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生最大的悲劇是什麼?

君箋雅侃紅樓



在《紅樓夢》中,曹公為我們呈現了在封建制度的重壓下和尖銳複雜的鬥爭中,被毀滅了的各種各樣的年輕女性的形象,林黛玉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人物。

她作為天上一株以淚報恩的絳珠草,幻化人形來到人世間。貌美才馥、孤傲清高的她,一生敏感多疑,悲觀傷情,最後在淚盡絕望中鬱鬱而終,成為了《紅樓夢》中悲劇式人物的代表。

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生不逢時。黛玉天生就有稀世的容貌和才學,還有官宦世家的身份背景。如果生在現代,她的高顏值能使她靠“臉”吃飯,她的詠絮才能使她靠實力掌控人生,她的好家世更能為她人生錦上添花,使她登的更高、走得更遠。

然而,她卻生在了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即使貴為官宦小姐,她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對女性三從四德的社會規範,仍然是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的枷鎖。

即便是才貌雙全,像探春般有才幹,有魄力,但最終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她想像男子一樣去建功立業,但身為女兒,卻只能禁於閨中。對於才情與美貌並重的黛玉來說,生不逢時是多麼的無奈。


二是生性悲觀。黛玉很小的時候來到賈府,作為榮國府的至親貴戚,受到了盛情的接待,賈母對她的萬般憐愛,寶玉對她一見如故,姐妹們也是熱情友好。 面對長輩的疼惜、寶玉的知心、姐妹們的關愛,卻無法真正地捂熱她那顆天生悲觀敏感的心,經常生“閒氣”。

在周瑞家的送宮花,本來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貴賤,卻恰巧最後給了黛玉,這便引起了黛玉的敏感:“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來了個頂門針:“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敏感她竟把這樣的小事與身份的高低貴賤聯繫起來,自尋煩惱地生起“閒氣”來,“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裡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

對寶玉生的“閒氣”更多了。 遇到寶釵勸寶玉不要吃冷酒,她用雪雁含沙射影寶玉和寶釵;聽到清虛觀老道為寶玉說媒,她使小性子不理寶玉;疑心寶玉把她送的禮物拱手他人,怒剪荷包穗子,淚流滿面。 這樣的“閒氣”日積月累,使本來就弱不禁風的她變得更加孱弱單薄,為早亡埋下了伏筆。


三是生活無依。黛玉自小喪母,不得已才寄居在外祖母家。不久又喪父,使她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兒。在物質生活上,黛玉是衣食無憂的。她的無依靠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的,無疑她是極度缺愛的女孩。

她曾對寶釵傾訴“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看到寶釵在媽媽懷中撒嬌,她流露出無比的羨慕和無盡的傷感,“他偏在這裡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孃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經過善解人意的薛姨媽的撫慰,她才轉憂為喜,便要認薛姨媽為乾孃。

看到寶琴與寶釵姐妹情深時,她無比羨慕,心中悶悶不樂。她與寶玉兩情相悅、心靈相通,本是天造地設的一雙,無奈卻波折叢生,最終還是沒有走到一起。 假如黛玉父母健在,在黛玉和寶玉的婚配上肯定能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也不至於兩人空勞牽掛、陰陽兩隔。

林黛玉的這三大人生悲劇,對她來說,既無法選擇,不可避免,也不能迴避,似乎是註定的,她只有去面對,這也註定了她一生在淚水中度過,最終淚盡而逝的結局。


少讀紅樓


個人認為,《紅樓夢》是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文學作品,沒有之一!今天開始,和各位來一起學習《紅樓夢》。

紅樓夢在開篇就提到,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一株仙草,名曰“絳珠仙草”,而賈寶玉原是在修行的神瑛侍者。一日,神瑛侍者看到了快要乾枯而死的絳珠仙草,頓生惻隱之心,便用仙水澆灌於它,使之重新復甦。後來,神瑛侍者下界投胎為賈寶玉,絳珠仙草便也下凡為人,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淚來償還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於是便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這個人物,被曹雪芹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使命,賦予了太多的痛苦和眼淚,是《紅樓夢》中最純潔,也是最孤獨的人。

那麼,林黛玉的孤獨感究竟從何而來呢?

一、她的身世

因其是絳珠仙草的轉世,本就“因淚而生,還淚而來”,註定了她的命運多舛。投胎林府之後,林如海和賈敏視她為掌上明珠,可惜雙親先後離世。開始了她背井離鄉和寄人籬下的悲慘遭遇,形成了一種強烈的 “身在異鄉為異客” 的孤獨與焦慮,儘管這種孤獨和焦慮是她想極力掩飾的。

二、她的性格

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黛玉的性格,使得自己難以融入新的環境和新的人群,這種性格一旦與身世或境遇相結合,便會立即產生出濃濃的孤獨感。黛玉進賈府時,隨身只帶了奶孃王嬤嬤和小丫鬟雪雁,因母親賈敏曾經說過 “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她便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甚至於吃飯後喝茶這樣的細微瑣事,她都小心留意著,生怕出錯。雖然,外祖母給她提供了強有力的庇護,但,她依然覺得自己處在了一大群賈家人的包圍當中,難免覺得低人一等和仰人鼻息,而處處謹慎。

三、她的疾病

黛玉自幼體弱多病,或許是前世的絳珠仙草本就孱弱之過,尤其在母親去世後,因為悲傷過度,更加劇了舊症。待病情稍好之後,父親便讓她遠遠地投奔賈家,尋求依靠。以一種寄居者的身份,加上敏感易碎的心性,使得疾病對她的折磨更加嚴重。《紅樓夢》中,屢屢出現 “父母早逝”、“病重孤苦”、“恐自不能久待”等等詞句,無一不是為了表現黛玉的孤獨、病痛和焦慮。

四、她的愛情

黛玉進賈府後,第一次見到寶玉,便莫名的產生了一種親近感。可惜,“金玉良緣”好像越來越比“木石姻緣”有市場和人氣。薛寶釵 “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黛玉自然而然的就將寶釵視為暗中的情敵和競爭者。因而,在與寶玉表露心跡之前,“金玉良緣” 總成為他倆爆發矛盾的導火索。爭吵,每次都是從黛玉對寶玉的挖苦開始,以黛玉的哭泣或冷戰而收場,幾乎百分百是這樣的。

五、她的窘境

隨著她和寶玉感情的發展和深入,“金玉良緣” 的陰影已經在黛玉的內心漸漸散開,可惜好景不長,新的憂慮又來了。黛玉的終生大事,無人做主,只有一個丫鬟積極張羅,她開始變得越來越惶惶不安。因為,能夠為自己定下與寶玉的親事的人,只有賈母和王夫人,而這二人卻始終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作為一個女兒家,她的心思無人訴說,她的窘境無人體會。

最後,在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大婚之日,林黛玉病情加重,直至吐血,把以往的詩稿又撕又燒,徹徹底底的發洩了心中的滿腔憤恨,也是她唯一的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洩。這一次,她沒有像以往一樣流淚,因為,眼淚已經流完了,也預示著她的死亡即將到來。因為她本就是來還淚的,既然淚已經沒有了,那恩也就報完了。報完恩的絳珠仙草,自然是要枯萎的!

個人認為,電視劇版《紅樓夢》,雖然在黛玉去世那段演繹的非常感人,人物刻畫的也非常細緻,但應該違背了曹雪芹的原著。

我是這麼想的,既然黛玉是來下凡報恩的,是用自己一生的眼淚來償還賈寶玉的。那麼,流完眼淚報完恩的林黛玉,在臨死之前是沒有遺憾的,她應該會見一面賈寶玉,叮囑自己的愛人賈寶玉幸福的活下去,和薛寶釵幸福的活下去,她是發自肺腑的覺得,薛寶釵的德才和品貌,能夠給予賈寶玉幸福。而賈寶玉的幸福,是她最最在意的事情。






文史不假


林妹妹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她生不逢時。

她被那個封建專制制度枷鎖束縛下,也像許多的女性,終究會在這種殘酷催殘女性規制下衍生出的許多社會和家庭亂象,因而過早地隨落花凋謝而去的人生最大悲劇。

林黛玉雖然出生在高官豪門貴族之門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才華橫溢,但同時也接受了封建禮教,遵從婦女的三從四德,瑾守三綱五常,妻以夫隨,母以子貴等的戒規訓導。

林妹妹父母過早的亡故,導至她小小年齡就失去了雙親的羽翼呵護。雖然她帶著鉅額家產和貼身丫環下人前來投奔至親豪門外祖母家。但林妹妹心裡仍就好似乳燕離卻舊時巢,離開了那溫暖至愛至親的父母懷抱,卻孤苦伶仃的生活在這舉目似親非親的複雜生疏環境中,使她原本就清純懦弱的身體更因慎行慎言的自律下,就更容易多愁善感而抑鬱成疾。

林妹妹個性要強耿直,不會對長輩曲意奉承,無法對瀟湘館以外的眾人做好人情世故的表現,她居有個性叛逆的心理。

她傲骨剛達,但卻憐花惜月,自憐自愛。她詩文具佳,但卻要強拔猷,永不言敗。她看不慣大觀園中的各種亂象,但卻無法逃避人為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摧花風雨霜雪‘’。

林黛玉有愛有恨。可在這封建統治禮教制度下,她的愛也是不被規制認可的,因為那時代能讓男女有自由戀愛嗎?所以註定她和寶二爺的愛是沒有結果的。

一個無父無母的弱女子,林妹妹縱然就是有才德具備身體健康,但在那女子地位低下,讓封建禮教束縛住心靈手腳的情況下,你能獨立自主,有和男人一樣同等的權利嗎?

在這封建大家族裡,子女婚姻都是父母作主,而且還會以此搞政治聯姻,資產利益聯姻等等。

王夫人她們因此而選中薛寶釵也正是資產聯姻,還有個是王夫人考慮的是她孃家親。薛寶釵是她妹妹的女兒,這從中國女人的心理上來說,王夫人心偏的肯定是自已孃家人,而且寶釵性格溫順,在人情世故上會來事,而從管家的利益角度上,王夫人也好操縱些。

而林黛玉一則無父母,二則性格剛強,身體卻薄弱多愁多病,三是她是姑表親,大凡家庭中掌權媳婦多不喜歡姑娘,也和姑親有二心。

所以林妹妹的最大悲劇,這婚姻問題也是一大原因之一。似想,這寶玉愛的是林妹妹,而黛玉卻從心裡至始至終地想和表哥結為連李。這賈府宣佈寶玉和寶釵的婚事,這不是在林黛玉的弱體心靈上刺上一刀嗎?

這種事就是攤在現代的高智‘’林妹妹‘’身上,不要說和黛玉一樣的病弱身子,就是個堅強體壯的人也受不了如此打擊而也會發生悲劇的。

所以林黛玉的最大人生悲劇是該歸結於封建專制制度的各種衍生出的違揹人性的許多害人束縛理教條條。











方秉潮


作為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女主,林黛玉得到了作者頗多的著墨與饋贈,曹公筆下的她不僅姿容風流且極具才情,出身雖不如四大家族這般富貴顯赫卻也是世代書宦,加上"絳珠還淚"這個亦幻亦真的傳說,更為其籠上了一層浪漫空靈的神秘色彩,引得古往今來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但是,這樣一位詠絮佳人的一生,卻著實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筆者將林黛玉一生的重大悲劇簡單歸納為身世悲劇、時代悲劇以及性格悲劇三個層次,而這其中,使這一人物飽受困厄的最大悲劇莫過於其本身的性格悲劇。

<strong>

一、身世悲劇

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則是榮府么女,賈母最為寵愛的孩子,生於這樣一個家境富足的書香門第,按理說黛玉應該比同時代的女子擁有更多的物質基礎與人生主動權,奈何事實並非如此,黛玉的身世正是其人生的一大悲劇。

先說物質基礎,鹽官雖為肥差,但林如海卻非朝堂碩鼠之輩,因此林家並不像四大家族一樣家財萬貫,黛玉又為家中獨女,並無同胞兄弟,因此在雙親離世後,家產並無至親經營,恐怕不消幾年便會散盡,再加上林如海有意託孤賈府,其中既少不了主動的銀錢打點,又少不了被動的財產侵吞,因此,當黛玉在賈母身邊成長起來的時候,林府家產已然寥寥。

一無家產傍身,二無雙親做主,這樣的身世背景無疑使黛玉在生活與婚姻上喪失了極大的主動權。她寄人籬下,家產全無,又向來體弱,只能按月從外祖母家領取份例,還得打點下人,吃藥看病更是全憑賈府照料,只這幾點便使得林黛玉陷於被動,既怕遭到嫌棄,日子更是舉步維艱,也恐行差踏錯,落下個忘恩負義的名聲。至於婚嫁之事,她與寶玉的純真愛情並無胞生姐妹聽她一訴衷腸,又無父母兄長為其操持主事,常年待字閨中不知幾時才有人過問,甚至連嫁妝薄厚都只能默默等待賈母的饋贈,此般身世,早已註定了黛玉的婚姻乃至人生都將悲劇收場。

二、時代悲劇

提及《紅樓夢》中的時代悲劇,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封建禮教對於純情愛侶的婚姻迫害,但我認為,這僅僅是黛玉身上所體現出的時代悲劇的一個側面,在黛玉的悲苦人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男權社會對於女性價值的漠視,以下,我們便一一進行拆解。

相較於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我們可以發現,黛玉的身上不時會流露出一些超前於時代的特性。首先便是婚戀觀,不同於"三春"(除去惜春看破紅塵而出家)毫無話語權的盲婚啞嫁,也不同於寶釵為了家族利益而選擇了選妃與聯姻的道路,更不同於襲人平兒早已認同了男尊女卑從而甘為妾室,黛玉始終對"願得一人心"抱有無限希冀,她渴望兩情相悅,甚至有些渴望一夫一妻, 但是她所向往的自由愛情顯然是與時代背道而馳的。

除此之外,黛玉對於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所觀甚是通透,她不屑於八股取士這種對於能力與才華的評判準則,也不恥於官宦子弟 "捐官"所得的諸多頭銜,她的這一觀念與身負厚望卻"不務正業"的寶玉不謀而合,甚至對其有所助長,但正是她的這番通透,讓她背離了封建家長眼中的"賢妻"標準,最終也不幸被剔除出了寶二奶奶的候選名單。

雖然黛玉並不喜歡那些"祿蠹"之書,但其才情與氣節絲毫不遜色於鬚眉男兒,海棠詩社中,黛玉的才情時常豔驚四座,《五美吟》不落窠臼,可見其對歷史與時事都有獨到見解,特別是《虞姬》中將虞姬烏騅與黥越二人鮮明對照,可見這個柔弱女子在大義當前之時也有著寧折不彎的非凡氣度,然而在男權時代中,無論是她的才情還是節氣都毫無意義,只有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才是女人們永恆的宿命。

三、性格悲劇

如果說一切命運悲劇,歸根結底都是性格悲劇,那這無疑是對黛玉一生悽苦的最佳詮釋。其實,《紅樓夢》中,身世坎坷、無依無靠的痴男怨女並不在少數,但在賈府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到這般的,卻恐怕只有黛玉一人,這首先源於她的清高孤傲,黛玉心思剔透,世事洞明,但卻並不玩弄手段,不是她不會,而是她不屑,寶釵展現著自己的八面玲瓏,周全處事從而獲得寬厚的美譽,鳳姐炫耀著自己的威風凜凜、強硬手腕,從而牢牢掌握著一定權力,平兒襲人運用著她們的伶俐乖順,能屈能伸穩坐準妾之位,邢岫煙等外戚女孩兒則憑藉她們的隱忍順從一個個覓得歸宿,這一切黛玉皆冷眼旁觀卻並不效仿,不止如此,在人情複雜的賈府,她不抱大腿,不受籠絡,由此可見她在賈府中的無所依傍,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清高使然。

其次,黛玉的自卑心窄也是她人生悲劇的一大原因,初入賈府,她便處處察言觀色,唯恐被人笑話了去,姐妹談笑,只不過說她與小伶神貌相似,她便因被比作戲子而不堪凌辱哭哭啼啼,一朵宮花,人家送來本是好意,她卻道是別人不挑剩下也不會給我,

林黛玉對於尊嚴的極度重視源於她的自卑與心窄,更直接導致了她的敏感、促狹。這樣"帶刺"的性格特徵,也使得眾多姐妹始終與她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難以傾心,她不時生髮的種種小性兒,也弄得寶玉不知所措,時常將心愛之人越推越遠。

黛玉的思想前衛可卻並未完全覺醒,她嚮往婚戀自由,可卻囿於矜持不敢前進。對於命運,她心有主張卻不敢主動爭取,總希望有人替自己伸張,無人做主便空餘嗟嘆,在情感上,她心有良人卻不坦率確承認,總希望男人可以心領神會並主動出擊,寶玉揣摩不透,她便感懷傷時,由此可見,黛玉的性格雖較之其他女性顯得超前、開放,但仍然存有封建保守的部分,她已經看到了當時女性悲劇的深刻原因可卻並未努力反抗,終其一生都在等待男人的拯救,這也是真正造成其情感悲劇乃至人生悲劇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一往文學


黛玉的葬花辭,從某種角度說應是她人生觀的自我寫照。打小她就是一位失去母愛、寄人籬下的孤女。雖說前期林如海健在,可也因公務繁忙,估計也無暇顧及黛玉的方方面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黛玉的孤獨感,以致發出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末若錦囊埋豔骨,一抔黃土掩風流的自怨自艾。

黛玉單純、純潔,自無絲毫害人之心,卻有渴望被關愛之念。對於人性的爾虞我詐或者說虛與委蛇,不適應、反感,卻無人幫助排解。免不了地會經受打擊誤會甚至委屈,消化不了鬱積心胸,久而久之,無疑會加重她的病情,直至病入膏肓、釀成不可逆的悲劇。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彷彿那微弱的傾訴、呼喊,穿透了時光,向今天的人類文明在求救。


斯人已矣。解決的根本,樹立正確的三觀,達者濟天下,坦蕩度人生。起看花開花落,坐觀雲捲雲舒,生活在滾滾紅塵中,磨礪心繭,笑面人生。



溯路之行2


不懂惜身,善財易舍,林妹妹活得太自我太隨性了。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知書達理,但是遇到關於寶玉的事就管不住自己,讓別人誤會她愛使小性子。她聰明伶俐,有時候嘴上不饒人,這不過是她的一層保護色,黛玉是通情達理的。

黛玉對於錢財是不在意的,她的父親去世了,賈鏈接她回賈府,沒有提過林家的任何財產。

寶釵叫婆子送燕窩給黛玉,剛好分了例銀,黛玉隨手抓了一把錢給婆子。黛玉不是重利的人。


湘雲說她像個戲子,黛玉沒有生氣,但是寶玉給湘雲使眼色她記在心裡了。寶玉也真是憋屈,出於好心怕傷了黛玉,又怕湘雲得罪黛玉,結果兩頭不討好。

然而,這一切都是在乎,在乎心上人的感受,在乎心上人心裡的自己。

黛玉的性格是最大的悲劇,多愁善感不知養生。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好好活著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惜,黛玉聽不進去旁人的勸解,哪怕是最親愛的寶玉也只是撫慰一時。她沉浸在那個氛圍裡,越陷越深,越病越重,最終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清心一棧


《紅樓夢》裡的諸芳們是`千紅一哭'、`萬豔同悲'。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論地位,她們是官家千金,生活上,她們錦衣玉食,出有車食有魚。更不要說每天有一大堆丫鬟婆子伺候她們,每天只需要繡繡花寫寫詩,多麼愜意,多麼舒服的小生活啊!

但是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金絲雀生活真的幸福嗎?

我們首先來說說林妹妹。

我們先不說林妹妹之前生活是如何的幸福,只說說她在賈府的生活。

林妹妹在賈府有得到任何虧待嗎?

沒有。

原書這樣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後,便是寶玉和黛玉二人之親密友愛處,亦自較別個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

\t寶玉嘆道:“當初姑娘來了,那不是我陪著頑笑?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乾乾淨淨收著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飯,一床上睡覺.丫頭們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氣,我替丫頭們想到了。

林黛玉很得賈母寵愛,在賈府的待遇和寶玉是一樣的,比起賈府裡親孫女的待遇還好。寶玉對黛玉比賈母對黛玉更好,寶玉有的,黛玉就有;寶玉有的,黛玉沒有的,黛玉還沒反應過來呢,寶玉主動洗白白送過來了。

那其他人姐妹們有為難過黛玉嗎?

沒有。姐妹們日常一起玩,都很和氣的。

\t且說寶釵、迎春、探春、惜春、李紈、鳳姐等並大姐兒、香菱與眾丫鬟們,都在園裡玩耍,獨不見黛玉。迎春因說道:“林妹妹怎麼不見?好個懶丫頭!這會子難道還睡覺不成?”寶釵道:“你們等著,等我去鬧了他來。”

王夫人前文說過了,她對林黛玉面上是很和氣的。鳳姐看賈母眼色待人,對黛玉自然也是好的。

那代表黛玉的生活是幸福嗎?

第一、黛玉的生活中,親情缺失,賈府生活環境險惡。

\t一進院門,只見滿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不覺又想起《西廂記》中所云"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二句來,因暗暗的嘆道:“雙文,雙文,誠為命薄人矣.然你雖命薄, 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併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於雙文哉!"

林妹妹父母雙亡,也沒有親兄弟姐妹。孤身一人投奔賈家,別人家再好,到底不如自己家舒服自在。大家有住校或者出外工作的大概頗有幾分理解。而黛玉又是投奔,黛玉又很重情。

\t黛玉嘆道:“......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時候,又無姐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這會子我又興出新文來,熬什麼燕窩粥,老太太、太太、鳳姐姐這三個人便沒話,那些底下老婆子丫頭們,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這裡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姐姐兩個,他們尚虎視眈耽,背地裡言三語四的,何況於我?況我又不是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呢;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

賈母雖然疼愛黛玉,到底精力有限。林妹妹能獲得到的親情有限,而林妹妹是渴望親情的。請不要告訴我,只有我一個人看第五十九回 林黛玉喊薛姨媽為媽的時候,心酸的眼淚都流下來了。賈府的婆子丫鬟們都不是吃素的(參考http://toutiao.com/item/6675209485776060940/)。雖然物質上沒有短缺,然而親情的缺失和精神上的壓力也夠林妹妹傷心的了。

第二、愛情不能自主

\t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於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嘆者,你既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的知己,既你我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呢?既有“金玉”之論,也該你我有之,又何必來一寶釵呢?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症。”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淚又下來。

雖然寶黛二人心心相印,但是因為”金玉良緣“的存在,寶黛二人以後能不能結為夫妻成為懸案。那個時候男女結合,講究的是父母之命。但是林妹妹父母雙亡,她的心事不能和王夫人賈政說。賈政是舅舅,男上人不合適。王夫人是支持”金玉“論的。賈母又一直不開口,林妹妹作為淑女也不能自己開口和賈母說親事。而且林妹妹身體不好,她也很擔心自己真的早逝(還是沒有父母,否則寶玉說的海上方,賈敏林如海要在,十年也尋摸出來了。。)

第三、自己的命運自己也做不了主

\t紫鵑笑道:“倒不是白嚼咀,我倒是一片真心為姑娘。替你愁了這幾年了:又沒個父母兄弟,誰是知疼著熱的?趁早兒,老太太還明白硬朗的時節,作定了大事要緊。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後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加意呢。公子王孫雖多,那一個不是三房五妾,今兒朝東,明兒朝西?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至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著呢。孃家有人有勢的,還好;要象姑娘這樣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沒了老太太,也只是憑人去欺負罷了。──所以說,拿主意要緊。姑娘是個明白人,沒聽見俗語說的“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林妹妹的婚姻大權並不在自己手上。如果賈母在,且做主嫁給寶玉,林妹妹有寶玉疼愛加上從小在賈府長大,日子還好過一點。如果賈母不在了,就只能聽王夫人安排嫁人。王夫人為人,多給點銀子就是自己有良心了。至於真心疼愛?參見迎春出嫁后王夫人的反應,萬一嫁出去過得不好,不過灑兩滴淚就是心善了。而那時對男子要求極低,尤其是道德這塊。如果賈母不在了,林妹妹的終身又沒安排妥當,很難說,林妹妹會落到怎樣的境地。

PS:紫鵑說得句句是實,然而林妹妹如何能開口求賈母做主呢?

第四、即使是林妹妹的心上人賈寶玉,也並不是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人。

只不說賈寶玉在書中一無功名二無事業。只說賈府不傾覆他能守住基業嗎?

\t黛玉道:“要這樣才好,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 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寶玉笑道:“憑他怎麼後手不接,也短不了咱們兩個人的. "

林妹妹說:”寶玉,我們是該省點。你家資金鍊斷了。“賈寶玉說:”管他呢?咱們有的用就可以了唄。“

你說賈寶玉適合守家業嗎?他也就只能當個沒斷奶的孩子,做個富貴閒人。

寶玉你坐下!敢開口?揍你!看見你就氣不打一處來!

說到這裡,你覺得林妹妹可憐嗎?

我們再看看林妹妹進賈府之前的生活。

\t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蘭臺寺大夫。本貫姑蘇人氏,今欽點為巡鹽御史,到任未久。原來這林如海之祖也曾襲過列侯的,今到如海,業經五世。起初只襲三世,因當今隆恩盛德,額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襲了一代,到了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雖繫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只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沒甚親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奈何之事。只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見他生得聰明俊秀,也欲使他識幾個字,不過假充養子,聊解膝下荒涼之嘆。

\t雨村正值偶感風寒,病在旅店,將一月光景方漸愈.一因身體勞倦,二因盤費不繼,也正欲尋個合式之處,暫且歇下.幸有兩個舊友,亦在此境居住,因聞得鹺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妙在只一個女學生,並兩個伴讀丫鬟,這女學生年又小,身體又極怯弱,工課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林黛玉是林如海賈敏的獨女,愛如珍寶,身份尊貴。父母愛她,捨得為她請個大學生做家庭教師給她啟蒙。

林家光襲官就襲了五代,林如海自己又是巡鹽御史,有實官有收入的。家境不差,林妹妹衣食不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吶!

然而前面有多幸福,後面林妹妹的生活就越顯得艱難、可憐。如何能不為她一哭?


春秋隨話


《紅樓夢》主要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線索,透過以賈府為代表的賈、史、薛、王四個封建大家族衰亡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書中的林黛玉,也是出生於大家閨秀,從小飽讀詩書,性情溫柔,且多愁善感。自從雙親去世以後,來到了賈府,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雖然與賈寶玉真心相愛,但也抵不過賈府上上下下眾多人的算計,正是應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那句活。林黛玉的命運,在那個封建社會里並不是個性,而是帶有普遍性。林黛玉在愛情上,於其說是個人的悲劇,倒不如說是封建社會陳規陋習、社會的殉葬品。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乃至她的死,僅僅是作者筆下的代表之一,在那個封建專治社會里《紅樓夢》曾被列為禁書,作者的思想並沒有引起民眾的注意和統治階級的猛醒。

曹雪芹,清朝乾隆時人,出生於沒落的旗人貴族家庭。後半生都是在政治失意生活貧困的情況下度過的。

作者以高度的技巧,塑造了一大批各有獨特性格和麵貌的藝術形象,通過那些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實際上從許多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趨勢。《紅樓夢》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已達到了中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但是,《紅樓夢》裡也存在著一些糟粕。作者有“補”封建社會之“天”的思想,有悲觀消極的情緒,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真正的出路,在思想感情上,還與本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天老大11


《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在男性一統天下的時代裡,作者將女性放在了至高處,如果你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知道作者是誰,或許會以為曹公是位女子,只有女子才會如此瞭解女子,像《簡愛》或者《亂世佳人》的作者那樣。

一位男性作者的筆下,寫出了一部集眾多女性的悲歌,擺脫一直以來對女子的輕視,把她們一個個都放在了令人心疼的位置上。那個時代的悲劇造成了眾多女性的悲劇,這不僅僅是林黛玉的悲劇,也是薛寶釵的悲劇,是史湘雲的悲劇,王熙鳳的悲劇,賈元春的悲劇……她們再高尚再能幹,最終還是要依附於男人,無法獨自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即使是像王熙鳳那樣,走個關係也是要假借賈璉之名,她自己是萬萬不可的,甚至閨中芳名都不可以讓人知道。

所以,探春說我但凡是個男人,早就是另外一番道理。可惜她不是。金陵十二釵,不管是正冊副冊還是又副冊,不管是出身高貴還是身為下賤,也不管是才比子建還是無才無德,最終都逃不過命運,逃不過時代早就給他們畫好的圈圈。

所以,我們說林黛玉的悲劇並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那個時代架在女性身上的枷鎖,讓她們逃不脫,掙不開。試想一下,以黛玉的才情相貌,若生活在當今,她可以傲視群芳,即使沒了爹孃那又何妨?照樣可以活得很滋潤。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紅樓夢》裡,貌美如花的林黛玉認識了花花公子賈寶玉。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敗筆。林黛玉多愁善感,憂柔寡斷,弱不禁風,以淚洗面。這些致命的弱點,導致了她與賈寶玉的愛情之路的悲哀。而賈寶玉,一個花花公子,移情別戀。他與林黛玉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對待愛情的觀點。林小姐是一旦愛上,痴心不變。而賈寶玉是一遇美人,馬上移情別戀。而林黛玉的悲哀恰恰就在這裡。而在《紅樓夢》裡,向林小姐這樣的痴情女,下場都很悲哀。在《紅樓夢》裡,黛玉葬花一節,便知始端。賈寶玉的無情的背叛,導致了林小姐生命的終結。我奉勸在熱戀中的年青人,在戀愛期千萬別看紅樓夢。看完後的結果是,以淚洗面,迷失方向,丟失自我,後悔末及。俗語有句話叫做"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廂。注指西廂記,我看再加上一句,在熱戀期,莫要看紅樓。否則的話後悔末及。這些話對年青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