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有多少兵馬?

小酒103403346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兵力約為五萬,這五萬明軍是威震遼東的關寧鐵騎,是在正面戰場上可擊敗八旗軍的勁旅。關寧鐵騎並不是明朝傳統的軍戶衛所兵,而是跟戚繼光的戚家軍一樣屬於僱傭兵性質;關寧鐵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戚繼光鎮守漠北時訓練的戚家軍。《明季北略》記載: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決定明清命運的一片石之役,李自成的大順軍有十萬餘眾,吳三桂有遼兵五萬,清軍有兵七八萬。

關寧鐵騎指的是祖大壽的家將入關所帶的軍隊,這些軍隊都是祖大壽的家丁,是他自行招募的軍隊。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許多蒙古善戰者也被祖大壽招募到軍隊之中。由於關寧鐵騎是僱傭兵的性質,因此他們打仗需要軍響,士兵的榮華富貴全靠戰場上立軍功而得。明朝財政一向十分拮据,經常沒有錢給軍隊發軍響,這也是關寧鐵騎最終降清的一個原因所在,沒有錢誰給你賣命?

明太祖朱元璋設計的軍戶衛所兵,通常是沒有軍響的,衛所兵從軍戶中徵召,軍戶們有專門田地供他們生產。軍戶們平時種地,他們種地不納稅;不納稅的代價就是戰時軍戶們入軍作戰。這種制度就是朱元璋引以為傲的雄兵百萬,卻不費朝廷一粒粟;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軍戶們的土地被豪強兼併,不少軍戶逃亡;軍戶衛所制名存實亡,吃空響的軍官越來越多,軍戶卻越來越少。這就是戚繼光不得不招募浙江鄉勇組建戚家軍的原因所在,因為衛所兵沒有戰鬥力,數量也是十不存一,也就是在冊軍戶有一萬人,實際上服役的兵一千人不到。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他在入關勤王時將軍隊一分為三:一部分留給吳三桂鎮守山海關,一部分派到中原平定李自成叛亂,另一部分他自已率領抵禦八旗兵。松錦大戰之後祖大壽戰敗降清,關寧鐵騎就只剩吳三桂一支了。吳三桂以關寧鐵騎為班底,招募敢戰之士,收攏遼東潰散下來的明軍,苦心經營,最終有了一支五萬人的可戰之兵,這也是吳三桂叫板李自成,投降清軍的資本。


大秦鐵鷹劍士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時期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有人罵他漢奸走狗遺禍中原,其實吳三桂放滿清入關陳圓圓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因素罷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自保,畢竟闖王李自成那群人真的不可靠,就算打下江山了也就是朱元璋第二,當然李自成在政治上還遠沒有朱元璋那麼成熟,所以最終也就只能停留在了農民起義軍這個階段。

山海關之戰是明末農民起義的終點,又是吳三桂正式投清的起點,也是清朝建立的開端之戰,但是對於這場大戰由於清史記載的水分很大,其中對各方兵力到底有多少,傷亡情況如何,戰果怎樣的記載存在著很大爭議,清軍數量雖然沒有書面的記載,但是在順治皇帝時期統計,滿八旗男丁是6萬左右,蒙古各部在3萬左右,總兵力應在9萬,考慮到之前在戰亂中損耗的士兵數量,按照《沈館錄》的記載推測,多爾袞時期清軍的兵力應該在10-12萬左右。

而李自成的大順軍按順治年間的《東華錄》,《東明聞見錄》等的記載,到山海關的應該是十幾萬的軍隊,但是不同的是其中很多並不是戰鬥力,只起到了壯大聲勢的作用,真正能打仗的部隊只有6-10萬,當然前面說到清朝的10-12萬人是60以下的男丁都算在內,具有作戰能力的清軍多8萬多人,那麼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寧遠團練總兵,崇禎親封的平西伯吳三桂手上有多少部隊呢?

在李自成的大順軍即將攻克大明的京師時,崇禎皇帝多次下詔讓吳三桂火速率兵前去救駕,因為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也真沒法了,只能把希望押寶在關外握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結果吳三桂一拖再拖,直接把崇禎皇帝拖到上吊了,崇禎皇帝等人認為吳三桂率兵來就可以阻擋李自成的大順軍,那麼就簡單的進行數量運算,吳三桂的軍隊數量應該和李自成的軍隊數量差不了多少,吳三桂卻一拖再拖,也許他另有企圖,但是吳三桂長期駐守關外,對自己部隊的情況應該是有所瞭解的,那麼他拖延的原因就應該是認為自己手上的兵力可能打不贏李自成。

吳三桂的部隊主要組成是四萬多騎兵,當年他父親吳襄就指揮過這支部隊,但是在最後關頭臨陣脫逃,後來吳三桂接替了吳襄擔任總兵,在這期間也和清軍多次交戰,立下不少的戰功,吸納了其他被清軍打散的部隊,所以在李自成征討吳三桂時,吳三桂應該有5-6萬的部隊,但是這裡的是實際作戰部隊,按照慣例還會有一些壯丁,根據記載除了五萬多的部隊,吳三桂還有三萬鄉勇,所以實際鎮守三海關的至少應該有八萬多人,要面對李自成的大順軍的確有些吃力。

在後來山海關大戰之初吳三桂和李自成基本上打平了,就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多爾袞率軍趕到,並一舉擊潰了遠征的大順軍,這時吳三桂也無力阻擋清軍,另外大順軍在關內還有十多萬萬精銳,於是吳三桂投降清軍,清軍率8萬精銳部隊入關南下。從此滿清開始了長達276年的統治時期。


玄坤


吳三桂是大明遼遠鎮的總兵,是薊遼總督洪承疇的部下。

總兵是明朝高級將領,全國也不過二十人左右,相當今天省軍區司令員。

總兵在朱元璋的洪武二年開始設立。但鎮守薊鎮的不得稱將軍,掛帥印。

總兵官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大明專門指揮作戰的將領,後期在遼東改變,吳三桂總兵有上方寶劍形成軍事專權,稱霸一方,擁兵自重局面。手下有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遊擊將軍之下,還有巡撫,守備,把提調官。正常時代管轄軍力是一萬伍幹人左右。

吳三桂是寧遠總兵,擔負抗擊滿清重責。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二年,為挽救遼東錦州危局,挽救錦州。鞏固錦一一寧抗清防線,洪承疇調為薊遼總督,他從陝西而來,領遼東和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守錦州。1641年又率大同王樸,密雲唐通,薊州白廣恩,玉田曹變蛟,前屯衛王廷臣八鎮總兵馬,領兵十三萬人馬,匹四萬多,加上還有遼東巡撫方一藻在錦州與皇太極率領後金軍決戰。解救錦州之圍,卻在松山戰役中失敗。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被清軍俘虜。錦州守將祖大壽出城率眾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

明軍錦寧防線崩潰。就剩下了寧遠孤城,吳三桂收集大明的潰散殘兵敗將,使寧遠鎮軍力到達四萬多人。

吳三桂是原錦州總兵吳襄之子,世襲得位。當時是錦州總兵祖大壽的外甥,1644年吳三桂時年二十七歲。

明朝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攻破,京師陷落。崇禎在煤山自縊後。吳三桂就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主子,同各方各種政治勢力進行聯絡。進行政治投機。李自成多次招降,他都再三猶豫,有過投降念頭。但更多是早就和舅舅祖大壽的清滿多爾袞達成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保住南明的,向多爾袞求助的利用清軍。才使得被勝利衝昏了頭的李自成,對存在非常重大危險軍事危機認識嚴重性看輕,沒有既時東征,緩慢出兵征戰遺誤了戰機。使吳三桂利用拖延戰機,等待清軍入關的陰謀得呈。等李自成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真實託延意圖後,晚了一個月,使清軍大軍在山海關外十五里集結,多爾袞利用吳三桂即將被李自成徹底打敗危急的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條件,徹底投降清軍。充當其走狗入關嚮導。在一片石戰役中,李自成大軍在兩天激烈戰鬥仿若己經看見勝利了。清軍突然襲擊,擊潰李自成率領六萬精兵,和原先唐通率先帶領去接收吳三桂的軍隊二萬官軍。使清軍在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了京師。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滿清政權。有了使中華大地三百年滿清皇帝統治。

回憶歷史,文學家說吳三桂是為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因而衝冠一怒為紅顏,是不對的。

吳三桂和滿清多爾袞早就有勾結,留出了降清的後路,也和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聯繫,才提出以黃河為界,分割而治的條件,他看誰更為優厚條件,才和李自成託延戰機,使李自成東征遺誤了戰機,沒有能滅了吳三桂,反而一敗再敗失去一切。

吳三桂當然是賣國賊,臭名遠揚。








ww3721王建文


清初明末,兩朝交替,群雄四起。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期。那時有多股勢力角逐,三藩各守一方,大清帝國已經建立。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被大明朝授予遼東總兵,兵力多少有兩個版本,弟一個版本說吳三桂有20幾萬,弟二個版本說吳三桂鎮守三關有4萬精銳部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就有4萬人。後期三藩合併也就有幾十萬人了,去掉看守大本營和其它服務,能出戰打仗的也就是20來萬。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吳三桂已經玩起了心機,暗中引清兵入關,四處征戰,屠殺漢人,藉口恢復大明朝。明朝皇帝朱由榔認為吳三桂有功被封為平西王,同時吳三桂也被清朝封為鎮南王。吳三桂為自己今後稱王打下了基礎。



吳三桂被清朝封為鎮南王時他已經為清朝服務13年了,康熙十二年開始撤藩,福建靖南王,廣東南平王撤藩投降。那時吳三桂兵力最強,怕自己也走上兩藩之路。吳三桂起兵反清,自己稱帝為周王,那時的吳三桂以獨霸一方,軍事上還有實力但他已進入暮年了,吳三桂從起兵反清經歷了八年,他的宏偉目標成為泡影,在他65歲時報病歸西,為漢人所不齒。


梅145676513



山海關又叫榆關,是明朝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九邊重鎮之一,也可以說是明朝重要的邊防重鎮。萬曆初年,明軍駐守山海關的編制是14萬人左右,後來核查軍隊實際人數時,發現山海關在編的士兵只有7萬左右。後萬曆中後期,明軍在遼東失敗越來越多,山海關的士兵肯定是越來越少。

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組織了十幾萬軍隊在遼東薩爾滸與後金決戰,企圖一舉殲滅後金主力,結果明軍在遼東的主力被消滅殆盡。

後來,遼東的瀋陽、遼陽都陷落,明軍不斷損兵折將。1641年,明朝以洪承疇為統帥,集合明朝13個總兵的兵力和滿清決戰,13個總兵加起來才13萬士兵。但是明軍不久就被皇太極打的土崩瓦解。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是這13個總兵之一,吳三桂在這場戰役中算是表現英勇,但是無力迴天,吳三桂沒有戰死,而是逃回了山海關一帶,收拾殘兵繼續鎮守寧遠-山海關一線。這時候可想而知,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沒有多少兵力了。

1644年,李自成佔領北京,從北京帶了6萬主力去打山海關的吳三桂,開戰後,吳三桂的部隊不敵李自成大軍,多爾袞大軍這時才介入,殺得李自成大軍人仰馬翻。

李自成6萬部隊勞師襲遠,吳三桂尚且擋不住,這大體能說明當時吳三桂的部隊數量不多。如果吳三桂的士兵在5萬以上,肯定不至於在李自成大軍進攻下很快就落了下風。

甚至有人說吳三桂有10萬大軍,更是大錯特錯。如果吳三桂有10萬大軍,吳三桂肯定飛奔北京解救崇禎皇帝,立下不世之功,而不是拖拖拉拉等著李自成佔領北京。

我綜合各方情況看,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時的兵力在3萬之內。


坐看東南了


誠邀,如題。吳三桂是明朝末年最後的幾員大將之一,崇禎帝命其駐守山海關防備大清入侵,然而天不佑明,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取北京,崇禎自殺殉國。在吳三桂還在猶豫大清和大順如何抉擇之時,噩耗傳來,吳三桂愛人被李自成大軍強佔,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一氣之下放清軍入關,中華成為了滿人的天下。



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究竟有多少兵馬?如果清軍硬攻能不能拿下山海關呢?

其實吳三桂只是明朝一總兵,當時明朝內憂外患不斷,不管是虎視眈眈的關外大清還是關內如火如荼得農名起義都需要派兵,然而崇禎帝能直接控制的兵馬並不多,吳三桂的兵馬就更少了。

據《三垣筆紀》記載,在投降清朝多爾袞之前,三桂曾經“募兵七千”,加上自己本部兵馬大概有1.5萬人左右。而大順攻取北京後,據《庭聞錄》記載三桂收潰卒,降唐通兵“約2萬人”。況且大明已滅,無人供應山海關糧食對戰關外的八萬清軍,吳三桂是真的守不住山海關了。


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吳三桂守雲南的時候有50萬兵馬,他招兵買馬,可以自己賦稅權,成為地方的土霸王!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吳三桂兵強馬壯,整好趕上康熙大帝削藩!所以吳三桂就起兵造反,經過五年征戰,吳三桂多次戰勝清軍,但是由於吳三桂由於當時已經60多歲,經不起征戰之苦,還是病死了!後來大吳王朝被大清滅了!如果吳三桂能多活十年,那麼吳三桂吳太祖將來能滅了清朝,建立大吳王朝,將會改變歷史!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歷史上有名的漢奸。前後幾次投降,先是背叛大明,後來又反叛大清。在歷史上可以說是被萬人唾棄的一個人。

崇禎十六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1643年的時候,當時整個關外只有吳三桂鎮守的寧遠了,其餘的全部落入清軍手中了。這個時候其實寧遠已經是失去戰略意義了,很多人都在懷疑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其實已經是投降滿清了。

其實關於吳三桂這個時候到底有多少人馬。歷史上也是有很多分歧的,有的說四萬,有的說二十幾萬,不過比較讓人接受的是四萬關寧鐵騎。所以說這個時候吳三桂手裡只有四萬人,但是吳三桂就是靠著這四萬人一路坐到了平西王,最後反叛大清,和大清分庭抗禮,擁有幾十萬大軍,半壁江山,這是後話了。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崇禎徵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吳三桂只到了山海關的時候,北京就被攻破了。吳三桂也就不去北京了,這個時候就開始選擇是李自成還是滿清了,最後衝冠一怒為紅顏,選擇了滿清,以四萬人打敗了二十幾萬的大順軍。一舉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之後也是被封為平西王。


中國歷史研究所


根據不同史料記載,吳三桂所部戰兵大約有2-5萬人,這也可以從一些資料得到驗證。

吳三桂的部隊主要是關寧軍和松錦之戰逃回來的明軍。松錦之戰明軍總兵力是13萬人,8個總兵只有吳三桂和王樸帶兵逃了回來,這樣算下來,不過3萬多人,即使再收容一些潰軍,也不會超過5萬。

李自成在吳三桂拒絕投降以後,帶兵去攻打吳三桂的時候,根據《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大約在六萬人左右。如果吳三桂的兵力很多,李自成應該不至於只帶這點部隊。

除了戰兵之外,山海關還有一些從事運糧和後勤的民夫,這個數量就不好考證了。




不沉的經遠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關寧鐵騎3萬,號稱10萬。

關寧鐵騎是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騎兵,可以和滿清鐵騎抗衡,但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吳三桂在山海關抵禦滿清的軍隊,無法救援紫荊城,崇禎帝自縊身亡。

吳三桂等明軍投降滿清,引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入住中原。

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後又反清復明,三藩作亂,一度佔據半個滿清。康熙帝穩定局面,平定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