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uangweg13
我们老家即使老人100岁了走了孝子孝女也要哭丧,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子女都会孝顺,死后丧事视家庭的情况办得风光或从简。就如我家送走了86岁的老爹,五年后送走了90岁的老妈[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虽然都算高寿,但是我们兄弟姐妹都哭得非常伤心,连我嫂子都是真哭,她说虽然父母年岁都大了,但是真走了还是不舍。作为儿女更是这样年岁再大的父母也是父母,走了是实在难舍。父母在有来处,父母都走了我们就只剩归途了⋯[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们从简但不简陋的把父母送上了山。我们虽然同处福建,但绝对不学福州或团闽南农村的陋习。我一个福州闽侯县朋友95岁的奶奶去世,花费了两百多万举办葬礼,单舞龙舞狮跳舞唱歌的团队就请了十个,送葬队伍长达三公里。送葬时间长达五小时,我担任他的录象摄影,害惨我了,手持摄像机快把我的手压断了。这真是有钱烧的,我在送葬路上听到不止一次[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丁往事不堪回首
在如今人们的观念里,老人高寿自然死亡,称之为“喜丧”,但即便是喜丧也绝不等同于将丧事用办“喜事”的方式操办,说“丧事喜办”为怪象,一点不为过。
“丧事喜办”的怪象,朴实的老农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死为大,可是人死了,无论是含笑而终,还是生病离世,对于死者的后代来说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丧事有其不可改变的肃穆性,这种肃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对死者的缅怀,一方面是怕说多话触及死者子孙的伤心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农村却错误的理解了“喜丧”的含义,将丧事办成了“闹剧”。
正所谓红白喜事,人们对于正常死亡且高寿的老人去世称之为“喜事”,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老人的子孙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将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我生活的农村,从小到大经历了丧事操办的变迁,小时候人们大办丧事的方式,无非就是唱大戏,在死者灵台之前搭建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而刚开始的大戏唱腔还属于悲伤,后来发展成为什么热闹唱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大孝子,给父母大办丧事。
后来唱大戏已经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里办丧事甚至出现了跳摇头舞,美女穿着凉爽,跟随动感的音乐大跳摇头舞,看客众多,时不时冒出一阵掌声。
再后来,农村的恶趣味进一步升级,出现了跳脱衣舞的节目表演。丧事办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过分了。可是近几年更过分的出现了,“大孝子”们纷纷请来专门的歌舞团,表演节目更加刺激,黄段子,隐形暗示,肢体暗示等等穷出不穷,而看台下的小孩子甚至还猛抬头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让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们村经历的“丧事喜办”变迁史,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村有户人家给老人“办三年”,就请来一支丧事歌舞表演团,细节不再描述,表演内容时不时让人脸红,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在农村无下限的恶趣味,确实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而请歌舞团的“孝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效果,美其名曰“喜丧”。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喜丧”的误解,以前喜丧吹唢呐都有人觉得不妥,现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没有歌舞团正前方摆设的灵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这是在办丧事,还以为谁家结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象出现呢?
我认为,无非就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村大操大办丧事攀比成风的后果。
在农村对于寿寝正终的老人,称为“喜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一种喜事的概念,通过大操大办,鞭炮齐鸣,锣鼓唢呐,歌舞表演来表达这种心情,这本就是不正常的,对于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该以此方式表达。
对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则会默默举办丧礼,我奶奶去年腊月去世,就属于常年卧病在床,去世后在家中停丧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虽然没有请歌舞团表演,但依然举行了烟花演出和唢呐齐鸣。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村里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觉得不大办就是不孝,就是对老人不敬。而这种大操大办的丧礼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攀比成风,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跳个舞,你家热闹我家要办的更热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孝顺”的美名。基于此,有些人甚至借钱都要将“丧事喜办”的热闹非凡。
这种“丧事喜办”的怪象想要彻底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李阿冰
问:农村出现了「丧事喜办」的怪现象,老农民不解,这事还值得庆祝?
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千年等一回》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一、丧事喜办实为娱乐在世者
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娱乐宾客的,而时候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二、请人哭丧的假孝子
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丧事喜办」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农村人有三件大事:生孩子、结婚、办丧事,而且农村一直尊崇的就是死者为大,那么丧事就是在这三件大事中是最重要的,这就出现了很多农民会把丧事办的非常隆重,一是出于对逝去人的怀念,二是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认为给逝去的人办的越隆重逝去的人到了那边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三是送终思想,要送就送到终、送到好。其实这些都是千百年传下来的习俗,具体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因为是传统习俗,所以现在人们还在尊崇着。那么说道丧事喜办这个怪象何时了,这个谁也不会给出答案的,毕竟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算的,但是咱们可以来谈谈为什么农村会出现丧事喜办?
丧事喜办这在农村很普遍的,在过去农村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一般人活到70岁就算喜丧了,但现在人的平均寿命都长了最少也是80岁算喜丧了。丧事喜办从人文方面考虑的话就是人结束了苦难的生活,重新投胎享受下一轮生命去了,是一件喜事。并且这些对于这些长寿的人来说,这一辈子什么苦都吃了,什么甜都尝了,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过的很好心里也就没什么牵挂了,长寿的老人们早就看淡了生死,但因为身体原因他们是不走不行了,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能安安静静的离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都是丧事喜办,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属于什么怪象。
其实农村不都是丧事喜办的,像有些因为疾病离开、因为意外离开去世的人,他们的丧事一般都不会出现歌舞表演和一些当地特有的戏曲,在我们这的习俗就是出现意外或者疾病死亡的人,一般就是临时通知家里的内亲,然后联系装尸体的冰棺,在联系服务队过来,从死亡时间开始算停棺三天,在这三天中一般都是摆一些流水席,接待下远道而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没有喜丧的歌舞表演,只有司仪在上面组织下吊唁过程就完事了,等第三天就会拉到火葬场进行火化,之后拿着骨灰入土为安,我们就是这儿一个流程,这是针对丧事丧办的流程。
其实,亲人离去谁的心里都是非常难过的,但事实已经发生了,我们活着的人应该尽量的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美好的生活去享受。只要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多照顾,总好过生前不管,死后乱嚎要强的多。所以,有父母的照顾好父母,有朋友的多关心下朋友,有儿女的心疼下儿女,这样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你最起码是问心无愧的,你们说是这么个道理吧?
乡村关中
死亡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但自有文明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不断变化,从畏惧、到敬畏、再到坦然面对。在大家的印象中“丧事”中就应该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看子女们哭的时候谁的鼻涕流得长。
其实在农村也有“丧事喜办”一说,即“喜丧”,此事并非怪像,也并非现在才有。《清稗类钞》中曾记载过这一现象:“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也就是说,老人生前“福寿两全”是一种圆满的象征,可哀的是生命的终结,可喜的是一生的圆满。
所谓的“福全”,即家族兴盛、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备受尊敬;所谓的“寿全”,即活到了很高的年龄,“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的老寿星则更为稀少。福寿两全的老人能得善终,也是值得人们庆幸的。
其实农村的“丧事喜办”并非是从一而终的喜庆氛围,而是先悲后喜,既哀悼老人的离去,又对老人圆满的一生给予仪式上的表现。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和您一起回味乡土、乡村、乡情!大乡
首先很高兴的回答′你的提问,
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生的时候,家人都是看着刚出生的小娃娃,孩子在哭,大人们却在笑。去世的时候,这一辈子的苦累也都受了,福也享了,含笑而去的时候,后代子孙们却都在哭。

丧事是悲痛的,肃穆的,也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参加葬礼的人无不神色凝重,生怕触及活着的人的伤心事。但是近年来,农村却出现了一种怪象,那就是“丧事喜办”。这让老农想不通,难道办丧事很值得高兴吗?这种怪象何时了?
所谓“丧事喜办”,指的就是现在农村办葬礼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怪象,即明明应当是肃穆、悲痛的丧礼,农民却把它办的热闹非凡。

表现在,很多农民在办丧事的时候,烟花鞭炮齐上阵,喇叭、唢呐等乐器来伴奏,还有请了表演队来做表演,这些表演队,有唱歌的、有跳舞的,甚至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表演。要不是看到设有灵堂,还真以为是结婚,而不是办丧事的。
农村怪象:丧事当做“喜事”办,背后啥原因?老农的话一语中的
一则是农民近年来挣了钱,手上闲钱多了,也想给死去的亲人风光大葬,于是一切以奢华、热闹为办事宗旨,结果给人的感觉不是风光大葬,倒像是“庆贺”。

二则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表演队十分常见,很多农民都会请表演队来表演,即使家里并不富裕的人也要请,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出于这种心理,农村有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农民办丧事也要请表演队。
有的农民就很担心,这种怪象不仅破坏了传统的农村办丧事的习俗,还会给人一种不尊重死去亲人的印象,还会让农民额外花了很多钱,可谓是费力不讨好,为啥在农村仍旧很流行呢?这种怪象该怎么解决?

找准原因,才能提出好的解决对策,丧事喜办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的思想问题。农民错误的理解了“红白喜事”的概念。寿终正寝的农民自然去世是喜事,但是这也只是一个叫法,对于其后代子孙来说,还是失去了一位亲人,农民的心理还是悲伤的,因此办理丧事的时候,不宜太过于张扬、喜庆。

另外还和农村的攀比风有关,因为攀比风,很多农民看到别人家里请了表演队,自己如果不请的话就好像比人家“矮一头”,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导致农民办理丧事时候的花销增多,其实主要都是为了好面子而已。只有彻底的刹住农村的攀比风气,丧事喜办的现象才有望最终解决。
农民冬梅
农村现在有句老话,是这么来形容极少数人操办丧事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确实存在一些人对老人生前不管不顾,离世后大操大办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习俗,“丧事喜办”,让一些人很不理解,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想不通的人估计很多,其实这都是对地方农民的一些误解,或着说是对地方习俗的不理解。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这是丢掉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活着时子女孝顺,比什么都重要,农村老人养老多半靠的就是儿女,子女是不是孝顺,直接体现在了老人晚年的生活状况,有人惦记照顾,生活无忧,无人管无人问,举步维艰,村里的老人养老,花不了几个钱,就是需要一份操心,子女不孝顺,往往出现在儿子多的家庭,老大不管老二不问,“一个和尚挑水喝”的老话是一点没说岔。
对老人来说,“子孙满堂”,这本是一个大家庭,老人一离世,膝下子女又往往怕世人多闲话,丧事大操大办,就差“孝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给亲朋们看了,可老人生前好不好,村里人一眼看透,看透不说透,事后就有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说法,加上现在越来越偏向“丧事喜办”的习俗特点,很多人就越来越不理解这种现象了。
为什么说“丧事喜办”是对农民的误解?
很多城里的“键盘侠”,没参加过农村的丧事,主观的就认为,人死就该悲伤,悲伤喜办就是不成体统,是完全违背常伦的,这是误解,是对农村丧事习俗的误解。
湖南的“丧事喜办”习俗是个人见过最典型的例子,就算家里在怎么窘迫,就是借钱,也要把丧事办的热热闹闹,咱们老家和湖南挨着,地域上的习俗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年也越来越倾向“丧事喜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农村的丧葬都有守夜的说法,守夜的目的是缅怀逝者,守夜会点上油灯,指引逝者灵魂回家的路,守夜不仅仅是迷.信,也是古人对死亡条件判断能力不足,避开假死的一种方法,也希望三天逝者能够重新活过来。
而守夜,演变到地方的习俗,一定要热热闹闹,特别是逝者入土的头一天晚上,热闹的氛围是让逝者安心离去,像咱们老家,往前几十年,只要周边村里有老人离世,方圆十里,也会借着夜光前去守夜,在我们那叫“闹山”,因为“闹山”有“闹山茶”,各种零食,瓜子花生糖等等,这对于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闹山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吃的,守夜就会很热闹。
发展到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谁还为了点吃的去捧场到凌晨?很多人选择吃完晚饭,随了礼金,就回来了,如果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守夜会变得越来越冷清,这不符合人们对葬礼文化的期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入土前一天晚上依旧热闹,越来越多融入现代元素的葬礼活动多了起来,舞蹈、二人转、唱歌等等,嫣然农村一小型歌舞会,中间参杂着主家的致谢词,对亲朋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表达感恩之情。
所以,“丧事喜办”归根结底是想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让逝者安心离去,也是千百年来习俗的一种演变,绝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丧事值得高兴”,不要这么来误解。
并不是所有的丧事都是“喜办”
在农村,老百姓普遍的认为,只要逝者生前积德行善就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无疾而终”而自然老去,且通常指七十以后,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达到了这些条件,丧事就成了红丧事,喜丧,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丧事上用的纸,由白色成了红色。
一生平安,没有病痛到老,是所有人都认为离去的最好方式,大家口中说的更多的是老人积德行善的生前旧事,这不需要过于悲伤,符合条件的“丧事喜办”,只图热闹,也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也不能说成“值得高兴”。
总结:对于农村丧葬习俗,个人觉得不用过多的去批判,我们既要做到生前孝顺,也要尊重一方习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是对农村这种习俗的一种不尊重。
农人解说
惠农圈为你答疑解惑!可能每个地方的习俗并不相同,在我们这边只要是高寿正常离世的人,老人离世之后都会放鞭炮,意思就是老人终于解脱了,应该高兴才对,但如果是非正常离世的,比如说年轻人或者自杀的情况,那丧礼就会十分的严肃。
昨天在参加酒宴的时候,刚和邻居聊了这个话题,他说他的目标就是活到66岁,和家里的儿子说,如果能够活到66岁以上,那丧礼的时候一定不能哭,需要笑着。但如果是在65岁以下离世的,那就需要哭上几声。而其他人也都表达着这样的思想。比如说我大爷已经66岁了,他说在自己离世后,不要办丧葬了,骨灰埋在树下就行,大操大办没意思,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惦记那些干嘛?
现在的农村老人思想已经放开了,大家都不会有过去入土为安的思想,我们这边的火葬已经实行了三四十年,说老农想不通我认为是不对的。毕竟人生在世也是一场磨难,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规律,在离世的时候也是一种解脱,为什么要以悲伤的态度看待呢?
不过如果是年轻人或者非正常离世的,那丧葬上大家都会十分的沉重,没有人会开着玩笑,和老人离世的心情明显不同。就拿去年我们这的一个人,他35岁的时候就离世了,原因是脑梗。在离世的那些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心情非常的复杂。
在酒宴开始的那一天里,准备了20多桌酒宴,结果就坐了3桌人,娘家人不愿意在上面吃饭,好不容易才将其拉上桌,其他的村民全都是交了钱,磕头就走了。大家都说,这样的丧葬吃不下。但老人离世大家的心情就不同了,多数都是喜办的,大家怎么看呢?
惠农圈
丧事、丧事,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现在不少农村都形成了“丧事喜办”的怪象,很多丧事操办下来不仅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反而如同喜事一般,这就让很多人想不明白了,难道丧事也值得高兴吗?
丧事,当然不值得高兴,但是实际上,“丧事喜办”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丧葬风俗,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老喜丧”。
不过想要办“老喜丧”却有非常严格的,要达到全福,全寿、全终的条件,比如逝世的老人必须是无病无灾的老去死亡,而不是患病身亡,而必须是子女孝顺的全福老人,年纪最低也得在70岁之上等等。而且所谓的“老喜丧”并不是将丧事当做“喜事”办,也不代表逝者家属就不悲伤,所谓的“喜”只不过是家属对老人的一种祝福和尊敬而已。
然而现在不少人却对“喜丧”有了错误的理解,不仅将丧事当成喜事办,甚至还演变成了闹剧,有些人甚至会在逝者的葬礼之上邀请一些所谓的“戏班子”来搭建舞台表演一些下流不堪的节目。这样的葬礼对老人来说不仅不是一种祝福,反而是一种侮辱。
“丧喜不分”或许是对现在农村的一些葬礼最好的诠释,但是这却不是农村丧礼该有的样子,丧事也绝对不是一件值得人们高兴的喜事。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丧事喜办” 之前也曾和朋友们讨论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看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先从地方风俗差异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地方的地方风俗可能会有所不同,丧事从我们的正常心理上来说确实是一件让人难过悲伤的事情。在有的地方家中的老人如果是寿终正寝,去世的时候如果年龄已经非常大了,并且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痛苦的话,这种丧事在不少地方就会当做喜事来办。本人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室友家的老奶奶,也就是父亲的奶奶过世的时候年龄已经在101岁了,老人走的时候很安详,在睡梦中过世的,生前也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家人再给老人办理后事的时候就是办的喜丧。这样办并不是代表子女们对老人的离世不伤心,只不过是为老人这样安详的走向另一个世界感到庆幸。
除去地方风俗习惯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有些地方办丧事就出现的“丧事喜办”就非常特殊了,比如有些家中办丧事请来一些歌舞队又唱又跳,有些节目甚至是十分的低俗,让人看后很是反感。这样的行为让人感觉与丧事这样一种严肃、悲伤的事情格格不入,甚至让人觉得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并且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恶劣的。
另外本人比较反感的一种情况就是请那种专门哭灵的人,尤其是那种哭灵的人对着雇主家过世的亲人痛哭流涕,哭的让人觉得几乎就要昏厥了,但是反观逝者的亲人却毫无悲伤的情绪,这在本人看来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情况前几年科学兴农家乡这边也曾出现过,不过近几年已经很少了。科学兴农家乡这边现在对农村丧葬从简事宜的推广普及非常好,农村丧事除了正常的流程之外,尽量减少邀请乐队,大肆铺张的情况,丧事的酒席最多六个菜等等。
对于这种丧事喜办的情况,我们要分情况来看待,另外就是丧葬事宜个人认为还是从简更好,毕竟人死如灯灭,死后做的事情大多是让旁人看的,生前多尽孝才更重要。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