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生最大的悲剧是什么?

君笺雅侃红楼



在《红楼梦》中,曹公为我们呈现了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下和尖锐复杂的斗争中,被毁灭了的各种各样的年轻女性的形象,林黛玉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

她作为天上一株以泪报恩的绛珠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间。貌美才馥、孤傲清高的她,一生敏感多疑,悲观伤情,最后在泪尽绝望中郁郁而终,成为了《红楼梦》中悲剧式人物的代表。

林黛玉一生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不逢时。黛玉天生就有稀世的容貌和才学,还有官宦世家的身份背景。如果生在现代,她的高颜值能使她靠“脸”吃饭,她的咏絮才能使她靠实力掌控人生,她的好家世更能为她人生锦上添花,使她登的更高、走得更远。

然而,她却生在了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即使贵为官宦小姐,她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社会规范,仍然是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的枷锁。

即便是才貌双全,像探春般有才干,有魄力,但最终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想像男子一样去建功立业,但身为女儿,却只能禁于闺中。对于才情与美貌并重的黛玉来说,生不逢时是多么的无奈。


二是生性悲观。黛玉很小的时候来到贾府,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受到了盛情的接待,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宝玉对她一见如故,姐妹们也是热情友好。 面对长辈的疼惜、宝玉的知心、姐妹们的关爱,却无法真正地捂热她那颗天生悲观敏感的心,经常生“闲气”。

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黛玉的敏感:“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敏感她竟把这样的小事与身份的高低贵贱联系起来,自寻烦恼地生起“闲气”来,“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对宝玉生的“闲气”更多了。 遇到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她用雪雁含沙射影宝玉和宝钗;听到清虚观老道为宝玉说媒,她使小性子不理宝玉;疑心宝玉把她送的礼物拱手他人,怒剪荷包穗子,泪流满面。 这样的“闲气”日积月累,使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她变得更加孱弱单薄,为早亡埋下了伏笔。


三是生活无依。黛玉自小丧母,不得已才寄居在外祖母家。不久又丧父,使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在物质生活上,黛玉是衣食无忧的。她的无依靠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无疑她是极度缺爱的女孩。

她曾对宝钗倾诉“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看到宝钗在妈妈怀中撒娇,她流露出无比的羡慕和无尽的伤感,“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经过善解人意的薛姨妈的抚慰,她才转忧为喜,便要认薛姨妈为干娘。

看到宝琴与宝钗姐妹情深时,她无比羡慕,心中闷闷不乐。她与宝玉两情相悦、心灵相通,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无奈却波折丛生,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假如黛玉父母健在,在黛玉和宝玉的婚配上肯定能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也不至于两人空劳牵挂、阴阳两隔。

林黛玉的这三大人生悲剧,对她来说,既无法选择,不可避免,也不能回避,似乎是注定的,她只有去面对,这也注定了她一生在泪水中度过,最终泪尽而逝的结局。


少读红楼


个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文学作品,没有之一!今天开始,和各位来一起学习《红楼梦》。

红楼梦在开篇就提到,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一株仙草,名曰“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在修行的神瑛侍者。一日,神瑛侍者看到了快要干枯而死的绛珠仙草,顿生恻隐之心,便用仙水浇灌于它,使之重新复苏。后来,神瑛侍者下界投胎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便也下凡为人,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于是便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被曹雪芹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和使命,赋予了太多的痛苦和眼泪,是《红楼梦》中最纯洁,也是最孤独的人。

那么,林黛玉的孤独感究竟从何而来呢?

一、她的身世

因其是绛珠仙草的转世,本就“因泪而生,还泪而来”,注定了她的命运多舛。投胎林府之后,林如海和贾敏视她为掌上明珠,可惜双亲先后离世。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和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 “身在异乡为异客” 的孤独与焦虑,尽管这种孤独和焦虑是她想极力掩饰的。

二、她的性格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黛玉的性格,使得自己难以融入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这种性格一旦与身世或境遇相结合,便会立即产生出浓浓的孤独感。黛玉进贾府时,随身只带了奶娘王嬷嬷和小丫鬟雪雁,因母亲贾敏曾经说过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便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甚至于吃饭后喝茶这样的细微琐事,她都小心留意着,生怕出错。虽然,外祖母给她提供了强有力的庇护,但,她依然觉得自己处在了一大群贾家人的包围当中,难免觉得低人一等和仰人鼻息,而处处谨慎。

三、她的疾病

黛玉自幼体弱多病,或许是前世的绛珠仙草本就孱弱之过,尤其在母亲去世后,因为悲伤过度,更加剧了旧症。待病情稍好之后,父亲便让她远远地投奔贾家,寻求依靠。以一种寄居者的身份,加上敏感易碎的心性,使得疾病对她的折磨更加严重。《红楼梦》中,屡屡出现 “父母早逝”、“病重孤苦”、“恐自不能久待”等等词句,无一不是为了表现黛玉的孤独、病痛和焦虑。

四、她的爱情

黛玉进贾府后,第一次见到宝玉,便莫名的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可惜,“金玉良缘”好像越来越比“木石姻缘”有市场和人气。薛宝钗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自然而然的就将宝钗视为暗中的情敌和竞争者。因而,在与宝玉表露心迹之前,“金玉良缘” 总成为他俩爆发矛盾的导火索。争吵,每次都是从黛玉对宝玉的挖苦开始,以黛玉的哭泣或冷战而收场,几乎百分百是这样的。

五、她的窘境

随着她和宝玉感情的发展和深入,“金玉良缘” 的阴影已经在黛玉的内心渐渐散开,可惜好景不长,新的忧虑又来了。黛玉的终生大事,无人做主,只有一个丫鬟积极张罗,她开始变得越来越惶惶不安。因为,能够为自己定下与宝玉的亲事的人,只有贾母和王夫人,而这二人却始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作为一个女儿家,她的心思无人诉说,她的窘境无人体会。

最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日,林黛玉病情加重,直至吐血,把以往的诗稿又撕又烧,彻彻底底的发泄了心中的满腔愤恨,也是她唯一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泄。这一次,她没有像以往一样流泪,因为,眼泪已经流完了,也预示着她的死亡即将到来。因为她本就是来还泪的,既然泪已经没有了,那恩也就报完了。报完恩的绛珠仙草,自然是要枯萎的!

个人认为,电视剧版《红楼梦》,虽然在黛玉去世那段演绎的非常感人,人物刻画的也非常细致,但应该违背了曹雪芹的原著。

我是这么想的,既然黛玉是来下凡报恩的,是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贾宝玉的。那么,流完眼泪报完恩的林黛玉,在临死之前是没有遗憾的,她应该会见一面贾宝玉,叮嘱自己的爱人贾宝玉幸福的活下去,和薛宝钗幸福的活下去,她是发自肺腑的觉得,薛宝钗的德才和品貌,能够给予贾宝玉幸福。而贾宝玉的幸福,是她最最在意的事情。






文史不假


林妹妹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她生不逢时。

她被那个封建专制制度枷锁束缚下,也像许多的女性,终究会在这种残酷催残女性规制下衍生出的许多社会和家庭乱象,因而过早地随落花凋谢而去的人生最大悲剧。

林黛玉虽然出生在高官豪门贵族之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接受了封建礼教,遵从妇女的三从四德,瑾守三纲五常,妻以夫随,母以子贵等的戒规训导。

林妹妹父母过早的亡故,导至她小小年龄就失去了双亲的羽翼呵护。虽然她带着巨额家产和贴身丫环下人前来投奔至亲豪门外祖母家。但林妹妹心里仍就好似乳燕离却旧时巢,离开了那温暖至爱至亲的父母怀抱,却孤苦伶仃的生活在这举目似亲非亲的复杂生疏环境中,使她原本就清纯懦弱的身体更因慎行慎言的自律下,就更容易多愁善感而抑郁成疾。

林妹妹个性要强耿直,不会对长辈曲意奉承,无法对潇湘馆以外的众人做好人情世故的表现,她居有个性叛逆的心理。

她傲骨刚达,但却怜花惜月,自怜自爱。她诗文具佳,但却要强拔猷,永不言败。她看不惯大观园中的各种乱象,但却无法逃避人为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摧花风雨霜雪‘’。

林黛玉有爱有恨。可在这封建统治礼教制度下,她的爱也是不被规制认可的,因为那时代能让男女有自由恋爱吗?所以注定她和宝二爷的爱是没有结果的。

一个无父无母的弱女子,林妹妹纵然就是有才德具备身体健康,但在那女子地位低下,让封建礼教束缚住心灵手脚的情况下,你能独立自主,有和男人一样同等的权利吗?

在这封建大家族里,子女婚姻都是父母作主,而且还会以此搞政治联姻,资产利益联姻等等。

王夫人她们因此而选中薛宝钗也正是资产联姻,还有个是王夫人考虑的是她娘家亲。薛宝钗是她妹妹的女儿,这从中国女人的心理上来说,王夫人心偏的肯定是自已娘家人,而且宝钗性格温顺,在人情世故上会来事,而从管家的利益角度上,王夫人也好操纵些。

而林黛玉一则无父母,二则性格刚强,身体却薄弱多愁多病,三是她是姑表亲,大凡家庭中掌权媳妇多不喜欢姑娘,也和姑亲有二心。

所以林妹妹的最大悲剧,这婚姻问题也是一大原因之一。似想,这宝玉爱的是林妹妹,而黛玉却从心里至始至终地想和表哥结为连李。这贾府宣布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不是在林黛玉的弱体心灵上刺上一刀吗?

这种事就是摊在现代的高智‘’林妹妹‘’身上,不要说和黛玉一样的病弱身子,就是个坚强体壮的人也受不了如此打击而也会发生悲剧的。

所以林黛玉的最大人生悲剧是该归结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衍生出的违背人性的许多害人束缚理教条条。











方秉潮


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女主,林黛玉得到了作者颇多的着墨与馈赠,曹公笔下的她不仅姿容风流且极具才情,出身虽不如四大家族这般富贵显赫却也是世代书宦,加上"绛珠还泪"这个亦幻亦真的传说,更为其笼上了一层浪漫空灵的神秘色彩,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但是,这样一位咏絮佳人的一生,却着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笔者将林黛玉一生的重大悲剧简单归纳为身世悲剧、时代悲剧以及性格悲剧三个层次,而这其中,使这一人物饱受困厄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本身的性格悲剧。

<strong>

一、身世悲剧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则是荣府幺女,贾母最为宠爱的孩子,生于这样一个家境富足的书香门第,按理说黛玉应该比同时代的女子拥有更多的物质基础与人生主动权,奈何事实并非如此,黛玉的身世正是其人生的一大悲剧。

先说物质基础,盐官虽为肥差,但林如海却非朝堂硕鼠之辈,因此林家并不像四大家族一样家财万贯,黛玉又为家中独女,并无同胞兄弟,因此在双亲离世后,家产并无至亲经营,恐怕不消几年便会散尽,再加上林如海有意托孤贾府,其中既少不了主动的银钱打点,又少不了被动的财产侵吞,因此,当黛玉在贾母身边成长起来的时候,林府家产已然寥寥。

一无家产傍身,二无双亲做主,这样的身世背景无疑使黛玉在生活与婚姻上丧失了极大的主动权。她寄人篱下,家产全无,又向来体弱,只能按月从外祖母家领取份例,还得打点下人,吃药看病更是全凭贾府照料,只这几点便使得林黛玉陷于被动,既怕遭到嫌弃,日子更是举步维艰,也恐行差踏错,落下个忘恩负义的名声。至于婚嫁之事,她与宝玉的纯真爱情并无胞生姐妹听她一诉衷肠,又无父母兄长为其操持主事,常年待字闺中不知几时才有人过问,甚至连嫁妆薄厚都只能默默等待贾母的馈赠,此般身世,早已注定了黛玉的婚姻乃至人生都将悲剧收场。

二、时代悲剧

提及《红楼梦》中的时代悲剧,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封建礼教对于纯情爱侣的婚姻迫害,但我认为,这仅仅是黛玉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悲剧的一个侧面,在黛玉的悲苦人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男权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以下,我们便一一进行拆解。

相较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我们可以发现,黛玉的身上不时会流露出一些超前于时代的特性。首先便是婚恋观,不同于"三春"(除去惜春看破红尘而出家)毫无话语权的盲婚哑嫁,也不同于宝钗为了家族利益而选择了选妃与联姻的道路,更不同于袭人平儿早已认同了男尊女卑从而甘为妾室,黛玉始终对"愿得一人心"抱有无限希冀,她渴望两情相悦,甚至有些渴望一夫一妻, 但是她所向往的自由爱情显然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

除此之外,黛玉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所观甚是通透,她不屑于八股取士这种对于能力与才华的评判准则,也不耻于官宦子弟 "捐官"所得的诸多头衔,她的这一观念与身负厚望却"不务正业"的宝玉不谋而合,甚至对其有所助长,但正是她的这番通透,让她背离了封建家长眼中的"贤妻"标准,最终也不幸被剔除出了宝二奶奶的候选名单。

虽然黛玉并不喜欢那些"禄蠹"之书,但其才情与气节丝毫不逊色于须眉男儿,海棠诗社中,黛玉的才情时常艳惊四座,《五美吟》不落窠臼,可见其对历史与时事都有独到见解,特别是《虞姬》中将虞姬乌骓与黥越二人鲜明对照,可见这个柔弱女子在大义当前之时也有着宁折不弯的非凡气度,然而在男权时代中,无论是她的才情还是节气都毫无意义,只有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才是女人们永恒的宿命。

三、性格悲剧

如果说一切命运悲剧,归根结底都是性格悲剧,那这无疑是对黛玉一生凄苦的最佳诠释。其实,《红楼梦》中,身世坎坷、无依无靠的痴男怨女并不在少数,但在贾府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到这般的,却恐怕只有黛玉一人,这首先源于她的清高孤傲,黛玉心思剔透,世事洞明,但却并不玩弄手段,不是她不会,而是她不屑,宝钗展现着自己的八面玲珑,周全处事从而获得宽厚的美誉,凤姐炫耀着自己的威风凛凛、强硬手腕,从而牢牢掌握着一定权力,平儿袭人运用着她们的伶俐乖顺,能屈能伸稳坐准妾之位,邢岫烟等外戚女孩儿则凭借她们的隐忍顺从一个个觅得归宿,这一切黛玉皆冷眼旁观却并不效仿,不止如此,在人情复杂的贾府,她不抱大腿,不受笼络,由此可见她在贾府中的无所依傍,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清高使然。

其次,黛玉的自卑心窄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大原因,初入贾府,她便处处察言观色,唯恐被人笑话了去,姐妹谈笑,只不过说她与小伶神貌相似,她便因被比作戏子而不堪凌辱哭哭啼啼,一朵宫花,人家送来本是好意,她却道是别人不挑剩下也不会给我,

林黛玉对于尊严的极度重视源于她的自卑与心窄,更直接导致了她的敏感、促狭。这样"带刺"的性格特征,也使得众多姐妹始终与她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难以倾心,她不时生发的种种小性儿,也弄得宝玉不知所措,时常将心爱之人越推越远。

黛玉的思想前卫可却并未完全觉醒,她向往婚恋自由,可却囿于矜持不敢前进。对于命运,她心有主张却不敢主动争取,总希望有人替自己伸张,无人做主便空余嗟叹,在情感上,她心有良人却不坦率确承认,总希望男人可以心领神会并主动出击,宝玉揣摩不透,她便感怀伤时,由此可见,黛玉的性格虽较之其他女性显得超前、开放,但仍然存有封建保守的部分,她已经看到了当时女性悲剧的深刻原因可却并未努力反抗,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男人的拯救,这也是真正造成其情感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一往文学


黛玉的葬花辞,从某种角度说应是她人生观的自我写照。打小她就是一位失去母爱、寄人篱下的孤女。虽说前期林如海健在,可也因公务繁忙,估计也无暇顾及黛玉的方方面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黛玉的孤独感,以致发出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末若锦囊埋艳骨,一抔黄土掩风流的自怨自艾。

黛玉单纯、纯洁,自无丝毫害人之心,却有渴望被关爱之念。对于人性的尔虞我诈或者说虚与委蛇,不适应、反感,却无人帮助排解。免不了地会经受打击误会甚至委屈,消化不了郁积心胸,久而久之,无疑会加重她的病情,直至病入膏肓、酿成不可逆的悲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仿佛那微弱的倾诉、呼喊,穿透了时光,向今天的人类文明在求救。


斯人已矣。解决的根本,树立正确的三观,达者济天下,坦荡度人生。起看花开花落,坐观云卷云舒,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磨砺心茧,笑面人生。



溯路之行2


不懂惜身,善财易舍,林妹妹活得太自我太随性了。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知书达理,但是遇到关于宝玉的事就管不住自己,让别人误会她爱使小性子。她聪明伶俐,有时候嘴上不饶人,这不过是她的一层保护色,黛玉是通情达理的。

黛玉对于钱财是不在意的,她的父亲去世了,贾链接她回贾府,没有提过林家的任何财产。

宝钗叫婆子送燕窝给黛玉,刚好分了例银,黛玉随手抓了一把钱给婆子。黛玉不是重利的人。


湘云说她像个戏子,黛玉没有生气,但是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她记在心里了。宝玉也真是憋屈,出于好心怕伤了黛玉,又怕湘云得罪黛玉,结果两头不讨好。

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乎,在乎心上人的感受,在乎心上人心里的自己。

黛玉的性格是最大的悲剧,多愁善感不知养生。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好好活着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惜,黛玉听不进去旁人的劝解,哪怕是最亲爱的宝玉也只是抚慰一时。她沉浸在那个氛围里,越陷越深,越病越重,最终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清心一栈


《红楼梦》里的诸芳们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论地位,她们是官家千金,生活上,她们锦衣玉食,出有车食有鱼。更不要说每天有一大堆丫鬟婆子伺候她们,每天只需要绣绣花写写诗,多么惬意,多么舒服的小生活啊!

但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金丝雀生活真的幸福吗?

我们首先来说说林妹妹。

我们先不说林妹妹之前生活是如何的幸福,只说说她在贾府的生活。

林妹妹在贾府有得到任何亏待吗?

没有。

原书这样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t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林黛玉很得贾母宠爱,在贾府的待遇和宝玉是一样的,比起贾府里亲孙女的待遇还好。宝玉对黛玉比贾母对黛玉更好,宝玉有的,黛玉就有;宝玉有的,黛玉没有的,黛玉还没反应过来呢,宝玉主动洗白白送过来了。

那其他人姐妹们有为难过黛玉吗?

没有。姐妹们日常一起玩,都很和气的。

\t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大姐儿、香菱与众丫鬟们,都在园里玩耍,独不见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难道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等我去闹了他来。”

王夫人前文说过了,她对林黛玉面上是很和气的。凤姐看贾母眼色待人,对黛玉自然也是好的。

那代表黛玉的生活是幸福吗?

第一、黛玉的生活中,亲情缺失,贾府生活环境险恶。

\t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 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 ,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林妹妹父母双亡,也没有亲兄弟姐妹。孤身一人投奔贾家,别人家再好,到底不如自己家舒服自在。大家有住校或者出外工作的大概颇有几分理解。而黛玉又是投奔,黛玉又很重情。

\t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贾母虽然疼爱黛玉,到底精力有限。林妹妹能获得到的亲情有限,而林妹妹是渴望亲情的。请不要告诉我,只有我一个人看第五十九回 林黛玉喊薛姨妈为妈的时候,心酸的眼泪都流下来了。贾府的婆子丫鬟们都不是吃素的(参考http://toutiao.com/item/6675209485776060940/)。虽然物质上没有短缺,然而亲情的缺失和精神上的压力也够林妹妹伤心的了。

第二、爱情不能自主

\t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虽然宝黛二人心心相印,但是因为”金玉良缘“的存在,宝黛二人以后能不能结为夫妻成为悬案。那个时候男女结合,讲究的是父母之命。但是林妹妹父母双亡,她的心事不能和王夫人贾政说。贾政是舅舅,男上人不合适。王夫人是支持”金玉“论的。贾母又一直不开口,林妹妹作为淑女也不能自己开口和贾母说亲事。而且林妹妹身体不好,她也很担心自己真的早逝(还是没有父母,否则宝玉说的海上方,贾敏林如海要在,十年也寻摸出来了。。)

第三、自己的命运自己也做不了主

\t紫鹃笑道:“倒不是白嚼咀,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加意呢。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要象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林妹妹的婚姻大权并不在自己手上。如果贾母在,且做主嫁给宝玉,林妹妹有宝玉疼爱加上从小在贾府长大,日子还好过一点。如果贾母不在了,就只能听王夫人安排嫁人。王夫人为人,多给点银子就是自己有良心了。至于真心疼爱?参见迎春出嫁后王夫人的反应,万一嫁出去过得不好,不过洒两滴泪就是心善了。而那时对男子要求极低,尤其是道德这块。如果贾母不在了,林妹妹的终身又没安排妥当,很难说,林妹妹会落到怎样的境地。

PS:紫鹃说得句句是实,然而林妹妹如何能开口求贾母做主呢?

第四、即使是林妹妹的心上人贾宝玉,也并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只不说贾宝玉在书中一无功名二无事业。只说贾府不倾覆他能守住基业吗?

\t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 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

林妹妹说:”宝玉,我们是该省点。你家资金链断了。“贾宝玉说:”管他呢?咱们有的用就可以了呗。“

你说贾宝玉适合守家业吗?他也就只能当个没断奶的孩子,做个富贵闲人。

宝玉你坐下!敢开口?揍你!看见你就气不打一处来!

说到这里,你觉得林妹妹可怜吗?

我们再看看林妹妹进贾府之前的生活。

\t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奈何之事。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t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林黛玉是林如海贾敏的独女,爱如珍宝,身份尊贵。父母爱她,舍得为她请个大学生做家庭教师给她启蒙。

林家光袭官就袭了五代,林如海自己又是巡盐御史,有实官有收入的。家境不差,林妹妹衣食不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呐!

然而前面有多幸福,后面林妹妹的生活就越显得艰难、可怜。如何能不为她一哭?


春秋随话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线索,透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薛、王四个封建大家族衰亡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书中的林黛玉,也是出生于大家闺秀,从小饱读诗书,性情温柔,且多愁善感。自从双亲去世以后,来到了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与贾宝玉真心相爱,但也抵不过贾府上上下下众多人的算计,正是应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那句活。林黛玉的命运,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并不是个性,而是带有普遍性。林黛玉在爱情上,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倒不如说是封建社会陈规陋习、社会的殉葬品。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乃至她的死,仅仅是作者笔下的代表之一,在那个封建专治社会里《红楼梦》曾被列为禁书,作者的思想并没有引起民众的注意和统治阶级的猛醒。

曹雪芹,清朝乾隆时人,出生于没落的旗人贵族家庭。后半生都是在政治失意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度过的。

作者以高度的技巧,塑造了一大批各有独特性格和面貌的艺术形象,通过那些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实际上从许多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已达到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但是,《红楼梦》里也存在着一些糟粕。作者有“补”封建社会之“天”的思想,有悲观消极的情绪,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和真正的出路,在思想感情上,还与本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老大11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男性一统天下的时代里,作者将女性放在了至高处,如果你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知道作者是谁,或许会以为曹公是位女子,只有女子才会如此了解女子,像《简爱》或者《乱世佳人》的作者那样。

一位男性作者的笔下,写出了一部集众多女性的悲歌,摆脱一直以来对女子的轻视,把她们一个个都放在了令人心疼的位置上。那个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众多女性的悲剧,这不仅仅是林黛玉的悲剧,也是薛宝钗的悲剧,是史湘云的悲剧,王熙凤的悲剧,贾元春的悲剧……她们再高尚再能干,最终还是要依附于男人,无法独自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即使是像王熙凤那样,走个关系也是要假借贾琏之名,她自己是万万不可的,甚至闺中芳名都不可以让人知道。

所以,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早就是另外一番道理。可惜她不是。金陵十二钗,不管是正册副册还是又副册,不管是出身高贵还是身为下贱,也不管是才比子建还是无才无德,最终都逃不过命运,逃不过时代早就给他们画好的圈圈。

所以,我们说林黛玉的悲剧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架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让她们逃不脱,挣不开。试想一下,以黛玉的才情相貌,若生活在当今,她可以傲视群芳,即使没了爹娘那又何妨?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红楼梦》里,貌美如花的林黛玉认识了花花公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败笔。林黛玉多愁善感,忧柔寡断,弱不禁风,以泪洗面。这些致命的弱点,导致了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之路的悲哀。而贾宝玉,一个花花公子,移情别恋。他与林黛玉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待爱情的观点。林小姐是一旦爱上,痴心不变。而贾宝玉是一遇美人,马上移情别恋。而林黛玉的悲哀恰恰就在这里。而在《红楼梦》里,向林小姐这样的痴情女,下场都很悲哀。在《红楼梦》里,黛玉葬花一节,便知始端。贾宝玉的无情的背叛,导致了林小姐生命的终结。我奉劝在热恋中的年青人,在恋爱期千万别看红楼梦。看完后的结果是,以泪洗面,迷失方向,丢失自我,后悔末及。俗语有句话叫做"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注指西厢记,我看再加上一句,在热恋期,莫要看红楼。否则的话后悔末及。这些话对年青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