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新京报》在前一段时间发文:《列车设“熊孩子车厢”,有创意但得慎行》。

文中说,有网友提议火车单设“熊孩子车厢”,把吵闹的孩子,集中在一个车厢,避免给其他乘客带来很大的困扰。

阅读后,我的脸滚烫,臊得慌。

我家孩子最近在火车上皮得很,被人称为“熊孩子”,我也就成了“熊孩子的妈妈”。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01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放寒假了,几个好朋友相约带孩子出去旅游,想让孩子长见识,同时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上车前各家都做了预备功课:安全第一;懂礼貌;团结友爱。

上了火车后,妈妈们再次交代了基本规则,千叮咛万嘱咐。

然后给了孩子们单独的空间下铺,让他们玩开心。

妈妈自己在隔壁房间,随时监控。

开始还好比较安静。不一会儿听到吵吵嚷嚷。

妈妈们紧急出动,一探究竟:

活动小间一片狼藉。

床单皱巴巴,被子乱糟糟,枕头斜搭在床脚;

瓜子壳糖纸果皮,遍地都是;

中铺上两只臭脚丫,吊在护栏外,得瑟地摇晃;

脚丫子下面,两个小孩正在下铺面红耳赤地互掐……

上铺的老奶奶一声长叹:太吵啦,熊孩子们!我怎么休息啊?!

孩子们吵闹不休、上蹿下跳,我们又没有及时控制,确实给周围的乘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老奶奶表达的其实是不被打扰和侵犯的诉求。

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教育孩子们,终有一天,生活会狠狠地惩罚他们。

02打滚儿弟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但是有个陌生小弟弟霸占着床铺,“我不走,还要玩!”

妈妈强行拉他走。

结果人家一屁股坐到地上,“哇哇”大哭,还就地打滚。

妈妈无奈奈何,只好让步:好好好,咱不走。咱还小,不懂事,不是熊孩子。

孩子哭声骤停,破涕为笑。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通常和父母自身行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很多时候孩子不懂事,根本原因是家长不懂事。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

18岁之前我们把他们称为“未成年人”,认为他们小,所以提供许多特殊的保护。

但是日子是一天天过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没有家长们每一天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不会自动懂得生活中的规则。

他们可以自然地长高长重,但是可能永远也长不大。

面对打滚弟,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地陪伴在旁边,不批评,不呵斥。

“左一个,右一个,再来两个吧!”

地板太脏?没有关系,打完滚换衣服;

细菌太多,容易生病?生病后去医院好了。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在不涉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取舍也是必要的。

03面条弟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小海被我们戏称为“面条弟”。

他走起路来左右摇晃,没个正形。

跟小朋友玩耍,经常耍赖;犯了错之后死不认账,拒绝改正。

爸爸妈妈离了婚,他随爸爸。

海妈很爱她,经常陪伴,省吃俭用也要带他来度假。

被人称为“熊孩子”,海妈很生气,冲过来一把抓过孩子,就象提溜着一根破麻袋,说话急促尖锐:

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不带你出来了!

小海起初嬉皮笑脸无所谓,听到后面泪如泉涌“啪啪”地掉。

海妈立马后悔,赶紧搂住她:“宝宝对不起,妈妈说重了。”

小海泪眼婆娑,不知所措。

看得出,海妈内心充满矛盾。

对孩子来的爱和对孩子爸爸的恨交织在一起,让她痛苦不堪。

她的内心还没有长大,无力很好地成为“妈妈”。

有时候,熊孩子的背后的那个“熊家长”,其实内心也是一个小孩子啊。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正如中科院心理系祝卓宏教授在《正念养育》译者序中所说:

“初为父母,养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一件工作,也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却没有专门训练父母的学校,做父母似乎是件无师自通的事儿。”

无师自通?

那得要多么高的天赋或者多少实践磨炼啊?

“我该怎么教育他?”

海妈事后向大家请教。

“教给他规则,告诉他可以安静地和伙伴们玩,不能影响别人。”

“如果违反,就惩罚半个小时不能和小伙伴玩儿。”

“无论他怎么耍赖,温柔地对待他,坚定地执行处罚。”

04人来疯姐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甜姐好动,而且是个“人来疯”。

出发前一夜就兴奋得睡不着觉。

上车后不停的奔来跑去,不肯停息。

妈妈提醒多次,她连连点头,转过背又忘掉。

妈妈明白: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交往欲望。

“熊孩子?”

妈妈红着脸,悄悄教育她:“你这么做对不对?”

“不对。”

“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甜姐耷拉着脑袋,闷闷地回答:“我控制不住。”

儿童时期,孩子的确还小,他们的大脑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

懂得“应该怎么做”,和“自己自觉怎么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我们教给孩子规则的时候,其实是走到了第一步,让他们明白规则是什么。

接下来是不断的实践和坚持。

润物细无声。

比起说教,家长自身的行为习惯,影响力更为强大。

甜姐不耐烦,想跑出去玩。

妈妈紧紧地抱住她:“你不能走。咱们做点别的吧!”

甜姐在妈妈怀里扭来扭去,挣不脱,只好偃旗息鼓。

05撞人妹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正在这时,旁边一个莽撞的小妹在走廊上奔跑,差点撞倒了一位叔叔手里的泡面。

“你这孩子干嘛呢?烫着怎么办?”

乘务员正好经过,一把拉住孩子:“慢点走,注意安全!你家长呢?”

小妹伸手指向我们上铺。

大家一看,妈妈躺床上聚精会神地玩手机。

乘务员敲打床沿:“请家长照看好自己的孩子!”

妈妈抬起头,一脸茫然。

在孩子需要关怀的时候,失职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没有承担起监护人应有的责任。

孩子行为是否得当,有没有危险?

他们无暇顾及。

或者,根本不在意?

06乖娃娃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冉哥过姐是“别人家的孩子”,品学兼优,众人羡慕。

今天也遭了“池鱼之灾”。

他们声音不大,但是也裹挟其中。

小伙伴们大声嚷嚷,他们可能心里觉得不对劲,但是也没有出声提醒。

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幼小的孩子处于群体之中,承受着群体的压力、害怕被孤立……

他们很难坚守内心的规则。

冉妈过妈默默地领回了自己孩子。

她们温柔地询问了情况,然后告诉他们:今天不能和小伙伴们玩了。

两个孩子垂头丧气。

然后,各自拿起书阅读,很快沉沁在阅读的快乐之中。

人无完人。

孩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让他们接受后果就好。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07

列车上设“熊孩子车厢”:如何让列车上的孩子守规矩?


我臊红着脸看完了《新京报》的文章。

文章还说:

目前不适合设立“熊孩子车厢”。

在列车上,如果每一个乘客都能自觉遵守规则,并管好同行的小孩;

如果乘警及乘务人员能够及时果断制止无视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

如果所有的乘客都对不文明无规则行为进行干预……

所有问题自能迎刃而解。

的确,列车是一个公共场合。

它很狭小,人们摩肩擦踵,避无可避。

它又很大,如管中窥豹,可以看见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养。

子不教,父之过。

“熊孩子”的背后,是急需提高的“熊家长”。

胡慎之在《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有》一书中说:

“长大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地成长起来。

做妈妈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开始。”

你希望孩子在列车上守规矩吗?

那就让我们首先成为有教养会教育的家长吧!

(作者:佑妈三火,中学生涯老师。奶奶的年纪,妈妈的角色。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微信公众号、简书:佑妈三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