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價補分離” 政策,

價補分離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購農產品,而是制定目標價格,再將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價補分離通過調低乃至取消價格支持來消除其對市場的干預和扭曲影響,把糧食價格形成還給市場機制,另外通過直接補貼措施來“保收益”。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價補分離將對農民的補貼從價格中剝離出來;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

2015年11月4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解讀新發布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時,談到糧食價格問題,他表示,下一步還要繼續推進糧價的改革,原則是使得價格和補貼能夠分開。

這樣一來,糧食價格緊跟市場,避免了價格脫離實際,穩住了糧食的產業鏈。同時,“價補”分離也同時調動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為糧食的安全生產提供保證。

陳錫文強調,如果說糧食市價過低,政府要採取適當的政策,直接補貼農民,但是和價格分開走。這是基本的原則,未來走勢也是這樣,“價補”分開,貼近市場的價格,價格的形成機制是貼近市場,注意保護農民的合理的利益。

由於中國當前的小農分散種植模式,會給種植面積的統計和補貼發放帶來難題。此次外界猜測將首先選擇新疆、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作為試點,正是考慮到了這些區域的大規模、集約化生產水平高,有利於政策的開展。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從去年秋收開始,因為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引發玉米以及水稻、小麥市場價格下跌,緊接著在糧食主產區出現了“賣糧難”現象,本報曾刊出系列報道予以關注。今年3月16日,全國兩會閉幕,本報記者就這一問題向李克強總理提問,總理回答說:“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會減,對農民支持的力度也不會減。”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公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將實施玉米“價補分離”的新機制,目前具體補貼政策正在制訂之中。近日,本報記者深入遼寧、吉林、黑龍江,走訪種糧大戶、普通農民、村幹部,並在北京專訪了相關專家,聽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從今天起,連續刊出。

春耕備耕正忙時。4月3日下午,一走進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百利家庭農場,記者就看到一臺嶄新的東方紅拖拉機,農場主劉歡說:“這臺機子是剛提來的,新訂的免耕播種機也快到了,這是今年投入的兩大件,都是用來種玉米的。”

劉歡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2014年,與父親劉柏權一起組建了百利家庭農場。因風調雨順,玉米產量高、價格好,當年就獲得了近30萬元的淨收入。2015年災害多,產量下降、價格下降,淨收入一下跌到了7萬元左右。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今年如果價格再往下掉,一家人忙活一年,300畝地的淨收入可能還比不上在外打工掙得多,這玉米種著還有啥意思?”劉柏權說。

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聯合宣佈: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劉柏權從網上看到這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的顧慮。但對補貼如何落實,他仍有疑問:“怎麼個補法,咱們最關注門檻有多高,政策怎樣落實到位。”

“按照正常年景,一畝地可產1500斤,如果每斤按照去年市場均價7毛錢計算,毛收入是1050元。每畝土地流轉費用600元,種藥肥和農機作業費共400元,成本合計1000元。這樣每畝只剩下了50元的淨收入。”劉柏權估算2016年的玉米賬,“今年弄不好一畝地毛收入1000塊錢就是一大關。每畝地淨收入在150元左右,農場還可以維持。這樣算,每畝地國家至少要給補貼100元。”

記者住在劉柏權家的當晚,正趕上鄰村的李玉傑來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地方政府統一印製的合同,要求詳細記錄流轉土地的位置、面積、流轉價格、聯繫方式等信息。劉柏權說:“我們都和農戶簽訂了流轉合同,合同面積就可以作為補貼面積的參考。”

離劉柏權家不遠,就是調兵山市吉利農機合作社所在地。合作社擁有的玉米生產配套機械價值上千萬元,流轉的8000多畝地還會繼續種玉米。關於如何做實補貼,合作社理事長劉柏順建議說:“得嚴防糧販子收了糧去換補貼,要保證這個錢真正補到種糧人的手裡。”

“將合同面積和糧食產量進行比對,會穩妥一點。”劉柏順說,“1000畝地,賣出130萬斤正常,如果超出太多了,那就明顯是假的!”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穀賤傷農,困局待解”——糧食賣不動,糧農欲哭無淚

當下,我國糧食生產、糧食市場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糧食進口激增,一方面是庫存積壓、賣糧難再度來襲;一方面是“誰來種糧”的憂慮,一方面是“十一連增”的驕人成績;一方面是資源環境壓力日增,一方面是簡單追求產量的衝動不減……有人說糧食多了總是好事,然而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糧食多的背後,市場是不是正常?糧食結構有沒有問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如何保護?糧食生產是不是可持續?這些都是需要認真研究、深入思考的問題。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6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中國農業新聞網又理所當然擁有了中國農業新聞網騰訊公眾號,中國農業新聞網百度直達號,百家號以及各主要網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應、知乎等註冊用戶均屬於中國農業新聞網。頭條號中的“農業新聞”即是中國農業新聞網傾心打造的,便於搜索和關注的頭條號。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9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為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為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玉米“價補分離” 政策,一定“要真正補到種糧人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