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农友君


立夏,是代表一年中夏天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对于农耕来说最关键的一个节气,春耕后又一忙碌的季节。不管是小麦还是水稻,对于水分的需求在此季节都非常的高,而且都是决定着产量的因素。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何解?

对于水稻产区或是能生产水稻的地方,农历的4月,是犁田耕地的时候,也正值南方雨水季节,笔者家乡,这一周都是雨水,现在还在下,山洪开始泛滥、稻田开始积水,乡亲们开始耕田,苗床的秧苗已经绿油油的。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前后如果遇到干旱气候,稻田缺水无法及时的犁田备栽,秧苗就不能及时的移栽,影响整个水稻生产,错过了时间,水稻成熟晚,受到天气影响,收成则大大降低。

没有种过水稻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水稻栽种,工序挺复杂,先育苗成小秧,然后插小秧到苗床促长,在苗床长到20厘米左右时再移栽到大田。插完小秧到移栽前,正好是立夏时节,大田需要犁田、翻耕、施肥、蓄水保水,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移栽秧苗,所以对于水的需求量非常大,稻田里一般需要保持10-15厘米深的水。如果遇到立夏时节干旱又没有补给水源或补给水源困难时,无法耕田保水,犁耙也就放着没啥用了。

今天是5月6号,正值今年的立夏节气,也是往年的雨季,不过今天的立夏已经下了一周的雨了。同时也有“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的说法,如果立夏当天出现晴天,那么这一年的气候都将是干旱的气候,原因就是雨水季节出现天干的气候,异常的天气,对于这一年的农作物生长都会有影响。

不管是“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还是“立夏日晴,必有旱情”,都是农民朋友们在过去多年的农耕文化中积累的天气经验及耕作经验,是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往往很多农村俗话、谚语等正是人们智慧的显现,这些老话,我们值得传承与铭记。你觉得呢?


下坝毛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词显示着夏天到了。今年春天关中地区气候多变,时冷时热,在日复一日的期盼中,我终于不再怕冷了。今天是立夏之日,立夏是24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有关立夏的俗语和风俗很多。如”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立夏不播种,过了处暑不栽秧“,“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等。

大清早就阴沉沉的,零星的飘起了小雨,其实从昨天开始,阵雨,大雨就一会接一会的下,中午晴了一会,晚上大风呼呼的刮着,似乎在跟谁较劲一样,不一会就倾盆大雨直下。以前的农人根据节气和天气是否下雨总结出了很多的谚语,如题主提问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就是如此,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俗语前面还有两句,“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从字面意思上特别好理解,立夏这个节气下,农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判断这天干旱,日后的雨水会较少,干旱会直接影响地里的收成和秋天的耕作。以前人种地都是纯手工操作,犁耙是农人家常用的农具,正常情况下堵在屋内高处悬挂,只有在播种小麦和玉米等农忙时节会被被拿出来使用,犁耙一般栓在耕牛的身后,或者绑在手扶拖拉机的后面,人站在上面操作,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记得以前我爸每次种地时,都是这样操作,每次回家之后头发都被灰尘染成了白头翁,那会的人们耕地就是这么吃力,即便如此,农人们哪怕再苦再累也还是期盼着及时下雨能够早日耕作。

我们这边是一年两茬,小麦芒种之后收割紧接着就要种玉米,豆子之类的农作物,以前没有天气预报,耕地都全凭借村里老人口中的话语和指导,老人种了一辈子地,代代相传下来的农耕经验比较丰富,农村种地老人在立夏这天很期盼下雨,根据经验和俗语的总结,这天如果不下雨,会一直干旱到收完麦子,紧接着就需要播种玉米等第二茬作物了,长期干旱,地里墒情不足,种下种子迟迟不发芽,会直接影响十月份的收成,所以如果长期干旱无雨,农民就干脆不种地了,免得浪费了玉米种子钱。

这句老话不知道是否有道理,但是如果地里长期干旱缺水,确实是让农民头疼的事情,虽然说现在也可以通过人工灌溉来解决干旱问题,但毕竟会增加成本,所以农民还是会期盼着一年风调雨顺,年年谷满仓,有个好收成。

以上是我对题主提出这个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问题的一些看法,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乡村关中


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5月6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据农村老年人说:“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叫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偌是立夏这一天没有雨性,那么这一年就会少雨干旱,没有水就不能种水稻,只能种旱作,所以犁耙都用不着,只能高挂墙上了”。



这种说法那是过去老农民陈旧的思想,现在农村今非昔比,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旱涝不保收。如今国家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非常完善,渠道三面光,水直接引到田头,庄稼地需要灌溉只而锄头一钩,水就哗啦啦流到地里。所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俗语在农村已经不中用了,只要村村把水利配套设施建识好,一些农村靠天田也能得到旱涝保收。



老娘舅认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立夏这天不下雨,就意味着今年要干旱。这样一来农村很多靠天田就无水耕耙,更不用说插秧种水稻了。那么农民耕田的犁耙耖也就用不到了,只能把它们高高挂起来休息了。

你们农村老家现在还有人种田吗?

[更多三农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思就是指,节气时令进入到立夏这个季节,还不下雨,还是干旱下去,那就会严重影响农耕,不必用犁用耙耕田地了,可以高高挂起,用不着了,会严重影响农民耕作与收成的。

过去我们是农业大国,以农耕为主,要靠天吃饭,很看重天气变化,重视晴雨的。每到春季要春耕,每到夏季要夏种夏收,是很忙碌的,耕田耙地不停,盼风调雨顺,农作丰收,六畜兴旺,家和人安。但有时候,老天会戏弄人,常常不下雨,春不下,到了立夏还不下,万物生长要雨润,天不下雨就受旱,无会农耕,就会影响耕种,误了农时,对于以耕作为主的农民来说,就是遭难逢灾了。所以,立夏时节是需要下雨的,春争日,夏争时,一下雨就要争分夺秒抢时去耕种,不要误了农时,误了收成。立夏不大雨,犁耙高挂起,不是好事,是坏事,人们希望风调雨顺,雨水匀旬,耕作顺利,丰收有望,平安幸福过日就好。

按气候习惯,进入立夏时节之后,气温日渐增高,很有利农作物生长,但也要雨水滋润,无水就受旱,既影响种,影响生长,所以进入立夏是很必要雨水均匀的,旱不得,涝了也不好,不多不少正适宜。我国地大物博,西高东低,南北温差大,距海远近不同,受山河湖海影响不同,气候各地变化大,每年总有旱涝之地。好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又大力兴修水利,连人工降雨也能做到,农业成份比重占比不大了,一般旱涝都难不到人了。





树德汉硕


立夏,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节气。譬如华中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苏、浙、皖一带的谚语则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等等,由此可见“立夏”这个时节的重要性。


按照全国各地的综合情况来说,立夏时节是种植秋粮作物的重要时节。在这个时节,冬小麦即将或已经成熟,农民朋友需要备播各种秋粮作物,是需要雨水滋润大地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下雨,土地就没有墒情,没有墒情就没办法播种,没办法播种,还干吗要耕地?还不如把犁耙高高地挂起来,让梨耙继续“歇着”吧!

当然,这句俗语(谚语)的意思并不是指的立夏这一天必须下雨,而是指的立夏这个事件内必须下雨。如果超过这个时节才下雨,秋播作物就会延迟播种,延迟播种就会影响秋播作物的产量甚至绝收。所以,在立夏的时节内,雨水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老天不下雨,我可以浇地啊!浇过地后就有了墒情,有了墒情后就可以播种秋粮作物了,我干嘛还要把犁耙挂起来呢?


其实,说这话的朋友是不懂得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过去的农业生产,没有水利条件,基本上全部靠天吃饭。就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部分旱作地区和一些山区也是靠天吃饭的。

就譬如老胡所在的村子吧!基本上都是山岭薄地,土层只有一尺左右,土层下面全是石头,又不能灌溉,就是雨水足,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更别说立夏时节不下雨了,不高挂犁耙才怪呢!


民间俗语(农谚)是农民朋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一种总结,一般来讲,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很难推翻其结论的,是值得传承的。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农谚)形象地阐述了立夏时节下雨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个时节下了雨,秋播作物才能按时下播,否则,就会误了农时,就有可能影响秋播作物的收成,甚至造成绝收。还不如“挂起犁耙”,让“犁耙”继续“歇着”。


老胡说三农


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一年之中“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立夏。顾名思义,立夏意味着盛夏时节正式登场,炎炎夏日即将来临。对于农村农事来说,也到了比较农忙的时候了,既要管理麦田的小麦,又要管理玉米,还要着手插秧了,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还要很多地方持续干旱少雨,而这让农民朋友多了些犯愁。在农村,对于雨水的预测,农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因为这关系到庄稼的收成,而这些宝贵经验往往是以俗语老话的形式记录下来。

就这句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说的是什么意思?预测得准不准?咱们一起听听村里的老辈人咋说的。

村里老辈人认为,在立夏节气内最好能下一两场雨,因为如果立夏不下,后面就特别容易干旱,被农民形象地比喻成“旱到小麦都不抽穗”,这一年的庄稼收成就不好。而且,下一季作物的种植也会受到影响,会因地块土壤板结而难以耕田下种。

至于说“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无雨,犁耙高挂”说法的是否有道理,很难用科学的解释证明,但这是老辈人在长期的农耕文化中总结出的经验,对于那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来说,还有一定价值的。至少,通过这句农村俗语,能给农户一个信息,那就是如果立夏没有雨,那么就需要提前做好抗旱的各种准备,以确保庄稼作物度过干旱期。

但是,乡鉴认为诸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类农村俗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同时广被农民认可,还有它自身价值的,否则早在历史长河里被淘汰了。


乡鉴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预示着春季结束,夏季自此开始。

在我们农村,也有“立夏不下,犁头高挂”的说法。大意是指,立夏这天,如果不下几滴雨,应个节令,就表明以后的天气是以干旱为主,在山区,全部靠天吃饭,靠天种地,假如久旱无雨,象冬小麦就会被干死,栽中的洋芋就无法出苗,苞谷无法点中,无法发芽,土层薄,含水量少,墒情极差,导致耕种停止,本来是繁忙的时候,牛闲放了,犁头、粑自然也就高悬墙壁——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个年头是个歉收之年。

农村的谚语,是农民长期的“工作总结”,可信度极高,尤其在山区。平原、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用抽水灌溉的方法,缓解旱情,但在山区,就只能是等,等老天爷发慈悲,使善举,动善念。(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们当地平川地带,这个时候,是收割胡豆、插小秧,挖元胡等集中行动的时候,也是油菜结籽,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候,需要太阳的时候较多,所以即使要雨,也必须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反而成害了。

农谚是农民智慧的结晶,掌握了农谚,抓住农时,对靠天吃饭的老农民来说就成功了一半,也能对当年的收成评估个大概,故此,农谚不是说着“玩的”。


见肿消世界


今天是5月6日,我们在不觉中迎来了立夏。立夏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因为立夏前后正是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关乎着冬小麦的收成。而这时候也正是准备播种秋粮的季节,所以立夏的天气状况就直接影响了两季庄稼的种植与收获。农村中关于立夏节气的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关节气与农业种植等息息相关的俗语,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些俗语通俗易懂,从字面上就能够看出其中的意思。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农村的俗语是农民千百年来总结的经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过去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的年代,到了播种季节老天不下雨,那可真是干瞪眼的。不像是现在,天不下雨可以抽水浇地。立夏时节正是准备播种秋粮的季节,老天不下雨,庄稼就无法播种,那犁耙就用不上了,只有挂在屋檐下闲置着。

在我们胶东农村,有一句俗语与“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思相近。我们这边说“

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也就是说到了立夏节气中,如果这一阶段内不下雨,这干旱的天气就要持续到收割完小麦了。而立夏的下一个节气就是小满,正是小麦灌浆的关键时刻,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民间又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说法。因为这一时期,小麦刚刚进入乳熟阶段,如果长期干旱物语,加上干热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造成小麦减产。

而没有雨水的滋润,田地长期处在干旱之中,不仅会造成夏粮减产的局面,秋粮也会由于天气干旱而延迟播种,常言道“春争日,夏争时”,延迟播种错过有利的播种季节,势必会造成秋粮的减产,有时候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还不如“

犁耙高挂起”呢。

你们那里有没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说法呢?欢迎留言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建行渐远


农村俗语是我国祖祖辈辈的农民点点滴滴积攒的一些长时间的观察或者是切身体验总结的经典的话语,可以说是语言的精华,一些农村俗语堪比唐诗宋词,甚至胜过唐诗宋词的语句。有些农村俗语的确对后人起到了提醒或者警示作用,而且也有深厚的月夜,当然也有一些农村俗语,对指导农业生产极有好处。



关于立夏的农村俗语也非常多,比如题主所说的这一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其实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出,如果立夏这一天不下雨的话,用于耕地的犁耙就闲起来了。因为立夏不下雨,天气就比较干旱,土壤墒情不好,不能种地,也就是说出现了干旱的天气。如果立夏这一天下了雨以后,土壤墒情就好了,农民可以种地了,特别对于黄淮地区立夏前后正是种地的好时候。

今年的立夏的日子就是5月6号,也就是今天是立夏的日子。在我们山东东部风比较大,可是没有下雨,当然说立夏不下雨,并不是说一下这一天不下雨,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要在立夏的这个节气的时间段内下雨,对于种地是非常好的。但是今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下雨的,当然东北地区还在飘雪,也属于雨水比较多的丰厚的。立夏的到来,说明夏天已经到了,温度逐渐上升,地温也上来了,种地开始了,农民就忙起来了。



关于立夏的节气的谚语还有“立夏落雨,谷米如雨”,这句谚语就是说,立夏这一天下了雨以后,到秋天谷米就是大丰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立夏的节气下了雨以后,农民才能够把谷米种在地里,这样才能够保障后期谷米大丰收了,如果立夏节气很干旱的话,谷米种子不发芽,何来的大丰收啊?

还有一句立夏的谚语,也是关于立夏下雨多么重要的谚语,“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意思就是说,立夏节气不下雨,庄稼因为缺水,导致了很难成熟,以至于小满的节气却不满,也就是粮食还没有成熟,到了芒种小麦等冬季作物还没有收获,所以芒种也就不再忙了。



总之,对于一些关于24节气的谚语,在过去对农业生产指导由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过去科学技术没有那么发达,只能够靠祖祖辈辈农民种地的经验总结,或者是长时间的天气观察总结出的概率来指导农业生产。对于“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就是说立夏节气到来了,如果不下雨的话,农民就闲起来了,毕竟土壤干旱,也没法种地了。但现在水利是建设比较好,对于那些基本农田,可以靠水力来浇田种地,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种植模式。大家知道关于立夏的谚语还有哪些?进行留言交流。


宗元三农堂


俗语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针对事物的观察进行的总结,其中有很多俗语是关于农业生产的俗语老话,这些也称为农谚,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耕时代指导着农业生产活动。

在气象预测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特别看重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希望通过天气的判断来推断一年中的收成好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和农业生产关联紧密的节气,古人认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说到了立夏时节,地里的庄稼作物都会长大,这个符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的庄稼生长情况。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

人们在观察中发现立夏节气的气候会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发现如果立夏的这一天,要是不下雨,那么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干旱天气,这样的天气会耽误下一茬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所以说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就是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庄稼生长不好,所以不是个好年头,这里用犁耙高挂来说明旱情会比较严重。还有的地区也说,立夏不下,旱稻麦罢,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古代人们的想法中,是希望立夏下雨的,这样对农业生产有利,所以又有老话说“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既然是蚯蚓会出来,那就证明一定是阴天或是下雨的天气。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种植的农作物的生长进度不一样,所以古代俗语的产生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适用性,各地区应该区别理解和对待,并不会因为立夏这一天真的下没下雨就能决定一年的收成。

今天立夏,你们那里下雨了么?大家认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欢迎大家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