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先來一波照片,讓各位朋友們看看勤佛現場的氣氛,這還只是農曆三月廿六,如果遇上年頭和年尾的廿六則更為熱鬧。朱熹所言“此地古城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景象吧!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清早的西街,熙熙攘攘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開元寺門口香客們絡繹不絕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遠方的客人慕名而來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紫雲屏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準備祈福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開元寺碑記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香客們爭相將大袋小袋的供品擺放在香案上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人擠人,但卻如此和諧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延續公益義診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人們排隊等候吃齋面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吃碗消災面,才會保平安!

勤佛日,閩南文化的縮影

吃好齋面,排隊洗碗

勤佛,是開元寺歷史悠久、享譽盛名的佛教活動之一,於每月的農曆廿六,“勤”,取閩南語“繞圈”近音,即圍著佛轉。因開元寺上方供奉的是五方佛,東南西北中五方佛界,各有一佛主持。因而每月的廿六這天在僧人的帶領下香客們一同於寺廟中,以佛寺佛像為中心,繞佛而行,並誦唸“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種莊嚴而神聖的儀式便是“勤佛 ”。一年舉辦十二場,在勤佛日前一夜(廿五晚)10點後逐漸熱鬧起來,虔誠的香客們認為,子時(23時---1時)燒頭香最表心意。在廿六上午,勤佛儀式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僧人將帶領香客們於大雄寶殿內誦經;隨後,有一僧人手執木魚,邊敲邊誦經引領著香客們順時針而行,從大雄寶殿出,繞行到東西雙塔,再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條繞行三圈,眾人齊誦“南無阿彌陀佛”;最後,回大殿內再次進行誦經行禮。儀式結束後,可在開元寺東塔方向吃上一碗齋面,義工們通宵達旦地已從廿五晚上就開始為千人提前準備齋面,這種佈施形式從抗戰時期接濟困難民眾開始就一直被延續下來了,人們相信“吃碗消災面,才會保平安!”。

一步一木魚,一步一聲佛。以佛為中心,圍繞著前後左右轉行,才得以圓滿。這是質樸的泉州人民祈願萬事如意闔家平安的一種真誠行為。今年的農曆三月廿六,晴空萬里無雲,碧空之下,紅色的殿宇熠熠生輝,氣勢磅礴。屋頂上的雕刻色彩豐富、栩栩如生。勤佛的人們,人擠人,但卻如此和諧、寧靜。

歷史背景:

海上絲綢與開元寺

歷史上,閩南一帶山多地少,耕地的稀缺,讓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貿易逐漸興起,絲織品陸續成為海外貿易的最大需求,而閩南的氣候環境又非常適合桑樹的種植,於是,當時唐朝的首富黃守恭開始在老宅的附近開墾土地、種桑養蠶,幾年之後,在他的帶領之下,泉州絲綢業逐漸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每年有數十萬匹絲綢源源不斷的輸出海外,因此,泉州也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宋元時期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甚至超過了當時的亞歷山大港,躋身世界名港,而這背後的文化縮影之一便是開元寺建寺的佳話。

桑蓮法界

開元寺,作為泉州文物勝蹟的標誌建築之一,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初名蓮花道場,寺址本是唐朝泉州首富黃守恭的桑園田宅。相傳“守恭公夢僧僧欲化緣其地為寺,辭曰‘待桑生蓮乃可。’不日桑樹果盡生白蓮花,守恭公神之,即舍宅園建寺。”(《晉江縣誌》)。開元寺大殿上方那塊鉅額牌匾“桑蓮法界”正是應了“桑開白蓮”的傳說而來的,因此開元寺大雄寶殿也稱為紫雲大殿。

東西塔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舉二年(公元686年),前臨西街,後屆大寺後,南北260米,東起臺魁巷,西至聯魁土地巷,東西300米,佔地面積117畝。開元寺內相距約200米的兩座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東塔(鎮國塔),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昌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多次毀壞和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賜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西塔(仁壽塔),建於五代年間,比東塔晚了數十年,都是先木後磚,最後改成石塔。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東塔通高48.24米,兩塔規模幾乎完全相同,塔均為框架式結構。東西塔是現存我國國內

最高最大的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莊嚴古樸,它是開元寺最重要的文物,歷經多次地震屹然不倒,明萬曆年間曾出現過三年內兩次強震的記錄: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震級8級,泉州幾乎所有主要建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倒塌或下沉,或傾斜,其中洛陽橋大石樑斷好幾根,橋墩傾斜,橋基下沉一米多;東嶽廟全部倒塌;泉州知府衙門的大門也倒塌;清淨寺和開元寺紫雲大殿輕微受損;東西兩塔未見受損……堪稱奇蹟!

滄桑鉅變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這座古廟宇,以其歷史古老,規模宏大,文物豐富,馳名於世。從五代起,周旁有支院(寺)120座。元代初年,各支院合併為一大寺,賜額“大開元寺萬壽禪寺”。這些寺中寺後世可知者,尚有甘露寺(戒壇)、準提寺(文管會)、東壁寺(古船館),弘一法師紀念館西側有水陸寺、北側有尊聖院、東側有功德堂。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和甘露戒壇,猶是唐代遺址。現存的開元寺內建築為明代重建,殿內立石柱一百根又稱為百柱殿。這些石柱和柱礎,形式多樣,有海棠式、龍柱式、方柱式和圓柱式、有的還刻著古印度和斯里蘭卡流傳的神話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產物。這座穿越了1300多個春夏秋冬的廟宇,歷經風霜,多次修繕,它的繁榮興衰正是整個泉州千年古城滄桑鉅變的精彩縮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是一座包容的寺廟,

也是一條開放的寺廟,

無論走多遠,

閩南人民都不會遺忘這座古廟宇以及這古廟宇背後的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