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礼平:如何通过阅读积累提升写作水平

如何通过阅读积累提升写作水平

唐礼平

唐礼平:如何通过阅读积累提升写作水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决定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关键,便是语言这“米”的多少。语文教学,首先的一环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又怎么得到呢?在于不断熟悉语言,在于不断积累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知,语言积累与储存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积累和储存比较丰富的生动又鲜活的语言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经典课文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与储存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要抓语感教学,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教学。汉语词汇特别丰富,要运用灵活,得心应手,必须对他做若干次的重复,才能使汉语词汇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脑海中固定下来,使之在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形成一个牢固的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这样一个使语言强化积累与储存的必然途径。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早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在头脑中只不过是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了,先生才开始讲解。在先生循循善诱的启发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如朱熹先生说的“豁然开朗”的境界,既掌握了文,又悟出了道,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一堆”死“的语言材料慢慢的就会变活。这种阅读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笨拙落后,其实,这样做,正是传统语文教学符合了汉语特点的高妙之处。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一点书,多背点名著佳作,多写点文章等方面上来。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储存便会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聚少成塔,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稳固而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课外名篇佳作的阅读中积累语言

古人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所以学生一到作文时,便觉得腹中空空,无话可说,即使像挤牙膏似的说了一点点,那语言也像荒漠一样,没有一点生气。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真是让学生愁眉,让老师苦脸。如果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好文章,多积累一些语言,天长日久,待到说话和作文时,学生一定能够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然而,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早已徒有虚名,他们整天不是被老师不厌其烦的讲习占去时间,就是被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要不就是经不住诱惑往返于游戏网络之间,哪有时间去光顾阅览室或者图书室,哪还有心情静静的品味一本书?这种大家司空见惯,不可否认的事实,极大的限制了当今学生积极主动积极的进行语言积累和储存。许多早已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了造诣的作家或者学者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说到他们小时候博览群书。即使就现在看来,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常常对课外的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形成系统,使这个系统变得更为完整、更为严密。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大胆的引导学生多做课外阅读呢?是不是应该多做一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活动呢?甚至是不是该在最初的时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督查。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在课外阅读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不可或缺。当然,学生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分的文学名著,只能是学习雷锋的 “钉子精神“,挤时间,有选择的读短小精悍的读物,读一些名著佳作和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杂志。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精心指导,比如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课外阅读的笔记,组织学生搞好课外阅读交流的比赛等等

三、加大作文密度,在写作训练中积累和储存语言

熟读背诵、课外阅读就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大大脑皮层对语言信息的积累与储存量,作文训练则是调动使用大脑中存储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从而达到巩固、运用、深化语言的目的。因此,可以这么说,作文应该是更高皮层的积累并储存语言的活动。为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更加灵活的运转,必须加大作文的密度,从而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俗话说:“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其实这也是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数理化各科能够课课练,日日练,作文训练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呢?大的作文不可能写多少,但我们可以从课前5分钟的说话以及特定要求的片段、日记或者周记放方面加大密度,让学生通过高密度的训练使之课外阅读积累的语言信息与运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发展、运用、深化语言的目的。当然在训练设计中应该注意两点:一、加大作文训练的密度,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加大密度不是加大负担,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精改中解救出来,在设计训练和评讲上化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训练相结合,也可以分步练、集中练,更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的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有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更加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与储存。

诵读,博览,作文,多管齐下,三者又是以语言积累为轴心的。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米”源就会充足,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美味的“饭菜”呢?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都认识到这一点,踏踏实实的做好这几项工作,那么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会丰富起来,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坚持的基础,我们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就会达到初衷的目的。语言历来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使在通讯联络手段不断丰富、发展、更新的今天,语言仍被广泛使用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宣传和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是语言的一种体现,不断创新阅读,是语言运用发展中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阅读形式,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只要我们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就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诵读,一定会让我们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作起文来,妙笔生辉。所以,我们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对我们的告诫:“请记住少年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长久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