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人壽增資補血 外資股大縮水

中法人寿增资补血 外资股大缩水

時代週報記者 胡秋實 發自北京

2016年四季度業績停擺的中法人壽,終於迎來股東增資。4月14日,中法人壽公告增資計劃,引入三家戰略投資者,擬增資13億元。

法國國家保險不參與增資,持股比例將被稀釋至3.33%。外資股東股權稀釋至如此地步,中法人壽的外資性質是否會被變更,也備受市場關注。

時代週報記者就公司外資性質是否會變更致電中法人壽,對方未予以回應。

國內外資險企的經營狀況一直表現低迷。據時代週報記者統計,2016年國內28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僅3家企業保費收入超過100億元,多達10家中外合資壽險企業在2016年原保費收入低於10億元。並且此類企業,多數受限於資產規模,難以盈利並長期處於虧損。

一位前上市險企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國內監管對於外資保險企業分支機構開設、產品申報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審批限制,如果外資股東的股權被稀釋,該公司外資屬性被變更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而業務拓展能否擴張,依舊還是要與監管層溝通。

上海保險業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外資保險公司中能獲得較大保費規模的,都是有銀行股東背景,銀行在渠道上給予很大支持。

增資13億元

4月14日,中法人壽發佈公告,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增資擴股的決議》,擬新增註冊資本13億元,現有股東鴻商產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鴻商集團”)、北京人濟九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人濟九鼎”)將參與此次增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不參與增資。

擬引入廣西長久汽車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廣西長久汽車”)、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寧德時代新能源”)、西藏先仁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西藏先仁”)參與本次定向認購。

增資前,鴻商集團、人濟九鼎、法國人壽分別持股50%、25%、25%;增資完成後,鴻商集團持股33.3%,人濟九鼎持股15%,廣西長久汽車持股19.9%,寧德時代新能源持股19.9%,西藏先仁持股8.57%,法國國家人壽持股3.33%。

資料顯示,廣西長久汽車成立於2007年,公司註冊資金總額19億元,從事對品牌汽車銷售的投資等;寧德時代新能源成立於2011年,公司註冊資金總額約6.4億元,從事鋰離子電池等生產和銷售及售後服務;西藏先仁成立於2015年,公司註冊資金總額2.4億元,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中法人壽是我國第一家銀行系保險公司,於2006年3月24日正式對外開業。中法人壽由中國國家郵政局與法國國家人壽保險合資組建而成,彼時註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雙方各持股50%。不過,郵政集團在獲得中郵人壽後,幾乎“拋棄”中法人壽。2014年9月,郵政集團將佔比50%的股權悉數轉讓,法國人壽也轉讓25%,入局者為鴻商集團和人濟九鼎,其中鴻商集團為控股股東。

隨著時間推移,中法人壽持續走下坡路。2016年四季度,中法人壽業務停擺,當季保險業務收入為0;2016年全年保險業務收入6361.4萬元,淨利潤虧損8153.9萬元。2016年三季度保監會給予的風險評級為C。

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到四季度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578.23%、185.38%、-128.35%、-140.31%。在去年三季度時,償付能力成為負數,四季度業務被叫停。

公告顯示,去年三季度時,周正平與唐庚榮均離開了中法人壽董事會,資料顯示,周正平為鴻商集團副總經理,唐庚榮為原新華保險總經理助理兼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後擔任中法人壽執行董事總經理。

中法人壽在公告中表示,進入2016年三季度後,經營活動的收入不足以彌補支出,目前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缺口依靠投資資產贖回變現進行補充,四季度淨現金流整體小於0,長期來看,若無新業務現金流入的情況下,預計公司可變現資產將會被逐漸消耗,面臨流動性風險。

外資險企發展困局

根據《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外資比例不能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0%;而與此同時,一般意義上,外資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應少於25%。

事實上,國內合資的保險企業多數是中外企業各持股50%,若持股發生變化,外資股東的持股多數並未低於25%。像中法人壽這般稀釋至3.3%的現象較為罕見。

例如,2016年11月16日,新光海航人壽發佈公告,原兩大股東海航集團、新光人壽分別轉讓其所持有的50%、25%股份。而相應股份由深圳市柏霖資產、深圳光匯石油集團和深圳市國展投資3家公司接手,新光人壽持股比例降至25%。此外,法國安盛持有工銀安盛的比例下滑到27.5%;澳大利亞康聯集團持股交銀康聯的比例下降至37.5%。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中外合資險企一般成立時間早、業務拓展慢、資產規模小。成立於2004年的陸家嘴國泰人壽,2016年保費僅8.97億元;成立於2004年的瑞泰人壽2016年原保費僅4.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保費超過100億元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主要為國內中大型銀行與外資合作的保險企業,保費收入表現明顯優於同類外資企業。而交通銀行與澳大利亞康聯集團的合資保險企業—交銀康聯,2016年原保費收入97.04億元。目前,該公司註冊資本21億元,交通銀行持股62.5%,澳洲聯邦銀行持股37.5%。

另外,中銀三星人壽保險2016年保費收入為35.86億元,該公司前身為中航三星人壽,由中國航空集團和韓國三星生命保險株式會社於2005年共同出資組建,雙方各持股50%,總部設在北京,是中國首家中韓合資壽險公司,2015年,改名為中銀三星人壽並重新開業。

資料顯示,中航三星人壽保費規模一直都處於低位,2012年度原保費僅2.75億元,2014年為6.24億元,至2015年中國銀行入股後,保費猛增至29.85億元。

此外,淨利潤方面,諸多成立時長在10年左右的外資壽險企業,淨利潤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中法人壽2013-2015年淨利潤分別為-0.07億元、-0.25億元、-0.45億元;中韓人壽2013-2015年淨利潤分別虧損0.56億元、0.74億元、0.93億元。

廣東一險企管理層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保險公司的資產規模有限會影響到投資利潤的增長。國內資本市場有許多上市企業對保險牌照趨之若鶩,但實際經營情況往往沒有所想的那麼簡單,現在虧損的壽險、財險公司不在少數。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