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了204万人,为什么农民工不喜欢出去打工了?

李勇材


现在的农民工已经到第三代了,外出务工模式将逐步消失,农民工一词很可能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第一代农民工是50年左右的人,现在六七十岁,已经干不动了,基本都已经告老还乡;第二代农民工是70年左右的人,现在四五十岁,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愿出远门了;第三代农民工是90年左右的人,他们已不满足于父辈们的打工方式,有的开始创业,有的在当地从事服务行业,甚至有的已经不再务农,成为真正的城市工人。

所以,农民工是一个时代特色,也是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农民从以务农为主变成工农结合,再到放弃农业,转换成职业工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就结束了。我身边就有很多农民工,小区的保安基本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农民工,建筑工地上大部分都是第二代农民工,快递小哥很多是第三代农民工,除了第二代,其他很少外出了。

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差别已经不大,很多农业户口的学生考上大学后不迁户口,照样可保留土地,交养老保险,在城市购房,不影响子女上学、就业,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工人仍然持有农村户口,甚至原来的一些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工人,现在想办法把户口回迁农村。

除此之外,外出务工也有很多弊端,1、交通成本太高;2、舍家别亲缺乏温暖;3、子女教育不方便;4、漂泊迁徙不安定。所以,外出务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204万了。

首先,我国工业化转型过程基本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很少,农民朋友没有必要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长距离迁徙外出务工。比如,大量的棉纺厂、服装厂、制鞋厂关闭,机械制造逐渐机器人化等等。

其次,工业化转型完成后,第三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就近就业,比如很多年轻的人在当地送快递、送外卖,年龄大的到小区干保安、干物业,大量人员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今后,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外出务工人员会进一步减少,农民朋友就近加入当地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农民工一词将在不远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


互金直通车


现在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一般都是40~50岁之间左右的人,他们干的一般都是比较辛苦的体力活。尤其像现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城市里面一些农民工从事各种疏通管道,装修工,通马桶等等这些脏活累活,都是我们这些农民工干的。所以说城市里面的人之所以可以过得这么安逸,这些功劳都离不开我们的农民工。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数量正在逐渐的减少,农民工宁愿待在家里随便做一点事情感觉都要比在外面去打工要好,而且还经常受到人家的异样眼光。那么为什么这些农民工都不愿意出去,而是愿意待在家里呢?

首先,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中老年人,有些甚至已经到了60岁依然在外面打工,干体力活。当然农民工绝大部分都是在四五十岁左右,而现在这些人也逐渐的在老去,体力也很难跟得上,所以,他们宁愿回老家种一亩三分地,也不愿意在外面去打工,挣那点辛苦钱。在外面打工农民工往往为了省钱都会注意些居住条件非常差的地方,有些甚至为了省钱直接搭帐篷在外面睡觉。

而且农民工赚的钱并不多,城市里面的消费水平又非常高,即使他们省吃俭用,一年下来存的钱也不多,干活又辛苦,居住的条件又差,活的又累,还不如回到老家,过着安逸的生活,就算在老家,随便做点零活,至少还可以安逸的生活,至少吃的好,住的宽敞。因此到了这个年纪他们也没有拼劲再去外面打工,宁愿呆在老家生活。

其次,由于这批年纪已经比较大的农民工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城市打拼,年轻的人又不愿意去做这么辛苦的活,因此农民工没有办法更新换代,导致了现在在城市里面的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一般农民工的后代很多孩子都没有接受过特别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怎么样,所以这些人结婚基本上都靠父母。但是如今父母已经年纪大了,那么这批到了结婚年纪了,农民工子女不可能再去像父母那样辛苦的去外面打工,宁愿呆在家里。



像有些大的城市对于外地人有一些额外的现象,比如我国的上海和北京,当地的本土人对于普通的外地人后,尤其是农民工,都会抱有异样的眼光,感觉总是瞧不起我们农民工。因此农民工在这些地方往往会受到一些歧视的眼光,让他们觉得非常委屈,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再去这些比较排外的大城市打工。但是我觉得,在这些大城市当中,深圳是最好的,因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到这边来了,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排外的现象,甚至对一些农民工都比较尊重。因此农民工往往比较喜欢去深圳这种地方,至少不会受到异样的眼光。


少三番


2018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204万,不是因为农民工不喜欢外出打工,而是另有原因。主要是一下几个因素。

第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中国人口是全球最多,人口多意味着需求的工作岗位也多,对工资的要求也低。在改革开放前40年,低工资、高素质、强纪律的人口,成就中国全球生产基地的重要因素,这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民最大的增收就来源于外出打工,这样也是40年来,中国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高达28836万人。

但伴随老龄化逐渐到来,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进,中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降低,人口红利逐渐退出,农民工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这是一个大背景。

第二,年轻人上学更多。

在早期,年轻农民上大学渠道非常狭窄,这样外出打工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农民工增长速度惊人,现在高校扩招已经实施多年,上大学成为年轻人优先选择。这样也抑制了农民工数量的增长速度。

因为大学毕业之后在外地工作,已经不是农民工。上大学了,户口就已经迁移,成为城市居民户口,本质上已经不是农民工。

第三,现在就业、创业渠道更丰富。

而伴随经济发展,就业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即使在农村,也有多种渠道可以致富,有部分农民工可以就近择业,外出的农民工数量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现在是全国大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以前的沿海地区,也不仅仅是局限于省会城市,不同地区之间有不同的机会。

外出打工就是为了多赚点钱。如果就在家乡能够找到工作单位,即使工资略低,但从房租、生活费用、交通费用等综合考量,差别也不是太大,所以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外出打工,而选择就近工作,这也是一种趋势。

第四,技术进步对普通工种需求增长减缓。

伴随技术进步,一些常规可替代性的重复劳动,对农民工需求减少。比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昨天接受加拿大媒体采访,其手机生产线自动化非常高,需要工人很少。任正非说,将来可能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五六个工人,比现在的需要的人更少。

还有,以前一个红砖厂,晒坯可能需要十几个工人。但现在变成新型的环保砖,基本上都是自动化生产,可能两个工人就能够搞定。

第五,一代农民工“退隐江湖”。

还有一点是,第一代,甚至第二代农民工,因为年纪大了,有一部分退休养老,还有一部分因为年纪大了,不愿意外出奔波,就在老家种地,或者做一点散工这样子。

总之,伴随我们国家经济从特区-经济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带-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城市-全面发展,就业机会更加丰富,农村振兴工程持续推进,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以后外出的农民工数量还将进一步下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波士财经


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民工不喜欢出去打工:一是因为农民工整体数量已经增长不动了,已经无法为沿海地区供应更多的劳动力;另一个方面则是,现在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降。


下图为农民工整体数量,可见2018年农民工增速是快速下滑的,或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农民工绝对数量的萎缩:

农民工数量增长不动,这是因为中国人口增速下降,同时大量人口城市化,这一点不难理解,不过这并非农民工不愿意外出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农民工外出更不好找工作了。


以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大量是去沿海的制造业工厂,但这些年工人的工资上涨很快,沿海企业要么经营不下去关张,要么减少招聘数量,要么直接将工厂迁移走。


这轮产业变迁,典型表现是:较为低端的产业已经很持续经营下去,很多没有什么实际技能的农民工在沿海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了。以前造一个打火机,可能不需要什么技能,哪个农民工都能快速上手;如果现在工厂变成了制造芯片,老一辈的农民工是不太可能掌握必要的技能的,即便是培训也很难,因为农民工整体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只有10.9%。


在珠三角,这样的情况就非常明显了。仅2018年一年,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6万人,降幅高达3.9%。在去年,广东省公布的PMI(制造业经理指数)就被叫停了,而在叫停之前公布的数据就能揭示一些真·相。


大家注意看下面的从业人员指数,从2018年2月开始,就业人员这一分项指数就跌到了50以下,这意味着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是在收缩的——即便其他分项指数还在扩张区间(50以上)。


总由于外贸形势变化(和美国的毛衣战——非错别字),产业变迁(可以说是升级),工人工资上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到沿海不像以前那样好找工作了。


第二个原因:留在本地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制造业占比越来越小,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是这样,韩国、香港这样的“亚洲四小龙”同样也是如此。


中国经济,现在主要的推动力就来自第三产业。所以,第三产业也就成了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制造业必须要靠产业集群不同,服务业只要是有人口的地方就可以发展起来。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等服务业,在任何城市都可以做起来,所以这些服务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而且从事服务业的性价比(相对自由)可能高于严苛的制造业工厂。


此外,这些年,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多工厂都在往内地迁移,典型如富士康在成都、重庆、郑州等地设厂;董明珠旗下的珠海银隆汽车,也在洛阳、成都等地设厂;甚至连腾讯、阿里等科技型企业,也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放到中西部城市,以降低整体成本。这意味着,农民工在本地就近就能找到工作,那么何必非要舍近求远呢?即便是工资低点,能照顾到家庭,这点代价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第三点,农民工老了,无法融入沿海城市。


农民工是中国才有的特殊现象,注定是一个特定时代才有的情况。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已经50岁以上,甚至60岁以上,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上了年纪落叶归根是很多人下意识的选择。



当然,如果这些沿海发达城市如果早早就接纳他们,正如接纳无数的小白领一样,那么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可能就成了这些城市的新市民。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欠账太多:这些沿海城市虽然给农民工创造了就业机会,给了他们赚取收入,改变人生、家庭轨迹的机会,但在其他方面却做得很差,农民工在这里没有医保、养老保险,更没有子女教育、住房等福利,他们根本无从扎根。即便是现在所谓的抢人大战,抢的也是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口(大学生),而不是渐渐老去的农民工。


乡音不改鬓毛衰。农民工辛苦半辈子,希望回家能让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孔方财经


外出农民工每年减少204万,为什么农民工不喜欢外出打工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减少的204万农民工不是失业了,而是重新找到了新的谋生方式。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养家糊口。



原因一:西部大开发下的中西部发展迅猛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大。在家门口就有了很多工作机会。



原因二:制造业企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由于一线城市的制造成本越来越高,企业为了发展,很多制造业已经向成本低廉的二三线城市转移。



原因三:全民创业的浪潮和机遇

国家也在提倡全民创业和万众创新,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农民工可以可以在自己身边开始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原因四: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的优势越来越少

之前外出打工,可能工资还高点,可是现在,内地工资水平的提升使得沿海城市的工资优势已经没有。



综上所述,导致外出务工人以每年204万的数量在锐减。如果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不能好好把握发展优势。那么它们的招工荒不仅会持续而且形势会越来越严峻。


萌宝的生活日记


现在外出的农民工已减少二百多万人,这是必然趋势,以后还要少。为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很简单,一想就知道,解革开放近30多年那时农民工掀起打工潮,农民涌向城市打工挣钱,那时打工的人才20多岁,打了几十年的工现在己近60岁了,再去打工人家老板不要年龄大了无用,他们在家孝敬父母,一边在家创业,这就形成农民减少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前辈农民工老了,他们的后代又不愿意做农民工,他们上厂或单位上班。,这样,农民工有减无增,就形

农民工减少的原因

现在土地确权到人,他们地要回乡种田,总不能一辈子在外打拚吧,人老了总要叶落归根吧


王则纯


农民工多属于密集劳动型集群中的体力劳动者,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对于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会越来越小。而大家不喜欢外出打工,或还有以下原因:



农民工数量减少 主要是需求降低

一是城市建筑等数量减少,对农民工需求在降低。而大量科技,机械化取代人工对于劳动者的需求也在减少。

城市生活成本提高 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划算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特别是居住以及消费压力的增加,很多外出打工者权衡得失,认为可能不太划算。


年老者精力有限 年轻者观念改变

我们会发现,很多农民工都是年长者,而年轻人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干不动了,年轻者却不愿意接班,因为思想,观念开始转变。打工不如自己做事,在农村搞个农家乐,在城中村家门口搞个小推车小吃,不比外出打工差。

乡村振兴下农村机会逐步增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政策推进,这几年乡村发展很快,很多家门口的生意需求激增,就业需求也有较大缺口,农村人很多都在自家做生意或者就近上班,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少。


郭一鸣


每年打工的钱除了养家能剩下侈少?还要受公司,老坂这邦人的气和剥削。受够了。


用户1396426777347


七十一了还打啥工?全村三年生了两个一男一女的孩


用户8538390069753


打工的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不会去工地打工的,这是计划生育的后果,这种现想只会更严重,因为这才是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