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4月12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在北京發佈:涉及100個工業遺產,四川5處入選,其中最為“年長”的,要數瀘州洞窩水電站——足足98歲了。

它始建於1921年,1925年建成發電,是繼雲南石龍壩水電站後我國第二座水電站,是四川最老的水電站

時間軸

2019年4月12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在京發佈:涉及100個工業遺產,瀘州洞窩水電站入選四川5處工業遺產。

2019年1月15日,洞窩水電站抗戰軍工遺產群獲四川省首批十大工業遺產並授牌。

2018年12月15日,中國水利學會向瀘州龍馬潭洞窩水電站授牌,洞窩水電站被認定為“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水電站”。

1982年,洞窩水電站擴建。新增一臺1250千瓦機組,電站裝機容量達到2300千瓦。

1939年9月,濟和水電公司將電廠賣給23兵工廠(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前身),更名洞窩水電站,為抗戰時期及以後的軍工生產提供能源供應。

1925年,建成規模為一臺140千瓦德制西門子臥式機組,取名濟和水力發電廠(洞窩水電站前身)

令人驚喜的是,這座“工業遺產”98歲了,卻仍不“服老”。目前,不僅承擔著為企業供電、提供居民供水的功能,還肩負起傳承城市歷史、工業遺產保護、普及愛國教育的文化服務使命。

1921年

這座水電站如何誕生?

經歷了什麼?

未來又是什麼活法?

4月14日至15日

記者走進洞窩水電站

試圖為公眾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難產”

缺資金、缺技術、缺建材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竟是“糯米工程”

1921年,瀘縣人稅西恆從德國柏林大學機械專業畢業,並獲得工程師稱號。

也是那一年,他回到家鄉,一幅畫面令他感觸:當時的瀘州人,都在使用煤油、桐油等照明。稅西恆決定用自己所學,修建水電站,點亮瀘州城。

決心下了後,稅西恆很快就拿出行動。他先組織同樣留學德國的駱敬瞻、表兄彭玉富,當地展開水文、地理、地質勘察測繪;後經過大量走訪、詳細考察龍溪河後,稅西恆一行驚奇的發現了龍溪河最末一個梯級——洞窩,有水源、有落差,適合水力發電。

原來,這裡一道石樑將河水攔腰截斷,形成高達44米的巨大落差,控制著上游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徑流平穩,水的落差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動能,從河流或水庫等高位水源處向低位處引水,利用水壓使之旋轉,將水能轉化為機械能。

仔細考察後,稅西恆決定把電站建在這裡。

地址選好了,啟動資金成為最大難題。

稅西恆想到通過私人入股方式募資。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稅西恆找來一幫名人義士,採取私人入股的方式募集資金,並向德商訂購發電設備。

但尷尬的是,由於技術超出當時時代,很多人不敢相信水能變成電並點亮城市。不少答應了交納股金的人不想認股了,而德商方面又催款提貨,否則合同取消。稅西恆四處奔走解釋,一再保證水電站一定辦得成。有人乾脆說:“投資可以,你出多少錢,我們就出多少錢。”

面對這種情況,稅西恆不顧家人反對,變賣部分田產,帶頭交納了2500元股金,並當眾表示,建設電站期間,他不拿一分錢的工資,只吃極低的伙食。大家看到稅西恆決心堅定,才紛紛出錢,渡過難關。

地址找好了,發電設備訂到了,又遇到建材匱乏。稅西恆花高價從唐山買來的10桶水泥用完後,工程還沒有竣工,稅西恆只好每天泡在工地上親自設計施工,並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料,採取土辦法,用糯米灰漿粘合安砌條石,修建廠房及主機基礎。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水電站堤壩。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令人驚奇的是,90多年過去,這個用糧食打造的“糯米工程”,除了表面的石塊有少許風化外,連接處至今固若金湯。

在今年4月12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瀘州洞窩水電站的入選理由,這樣寫道:中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水電站,將西方大壩工程設計理論與中國傳統水工建築材料、施工工藝有機結合(採用糯米漿拌石灰漿安砌條石,修建廠房及主機基礎,僅使用少量水泥),設計者稅西恆被稱為“中國小水電之父”。

歷經種種艱難,1925年,濟和水力發電廠(洞窩水電站前身)建成,一臺140千瓦德制西門子臥式機組點亮了瀘州城。水電站送電那天,瀘州萬人空巷,奔走相告,從來沒有看過“電”的瀘州百姓,爭相觀看“電”是什麼樣的。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建濟和水利發電廠(洞窩水電站前身)廠房。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濟和水利發電廠創始人稅西恆先生。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濟和水利發電廠水利機。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濟和水利發電廠蓄水第一堤。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建成初期,因枯水期蓄水量不足,發電廠只能滿足1000餘盞電燈照明。1931年濟和電廠又在龍溪河上游谷溪灘修建相同規模的一座拱形砌石堤壩(第二級堤壩),蓄水容積226萬立方米,改善了電站的調節能力。

“更名”

民轉軍煥發新生

比新中國還年長的“化石級”機組

至今仍在運行

1934年,瀘州遭遇大旱,水電站遇到了蓄水不足的尷尬。

水電站在龍溪河上游特凌橋修建堤壩(第三級堤壩),蓄水50萬立方米,同時將洞窩堤壩加高1米。1936年,電站購入一臺240千瓦德國的立式機組,在1938年開始發電。

1939年9月,日本飛機轟炸瀘州,供電線路部分被毀,用戶大減,濟和水電公司無力恢復市街線路,遂將電廠賣給23兵工廠(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前身),正式更名洞窩水電站。

兵工廠的接手,意味著水電站從民用變為軍用,開始為抗戰時期及以後的軍工生產提供能源供應。

隨後,23兵工廠相繼擴建機組,於1942年改建進水閘,引進美國通用公司水輪發電機組。據瞭解,同類產品中,目前還在工作的全世界僅此兩臺。

然而,這兩臺水輪發電機組運回瀘州頗費周折——裝運機組的貨船,到重慶後不幸翻船,機組全部落水。

機組打撈起來後,負責技術的稅西恆發現一個很惱火的事情:管段間連接的法蘭(注:軸與軸之間相互連接的零件,用於管端之間的連接)少了一個。

考慮到時間成本,水電站不可能從國外重新訂購一個小零件。稅西恆只好自己設計、土法制造了一個,而這個法蘭性能,並不比原裝差。

隨著瀘州北方化工軍品生產任務大增,對電的需求也同步擴大。1982年,洞窩水電站擴建——新增一臺1250千瓦機組,電站裝機容量達到2300千瓦。

令人吃驚的是,半個多世紀前購進的這些古老機組,至今仍能完好運行。

“每天除塵,定期保養。這些寶貝疙瘩,運行狀況好的讓人吃驚。”如今,一提到那兩臺運行數十年的老機組時,左瀘平語氣都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據左瀘平介紹,每年,這兩臺老機組也要進行檢修,每三年還會大“體檢”一次。每次檢修最快也得15天,要細心把零件拆下來進行除塵,如果發現有磨損的,要及時維修。“老機組有些零件是當時稅西恆自己設置製造的,現在找不到配件,我們必須分類裝好,又再安裝上去。即使在機組不發電運行的時候,我們都要用烘燈把老機組維護好,保證它不受潮。”

“新生”

發電與傳承並行

“洞窩水電博物館”即將亮相

彈指一揮間,洞窩水電站已接近百歲。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洞窩水電站 胡容 攝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洞窩水電站站志。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四川最老的水電站98歲了,仍不“服老”

洞窩水電站廠,設備仍在正常運行。龍馬潭區“兩館”辦供圖。


4月15日,記者從瀘州城區出發,30分鐘後來到龍馬潭區洞窩風景區。景區內有一座不起眼的水電站,仔細一看“洞窩水電站”五個大字被茂盛的樹木遮擋在綠陰中。

電站前面是創始人稅西恆的塑像,一塊記載著電站歷史的站志映入眼簾。機房內,一排維修工具靜靜的掛在牆上,老機器上的每一個開關,每一個配件雖然很舊,卻熠熠生輝。

據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統計,目前,洞窩水電站年均發電約600萬度,近百年來累計發電3億多度,是瀘州北方化學工業有限公司重要電能生產基地,同時為洞窩周邊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現在處於枯水期,暫時沒有發電,每年平均有8個月的時間在發電。”51歲的左瀘平說,自己在這裡工作35年了。

年邁洞窩水電站並不服老。如今,它將再度迎來新生——水電站垂直上方100米的地方,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將拔地而起,作為瀘州乃至中國水電工業的“活化石”,這裡將為公眾展現工業文明和歷史文化融合的縮影。

目前,洞窩水電站已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四川省首批十大工業遺產。瀘州還將把洞窩水電站打造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遺產。

“博物館,是水電站傳承歷史文化的延伸。”龍馬潭區“兩館”(蔣兆和故居博物館、洞窩水電博物館)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羅永勝介紹,截至4月15日,洞窩水電博物館已完成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招標,建築方案設計,正在開展初步設計、地勘、環評工作,計劃投資8000萬元建設。

羅永勝表示,該博物館已徵集到晚清、民國和稅西恆使用過的實物20餘件,相關資料800餘件,預計2020年建成一個設施齊備、功能齊全的國家中型博物館,實現年接待量達10萬人、100個培訓班次。

龍馬潭區檔案館副館長劉永華表示,下一步,洞窩水電站將繼續申報爭取進入國家工業遺產項目名單。

“再幹幾年就要退休了,捨不得啊!一輩子都與這些機組打交道,希望這些老機組得到更好的保護,讓更多人瞭解水電站的歷史。”左瀘平說。

“ 快100歲了,水電站還會發多久的電?”臨行前,記者忍不住問了這個問題。

“只要這裡有水,就會一直髮電下去。” 劉永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