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先来一波照片,让各位朋友们看看勤佛现场的气氛,这还只是农历三月廿六,如果遇上年头和年尾的廿六则更为热闹。朱熹所言“此地古城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景象吧!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清早的西街,熙熙攘攘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开元寺门口香客们络绎不绝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远方的客人慕名而来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紫云屏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人们怀着虔诚的心准备祈福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开元寺碑记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香客们争相将大袋小袋的供品摆放在香案上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人挤人,但却如此和谐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延续公益义诊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人们排队等候吃斋面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吃碗消灾面,才会保平安!

勤佛日,闽南文化的缩影

吃好斋面,排队洗碗

勤佛,是开元寺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的佛教活动之一,于每月的农历廿六,“勤”,取闽南语“绕圈”近音,即围着佛转。因开元寺上方供奉的是五方佛,东南西北中五方佛界,各有一佛主持。因而每月的廿六这天在僧人的带领下香客们一同于寺庙中,以佛寺佛像为中心,绕佛而行,并诵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便是“勤佛 ”。一年举办十二场,在勤佛日前一夜(廿五晚)10点后逐渐热闹起来,虔诚的香客们认为,子时(23时---1时)烧头香最表心意。在廿六上午,勤佛仪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僧人将带领香客们于大雄宝殿内诵经;随后,有一僧人手执木鱼,边敲边诵经引领着香客们顺时针而行,从大雄宝殿出,绕行到东西双塔,再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条绕行三圈,众人齐诵“南无阿弥陀佛”;最后,回大殿内再次进行诵经行礼。仪式结束后,可在开元寺东塔方向吃上一碗斋面,义工们通宵达旦地已从廿五晚上就开始为千人提前准备斋面,这种布施形式从抗战时期接济困难民众开始就一直被延续下来了,人们相信“吃碗消灾面,才会保平安!”。

一步一木鱼,一步一声佛。以佛为中心,围绕着前后左右转行,才得以圆满。这是质朴的泉州人民祈愿万事如意阖家平安的一种真诚行为。今年的农历三月廿六,晴空万里无云,碧空之下,红色的殿宇熠熠生辉,气势磅礴。屋顶上的雕刻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勤佛的人们,人挤人,但却如此和谐、宁静。

历史背景:

海上丝绸与开元寺

历史上,闽南一带山多地少,耕地的稀缺,让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贸易逐渐兴起,丝织品陆续成为海外贸易的最大需求,而闽南的气候环境又非常适合桑树的种植,于是,当时唐朝的首富黄守恭开始在老宅的附近开垦土地、种桑养蚕,几年之后,在他的带领之下,泉州丝绸业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每年有数十万匹丝绸源源不断的输出海外,因此,泉州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亚历山大港,跻身世界名港,而这背后的文化缩影之一便是开元寺建寺的佳话。

桑莲法界

开元寺,作为泉州文物胜迹的标志建筑之一,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初名莲花道场,寺址本是唐朝泉州首富黄守恭的桑园田宅。相传“守恭公梦僧僧欲化缘其地为寺,辞曰‘待桑生莲乃可。’不日桑树果尽生白莲花,守恭公神之,即舍宅园建寺。”(《晋江县志》)。开元寺大殿上方那块巨额牌匾“桑莲法界”正是应了“桑开白莲”的传说而来的,因此开元寺大雄宝殿也称为紫云大殿。

东西塔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举二年(公元686年),前临西街,后届大寺后,南北260米,东起台魁巷,西至联魁土地巷,东西300米,占地面积117亩。开元寺内相距约200米的两座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东塔(镇国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昌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多次毁坏和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赐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西塔(仁寿塔),建于五代年间,比东塔晚了数十年,都是先木后砖,最后改成石塔。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东塔通高48.24米,两塔规模几乎完全相同,塔均为框架式结构。东西塔是现存我国国内

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庄严古朴,它是开元寺最重要的文物,历经多次地震屹然不倒,明万历年间曾出现过三年内两次强震的记录: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震级8级,泉州几乎所有主要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倒塌或下沉,或倾斜,其中洛阳桥大石梁断好几根,桥墩倾斜,桥基下沉一米多;东岳庙全部倒塌;泉州知府衙门的大门也倒塌;清净寺和开元寺紫云大殿轻微受损;东西两塔未见受损……堪称奇迹!

沧桑巨变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这座古庙宇,以其历史古老,规模宏大,文物丰富,驰名于世。从五代起,周旁有支院(寺)120座。元代初年,各支院合并为一大寺,赐额“大开元寺万寿禅寺”。这些寺中寺后世可知者,尚有甘露寺(戒坛)、准提寺(文管会)、东壁寺(古船馆),弘一法师纪念馆西侧有水陆寺、北侧有尊圣院、东侧有功德堂。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犹是唐代遗址。现存的开元寺内建筑为明代重建,殿内立石柱一百根又称为百柱殿。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方柱式和圆柱式、有的还刻着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产物。这座穿越了1300多个春夏秋冬的庙宇,历经风霜,多次修缮,它的繁荣兴衰正是整个泉州千年古城沧桑巨变的精彩缩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一座包容的寺庙,

也是一条开放的寺庙,

无论走多远,

闽南人民都不会遗忘这座古庙宇以及这古庙宇背后的故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