事的独立性和完整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承》(第三季)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传统纪实框架下对人物故事的最大化演绎,每一门技艺通过完整的故事表达出来,更加生动、直观,直映观众心中的情感底色。一个完整、独立、紧凑的闭环故事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纪录片说理与抒情的“刚柔并济”:技艺表征的“刚”,精神内核的“柔”,两者和谐共融、相互补足。


《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洛绒作为德沙旋木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按传统无法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两个女儿。加之突如其来的腿伤,即将耽搁送予亲戚家新生儿的满月礼——一盏传统德沙旋木婴儿碗的制作。这样一来,桑朗多登有了为舅舅分忧的契机,更能借此实现自己传承技艺的理想。曲折的情节与人物间婉转的冲突共同建构了问题的“起点”。闭环故事对纪录片剪辑的要求较高,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叙事逻辑上:从问题聚焦的“起点”到问题合理解决的“终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终首尾呼应。主人公桑朗多登更是不断历经花籽油、松油采集的艰难险阻;首次制作旋碗中的失败与丧气,然而最终在师徒二人的共同合力下,完成了满月礼的制作。

如此,第五集《承心》呈现出一个紧凑、完整的闭环故事,故事之起全家人制作满月礼的心愿终在故事之尾得以落成。每一帧画面组合成整体,每一个细节聚拢成故事,直击每一位观众的感官世界,仿佛将我们立刻带入纪录片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故事中主人公传承“非遗”的完整心路历程。


《传承》(第三季)第五集《承心》:以心承心,相授相望


传统文化类型纪录片的丰富,大大满足了观众对文化熏陶的需求。但是,一味陷入“空洞”与“生硬”的叙事“套路”中,终将会让传统之美深陷说教、老旧的恶性循环。《传承》(第三季)的尝试与创新正是对“套路”的一种祛魅,以纪实的格调、戏剧的手法让每一个“非遗”的技艺,款款深情地走进观众的心。

正如纪录片宣传语所说:传时代心,承世代美。“非遗”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这些纵横的线索勾勒出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人们。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不竭的智慧为世世代代积淀下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早已与物质无关,而是人与人的,心与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