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新區用了這“招”,重“繡”藍色岸線!

隨著天氣的轉暖,青島西海岸新區新修復的海岸線吸引了大批遊客。漫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宛若玉帶的環海路上,一幅海天相接的景象……而不久前,這一帶還是違章建築的“重災區”。

記者瞭解到,近日青島西海岸新區持續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對130多公里海岸線進行海洋生態修復,推動海洋環境改善,實現產業升級。

實施岸線保護工程、推進“藍色海灣”綜合整治,也是今年青島發起海洋攻勢,打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硬仗,嚴守海洋生態紅線,著力優化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靚、物豐”的美麗海洋的一項重大行動。

青島西海岸新區用了這“招”,重“繡”藍色岸線!

展開整治工程

青島西海岸新區用了這“招”,重“繡”藍色岸線!

整治後美麗的濱海風光

“繡”出靚麗海岸線

據瞭解,西海岸新區擁有海岸線282公里,由於長期私搭亂建,海岸帶忽斷忽續。近年來,通過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拆除各類違章建築和海域養殖池600多萬平方米,以藍灣整治行動為突破口,對137公里海岸開展整治修復,建設了慢行系統和沿海視覺通廊等景觀設施,重新“繡”出了一條靚麗海岸線。

來自濟南的遊客郝女士說:“步行在這條沿海視覺通廊上,感覺真的太美了,心情特別好。風箏能放這麼高,感覺特別有成就感。趕上清明小長假,一家人來青島玩兒,恰巧來到這兒真的是來對了。”

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在整治之前,這裡的景色完全不同。由於海產品養殖池子多,岩礁沙灘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過去,居民雖然家門口就是海,但‘隔海一里地,到海挺費事’。由於私搭亂建、違規傾倒廢棄物等時有發生,海岸線不能連貫,美景不成線。”青島海西藍灣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傳虎介紹說,咱們這邊原來是一片砂石土路,坑窪不平,荒草叢生,也沒有人願意過來遊玩,可以說是,臨海不近海,可以看海不親海。

生態修復 “趕海”重現

青島西海岸新區黨委班子進漁村、過礁池,反覆考察130多公里的海岸線,下決心迎難而上,寧可犧牲短期經濟利益,也要還居民一個碧海藍天。

2017年年底,西海岸新區吹響了藍灣整治的號角。一年多過去,一組數字展現成效:累計清理整治海岸線130多公里,拆除各類違章建築64萬平方米,拆除海域養殖池585萬平方米,修建藍灣路慢行系統和沿海視覺通廊78公里岸線,新建景觀橋樑11處,綠化面積近148萬平方米……

在海岸帶整治中,西海岸新區制定政策,引導漁民轉產上岸,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抱團走向深藍。隨著海洋環境的修復,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藻類生物又開始重新生長。

青島西海岸新區薛家島辦事處甘水灣社區居民薛先生告訴記者:“以前這裡都是鮑養殖池了,來浪以後把這個東西直接抽掉了,現在拆了鮑養殖池子以後,老百姓可以趕海了,釣魚、抓螃蟹、打海蠣子都可以了。”

整治帶來三贏局面

“藍灣整治不僅帶回了美麗的海濱景色,對海岸沿線現有產業項目的全面梳理也推動了產業升級,實現了景色變美、產業升級、百姓受益的三贏局面。”陳傳虎說。

“原本是想給本地居民提供一個親海去處,沒想到還吸引了很多遊客,直接帶動了周邊商業、房地產和旅遊業發展。”西海岸新區建築工務局局長王海建指著不遠處的公園說,“這裡,過去規劃為私密性高檔度假酒店,考慮到該項目會破壞原有的海岸線環境,並阻擋市民親海的視線,我們就按程序終止建設並進行拆除,建起了一座14萬平方米的生態公園。”

“現在,西海岸新區的沿海項目,在規劃審批前都必須考慮會不會破壞海岸線。雖然限制多了,來的項目卻沒有減少,質量也更高了,大家都看中了生態中的含金量。”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整治行動指揮部副總指揮宋軍說。

有些改造項目,群眾得了賠償,卻少了生計。但慢道整治改造過的地方,當地居民收入渠道更多了,日子更紅火了。據介紹,對於養殖戶等沿岸經營者,給足補償後,積極引導扶持進行產業轉型;給漁民預留碼頭,漁民出海比以前更便利更安全;配套發展旅遊業,遊客明顯增多,旅遊旺季一房難求。據不完全統計,以上3項,直接受益的當地居民就超過5萬人。

金沙灘、唐島灣等29公里建成區段景觀環境,打造出“嘉年華彩虹橋”“最美公交線路”“後岔灣觀景臺”等一批讓網民爭相打卡的“網紅”風景……

美麗的海岸線搖身變成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天然資本。青島簽證中心、中挪(青島)創新中心、世界旅遊城市聯盟代表處、俄羅斯聖彼得堡城市代表處、世界著名啤酒節聯合會秘書處等眾多高層次涉外機構進駐西海岸新區,形成集國際合作、商務洽談、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合作交流中心。

“藍灣整治,激活了西海岸新區,實現生態升級、產業升級和居民幸福感升級。總結藍灣整治帶來的意外之喜,我們深切感到好生態能換來真金白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島西海岸新區黨工委書記王建祥說,“我們會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還老百姓一片綠水青山、碧海藍天。”

中國海洋報記者 王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