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用了这“招”,重“绣”蓝色岸线!

随着天气的转暖,青岛西海岸新区新修复的海岸线吸引了大批游客。漫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宛若玉带的环海路上,一幅海天相接的景象……而不久前,这一带还是违章建筑的“重灾区”。

记者了解到,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持续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对130多公里海岸线进行海洋生态修复,推动海洋环境改善,实现产业升级。

实施岸线保护工程、推进“蓝色海湾”综合整治,也是今年青岛发起海洋攻势,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硬仗,严守海洋生态红线,着力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靓、物丰”的美丽海洋的一项重大行动。

青岛西海岸新区用了这“招”,重“绣”蓝色岸线!

展开整治工程

青岛西海岸新区用了这“招”,重“绣”蓝色岸线!

整治后美丽的滨海风光

“绣”出靓丽海岸线

据了解,西海岸新区拥有海岸线282公里,由于长期私搭乱建,海岸带忽断忽续。近年来,通过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和海域养殖池600多万平方米,以蓝湾整治行动为突破口,对137公里海岸开展整治修复,建设了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等景观设施,重新“绣”出了一条靓丽海岸线。

来自济南的游客郝女士说:“步行在这条沿海视觉通廊上,感觉真的太美了,心情特别好。风筝能放这么高,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赶上清明小长假,一家人来青岛玩儿,恰巧来到这儿真的是来对了。”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整治之前,这里的景色完全不同。由于海产品养殖池子多,岩礁沙滩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过去,居民虽然家门口就是海,但‘隔海一里地,到海挺费事’。由于私搭乱建、违规倾倒废弃物等时有发生,海岸线不能连贯,美景不成线。”青岛海西蓝湾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传虎介绍说,咱们这边原来是一片砂石土路,坑洼不平,荒草丛生,也没有人愿意过来游玩,可以说是,临海不近海,可以看海不亲海。

生态修复 “赶海”重现

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委班子进渔村、过礁池,反复考察1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下决心迎难而上,宁可牺牲短期经济利益,也要还居民一个碧海蓝天。

2017年年底,西海岸新区吹响了蓝湾整治的号角。一年多过去,一组数字展现成效:累计清理整治海岸线130多公里,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4万平方米,拆除海域养殖池585万平方米,修建蓝湾路慢行系统和沿海视觉通廊78公里岸线,新建景观桥梁11处,绿化面积近148万平方米……

在海岸带整治中,西海岸新区制定政策,引导渔民转产上岸,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抱团走向深蓝。随着海洋环境的修复,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藻类生物又开始重新生长。

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办事处甘水湾社区居民薛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都是鲍养殖池了,来浪以后把这个东西直接抽掉了,现在拆了鲍养殖池子以后,老百姓可以赶海了,钓鱼、抓螃蟹、打海蛎子都可以了。”

整治带来三赢局面

“蓝湾整治不仅带回了美丽的海滨景色,对海岸沿线现有产业项目的全面梳理也推动了产业升级,实现了景色变美、产业升级、百姓受益的三赢局面。”陈传虎说。

“原本是想给本地居民提供一个亲海去处,没想到还吸引了很多游客,直接带动了周边商业、房地产和旅游业发展。”西海岸新区建筑工务局局长王海建指着不远处的公园说,“这里,过去规划为私密性高档度假酒店,考虑到该项目会破坏原有的海岸线环境,并阻挡市民亲海的视线,我们就按程序终止建设并进行拆除,建起了一座14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

“现在,西海岸新区的沿海项目,在规划审批前都必须考虑会不会破坏海岸线。虽然限制多了,来的项目却没有减少,质量也更高了,大家都看中了生态中的含金量。”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整治行动指挥部副总指挥宋军说。

有些改造项目,群众得了赔偿,却少了生计。但慢道整治改造过的地方,当地居民收入渠道更多了,日子更红火了。据介绍,对于养殖户等沿岸经营者,给足补偿后,积极引导扶持进行产业转型;给渔民预留码头,渔民出海比以前更便利更安全;配套发展旅游业,游客明显增多,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据不完全统计,以上3项,直接受益的当地居民就超过5万人。

金沙滩、唐岛湾等29公里建成区段景观环境,打造出“嘉年华彩虹桥”“最美公交线路”“后岔湾观景台”等一批让网民争相打卡的“网红”风景……

美丽的海岸线摇身变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天然资本。青岛签证中心、中挪(青岛)创新中心、世界旅游城市联盟代表处、俄罗斯圣彼得堡城市代表处、世界著名啤酒节联合会秘书处等众多高层次涉外机构进驻西海岸新区,形成集国际合作、商务洽谈、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蓝湾整治,激活了西海岸新区,实现生态升级、产业升级和居民幸福感升级。总结蓝湾整治带来的意外之喜,我们深切感到好生态能换来真金白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还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碧海蓝天。”

中国海洋报记者 王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