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名聲好一點的太監?

榮耀6174


朋友們說的挺多了,我提名一個,這個人可謂是歷史上地位最高的太監了,他被追封為魏高皇帝,也是中國歷史唯一擁有皇帝稱號的宦官,他就是曹騰。

曹騰,字季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蘇沛縣。《三國志》記載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也不知道啥緣故曹參的後人做了宦官,呵呵,也有可能是歷史美化。

其實翻看歷史,曹騰並沒有什麼功績值得大書特書,但考慮到在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情況比較多,曹騰沒有作惡就已經很不錯了。

曹騰是通過擁立漢桓帝有功而上位的,漢桓帝雖然歷史評價較低,但在擁立之前誰也不知道皇帝啥樣是不?這也不能怪他。曹騰在宮廷裡面供職三十多年,經歷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過失。他所推薦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陳留(今河南陳留縣治)的虞放、邊韶,南陽的延固、張溫,弘農的張奐,潁川的堂溪、趙典等人。

而且曹騰為人胸懷寬廣,當時的蜀郡太守託送計簿的官吏送禮物賄賂他,益州刺史種暠在斜谷附近查獲了書信,就上書奏告蜀郡太守,並因此彈劾曹騰,請求將他交給廷尉問罪。漢桓帝他知道書信是由外頭來的,所以沒有怪罪曹騰。對於種暠的彈劾,曹騰並不計較,還時時稱讚種暠是個能幹的官吏。當時的人都因此稱讚曹騰,曹騰最後獲封費亭侯,可見當時朝野上下是比較認可他的。

當然,後世的陳琳是罵過曹騰的,在他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說:“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人”。當然,這是當時曹袁對決時的檄文,不能當真。

其實我個人覺得曹騰最大的功績是領養了曹嵩,當然曹嵩不算啥人物,關鍵是曹嵩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曹操。要知道東漢到隋唐之前,中國政治生態發生了變化,國家權力從原來的貴族階級逐漸過渡到士族階級。曹操成為漢末三國的風雲人物是離不開這個祖父的。在亂世稱雄,家裡沒點根基是很難混出頭的,畢竟劉備那樣的還是少數。而曹騰恰恰給曹操留下了深厚的政治遺產和經濟基礎。後來曹操“散家財,合義兵”起勢討董卓,曹操廣泛的人脈和經濟實力是其最後統一北方的基本條件,這一切都與曹騰是分不開的。


黑水布衣


有,比如明朝時期,就有很多名聲很好,值得後世敬仰的太監。

1、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

鄭和就不用多說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405到1433年,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船隊足跡踏遍東南亞、南亞、非洲的眾多地方,讓中華文明得以遠播海外……



2、張敏—為保護年幼的明孝宗而死;

張敏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蹟不多,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但他的人性光環,卻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的名字。

當初,萬貴妃要張敏毒害尚未出生的明孝宗。結果,張敏卻於心不忍,違背了萬貴妃的命令,最終讓明孝宗得以保全。而自己最後卻因憂懼而吞金自殺。

3、馮保—支持變法,中興大明;



馮保也可以說是明朝名臣時代的一顆閃爍的星星,張居正改革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支持與付出。

他頗具文化修養,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掌權後,馮保先是在萬曆初年主持熱審,讓許多冤獄得以平反昭雪。此外,馮保作為張居正在皇宮內最堅實的支持者,一直在後方支持張居正改革的推進,讓“一條鞭”法得以推行。因此,萬曆中興離不開他的貢獻。

4、陳炬—心繫天下,經世濟民;



陳炬是萬曆年間的司禮監秉筆太監,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剛正不阿。

陳炬在秉筆太監任上,不僅秉公執法,而且時常進諫,及時匡正神宗的失德之舉。此外,陳炬為人處世寬仁有度量。因此,許多獲罪而被刑部或是鎮撫司監獄所關押的內臣、外臣,哪怕是犯了重罪的,陳炬都曲意保存,讓他們得以免受迫害。

5、王承恩—忠貞不屈,與崇禎一同殉國。

王承恩多年來侍奉崇禎,忠心耿耿。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城。在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並沒有出逃,而是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于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



而在陪伴崇禎走完最後時刻後,王承恩也隨之吊死於一旁的海棠樹上。因此,他的忠貞不屈也贏得了後人的敬仰!



這些歷史要讀


中國歷史上名聲好點的太監,筆者認為明朝有二個太監鶴立雞群。一個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鄭和,另一個是萬曆年間的馮保。鄭和奉皇帝朱棣之命七次下西洋,其現實意義就是炫耀明朝富有,增進到訪國的瞭解和友誼。鄭和率皇家艦隊,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7次遠行,駛過馬六甲海峽,到過三十多個國家,航行十多萬公里。其艦船規模寵大,分寶船、戰船、水船、糧船、馬船,使團人員達二萬多人。可要知道,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沒有地球儀,也不知道地球經緯度和哥白尼的日心說。可見,鄭和每次下西洋是多麼的不容易。另一個名聲較好的太監,是萬曆年間的馮保。在萬曆年幼登基的情況下,馮保作為前朝遺存下來的太監之首,他沒有居功自傲,沒有設置障礙,沒有爾虞我詐,而是緊密團結在李太后和首輔張居正的領導下,結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成就。




王榮聯1


前面的老師都漏了這位著名的宦官,他下西洋的時間比鄭和早了整整620年,他就是唐德宗時期出使黑衣大食的楊良瑤。

公元1984年,在陝西涇陽縣一次普通的田野考察中,無意中出土一方石碑。這方名為《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的石碑,揭開了一個掩藏了一千多年的秘密。在這方神道碑上明確記載著,這位名叫楊良瑤的唐臣遠渡重洋出使大食的事蹟。

石碑上記載的這位楊良瑤,為弘農楊氏後裔,咸陽涇陽縣人,生於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娶妻劉氏,生有二子,肅宗至德年間,“入為內養”成為專門服侍皇帝的宦官。

楊良瑤在鄉間之時,“少以節義為志行,長以忠勇為己任”,是個極有抱負和擔當的人,入宮後在皇帝身邊多次完成出使各地的任務,久歷疆場,功勞突出。

唐代宗永泰年間(756年),慈(治今山西吉縣)、隰(治今山西隰縣)等州發生武裝叛亂,狼山部落首領塌實力率眾劫掠,威脅州縣。

這時,“西河初平,四野猶聳”,唐王朝無力興師東征,於是派遣中使劉崇進前去招撫,讓楊良瑤充任判官。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代宗之時,招撫亂軍的宣慰宦官,多有被殺的事例。

也能是因為已有前車之鑑,作為招撫大使的劉崇進面對紛亂如潮的亂軍,畏懼不前,眼看朝廷招撫的大計即將流產。

身為判官的楊良瑤挺身而出,毅然接過了招撫的亂軍的重任。他孤身入敵營,當著亂軍的面,昂然宣佈皇帝的口諭,神情平靜堅毅,使得狼山部落眾人為之氣奪。

所幸在唐朝天威的震懾下,狼山部眾“交臂屈膝,棄甲投弓,革面迴心,稽顙受詔”,順利平息了這次動亂。

經此事之後,代宗充分認識到楊良瑤是個敢於擔當的宦官,於是委以重任,任命他為文林郎、行內侍省掖庭監作之職。楊良瑤也不負代宗之望,“奉使必適於所難,臨事未嘗有不當”。

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楊良瑤又先後奉詔宣慰安南(越南古稱,包含廣西一帶),震懾廣府(今廣東廣州)叛軍首領哥舒晃,當時舒晃叛軍凶煞無常,但楊良瑤再次展現了,他果敢堅毅的性格,“山立嶷然,不可奪志”,叛軍再次受到了震懾,因受命危難,不辱使命,歸朝後備受讚譽。

建中末年(783年),因涇師之變,德宗被迫西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楊良瑤一直追隨在皇帝左右,和德宗一起經歷了奉天之圍,這段苦難的歷程。

興元初年(784年),唐朝國內叛亂頻仍,唐朝面對這種亂局,無力逐一剿滅亂軍,遂派楊良瑤出使回紇,乞求援兵。楊良瑤再次臨危受命,毅然北上回紇,說服回紇可汗,出兵南下協助唐軍平叛。藉助回紇的力量,唐朝順利的平息了叛亂,楊良瑤因此“再造寰區”之功,受命為內侍省內給事,加朝散大夫。

這些功績都不足以使楊良瑤成為一個傳奇,碑載“貞元初,既清寇難,天下乂安,四海無波,九譯入覲。昔使絕域,西漢難其選;今通區外,皇上思其人。比才類能,非公莫可。以貞元元年四月,賜緋魚袋,充聘國使於黑衣大食(今伊拉克),備判官、內傔,受國信、詔書。奉命遂行,不畏於遠。”

貞元初年,為了實現李泌計策中西聯大食的部分,德宗需要一員干將出使聯絡黑衣大食,這次德宗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楊良瑤的身上。之所以選擇楊良瑤出使除了“比才類能,非公莫可”外,估計德宗也考慮到,楊良瑤曾多次出使廣州、安南等地,對於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

現在河西之路早已被吐蕃截斷,北上回鶻道也不甚安全,西去大食只有南下出海,面對茫茫大洋,相對比較便利。但對於長期生活在中原腹地的唐朝君臣來說,茫茫大海深邃而恐怖,駕舟出海可謂九死一生,只有意志堅定,可擔大任之人方能託付。楊良瑤之前屢遭磨難,但果敢堅毅的性格,給德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遠渡重洋,面對茫茫未知,楊良瑤再次成為了不二之選。

貞元元年四月,年屆五尋的楊良瑤獲賜緋魚袋,帶著國信、詔書毅然踏上了出使南洋之路。到達海邊棄陸登舟,面對無盡碧濤,楊公“邈爾無憚險之容,懍然有必濟之色,義激左右,忠感鬼神”。

在岸邊楊公割發祭海、指日為誓(至今南方漁民仍有剪髮祭海神的傳統,但是對於古代大臣深受“身體髮膚受於父母”的思想影響,不是抱著決死之心,是不會割發為誓的),毅然掛帆海上,舉棹擊浪而去。

一路之上,唐朝使團“黑夜則神燈表路(應該是指阿拉伯人設立的燈塔),白晝乃仙獸前驅(可能是指海豚之類的海洋動物)。星霜再周,經過萬國,播皇風於異俗,被聲教於無垠 ”。

沿途途經暹羅灣,順馬來半島南下,經蘇門答臘島東南部,抵達爪哇島。出馬六甲海峽,橫渡孟加拉灣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再沿印度半島西岸行,過阿拉伯海,經霍爾木茲海峽抵達大食國弗剌利河(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羅國(今伊拉克巴斯拉鎮),再向西北陸行千里,最終到達茂門王所都縛達城(今巴格達)。

這條遠跨重洋的路線,並沒有記載在《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之上,但是卻被詳細的標註在《新唐書·地理志》之中。與楊良瑤同殿為臣的唐朝地理學家賈耽,在其所著的《廣州通海夷道》文中也紀錄了相同的海上出使路線,賈耽曾任職鴻臚寺卿,專門負責外交事務,他本人從未有出使大食的記錄,但在文中卻能詳細記錄泛海西行沿途各國的地名,可以推斷這些信息應該來源於楊良瑤的記述。

楊良瑤西去聯絡大食,是否和大食王達成協議,歷史並沒有詳細記載,但在《新唐書 • 大食傳》記載,“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由此可見,楊良瑤聯絡大食獲得了實際上的效果。

貞元年間,大食與吐蕃在中亞爭奪漸烈,多次奪城攻伐,牽制了大量的吐蕃軍隊,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唐朝在隴右、安西的軍事壓力,這也正是宰相李泌定計的初衷。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春,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所部進攻昆明(今四川鹽源)、諾濟城(今四川西昌境),在雅礱江(瀘水)以西,大敗吐蕃軍隊,俘獲兩萬餘人,史稱“渡瀘之役”。在這場戰役中俘獲的俘虜中便有大食士兵,此時大食與吐蕃在中亞存在領土爭端,而大食與唐朝遠隔千里,中間還隔著回鶻,所以大食沒有可能與吐蕃結盟共擊唐朝,再結合隴右、河西吐蕃軍中已有被掠唐人充軍的先例,可以推測吐蕃軍中的大食士兵極有可能是在戰場俘虜的,這從側面表明了,吐蕃在中亞確有和大食交手的跡象。

良瑤的這次泛海西行,雖然史籍無載,但是神道碑的出土,卻還原了這次偉大的西行壯舉。楊良瑤出使大食,比我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兩人均為宦官,卻矢志不移,為國盡忠,足見我神州大地豪俊輩出,莫問出處!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有好太監。介紹一個晚唐時期為唐王朝平定王仙芝、黃巢民變立下汗馬功勞的宦官楊復光。

晚唐僖宗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已經積累的非常嚴重,私鹽販子王仙芝、黃巢發動了民變,並迅速擴散到河北、江淮等地。

平定王仙芝民變

楊復光當時是唐僖宗禁軍神策軍統帥之一,亂起後被任命為平亂兵馬監軍,相當於副總參謀長。楊復光不但軍事才能出眾,也非常具有政治頭腦,採取軍事壓迫和政治分化瓦解雙重手段對付王仙芝民變軍隊,並取得顯著效果,多次擊敗王仙芝的隊伍,王仙芝也險些投降。

由於受到楊復光其他豬隊友的影響,王仙芝投降計劃被破壞,但也激化了民變勢力內部矛盾,黃巢與王仙芝分道揚鑣。王仙芝在各路唐軍圍剿下陣亡,繼任首領徐唐莒被楊復光率軍擊敗並擒殺。

在王仙芝起事四年中,楊復光作為平亂軍隊將領之一,並代表朝廷負責協調各方勢力,戰功不斷,是平定王仙芝民變的主要功臣之一。

平定黃巢民變,收復長安

之後黃巢經紹興、福州、泉州轉戰嶺南,佔領了廣州,旋即回師中原,經桂林、衡陽入河南,先佔洛陽,又佔長安,起義軍聲威大震,唐僖宗出逃蜀中。

楊復光當時鎮守豫西南的鄧州,在黃巢部將朱溫的攻擊下失利,但楊復光招降了黃巢手下兩員大將周岌和秦宗權(秦後來又叛),合力攻擊朱溫,重新收復了鄧州;

之後楊復光被唐僖宗任命為天下兵馬都監,成為各路唐軍的總帥,在收復長安的過程中,與朱溫反覆交戰,雙方各有勝負。楊復光再次使用政治手段招降朱溫,朱溫投唐,整個形勢開始向唐王朝有利變化;

為加快平亂過程,楊復光提出了借沙陀李克用的兵馬參與平亂,並得到朝廷上下一致贊同。李克用一萬七千沙陀精兵參戰之後,果然效果顯著,與其他各路唐軍共同作戰大敗黃巢,收復了長安。

暴死軍中,部下將領影響了唐末天下變化

楊復光因功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同華制置使、弘農郡公,賜號"資忠輝武民國乎難功臣"。但在兩個月後,楊復光在軍中暴病身亡,年僅42歲,唐僖宗贈諡號“忠肅”。

黃巢在各路唐軍圍剿下,又一年後兵敗自殺,這次歷時十年的王仙芝、黃巢民變才告結束。

楊復光有勇有謀,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很優秀,為平定王仙芝、黃巢民變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唐王朝扶危濟難的大功臣,可謂忠心耿耿。如果排序的話,進唐王朝名將前十名是有機會的。

楊復光轉戰多年,培養和提拔了一大批將領,最主要的“忠武八都”八位將領,其中王建後來建立了前蜀,韓建曾挾制唐昭宗權傾一時,對唐王朝末期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楊復光是因為死的比較早,可能還沒來得及幹壞事,但他的一生是對大唐王朝忠心耿耿的一生,可以算一個好太監。

最後更正一下,李林甫不是太監,是唐朝最厲害的奸臣;明朝的劉瑾在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其主持的變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明史就那麼回事,不能不信、不能全信。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有很多啊。歷史上有非常多的好太監,甚至可以說他們都是英雄豪傑。由於人數太多,我只說其中幾位,其餘的看誰有興趣補充。

太監,其實應該叫宦官。東漢之前的太監,也並非都是閹人。如果僅僅說那位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那也罷了。事實上,歷史上的太監有很多英雄……只是不知他們還稱不稱得上“好漢”了。

比如北宋時的一些太監。

秦翰,這是一位將軍,抵禦契丹,討伐趙保忠,掃平叛亂,協調平叛,屢立戰功。秦翰有勇有謀,四十九次受傷,在捍衛邊境中屢立大功,但不居功、不攬權、不謀私利,是宋代宦官中在軍事方面最傑出的人才,即使與一般的將帥相比,他亦是相當出色的。

李神福,【從徵太原,攻城之際,往來梯衝間宣傳詔命】,衝鋒陷陣是把好手。但他原本“顯德初為御廚都監”,想到《亮劍》裡炊事員舉菜刀上戰場沒?

劉承規,歷事三朝的老太監,文武全才。論文的,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太宗實錄》及《冊府元龜》等史籍的編修,就有劉承規的一份心血。另外還曾參與封查府庫,平定土民動亂,防備契丹等事件。

藍繼宗,雖然沒能“繼宗”而當了太監,曾隨宋太宗出征北漢,負責在軍中傳旨,還曾出巡秦州,為知州溫仲舒辯誣,支持溫仲舒驅逐渭南的番族,把渭南從邊地變成了內地。

這樣的出色人物遠不止幾位,像李張崇貴、衛紹欽、鄧守恩、孫長卿、李公輔、韓德華,全部都稱得起是當世英豪,大大的好人。


純鈞LHGR


說到太監很多網友都知道其實給人影響都是那種陰險小人系列的,總感覺太監陰陽怪氣的而且和外面的人經常的勾結,所以說太監好像真的沒有一個好人了,但是事情是不是真的是這樣的呢?在中國的歷史上難道真的就沒有一個太監是好人嗎?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揭秘看看吧,感興趣的網友可別錯過了!


▲(陳矩)

萬曆年間有一個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就是一個名聲非常好的太監。陳矩去世的時候,文武百官都為他送行,內閣大學士朱庚,李廷機,葉向高親自為他祭奠,並且寫下了祭文:“三辰無光,長夜不旦”。連京師的百姓都都在路上為他痛哭,並稱他為“佛”。

嘉靖二十六年,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被送進宮中做了太監。他被分配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高忠的手下。高忠人如其名,忠於朝廷,忠於人民,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劫掠京師。高忠親自帶兵衛護京師,在高忠的影響下,陳矩也非常正直,他立志要報效國家,濟世救民。


▲(高忠)

很多宦官在外面都是都是敲詐勒索地方百姓,但是陳矩卻從不驚擾百姓。萬曆十一年,代藩奉國將軍朱廷堂有罪,被革去爵位,陳矩奉旨押送他到鳳陽禁錮。他一路上都廉潔奉公,百姓和驛站官員都稱他為“佛”。

每到明神宗震怒要加罪大臣時,他都多方維護,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萬曆三十一年,發生了一個驚天大案“妖書案”。有人匿名上了一書《續憂危議》,說鄭貴妃和大學士朱庚,兵部尚書王世揚、三邊總督李汶等勾結在一起謀換太子。萬曆皇帝大怒,要求錦衣衛徹查此事,當時受到株連的人很多。有很多大臣也利用這件事,相互陷害。王之楨想陷害錦衣衛都督周嘉慶,首輔沈一貫想陷害次輔沈鯉侍郎郭正域,他們都囑託陳矩尋求幫助。但是陳矩卻嚴詞拒絕了。


▲(陳矩和明神宗)

後來抓到一個順天生員皦生光,他是一個京城無賴。他曾偽造一首詩“鄭主乘黃屋”,要挾鄭貴妃的弟弟。但是審訊他的時候,他雖未招供和妖書案有關,陳矩也知道他是冤枉的。但是捏造反詩也已經足夠判處死刑了,畢竟妖書案要儘快完結,京師已經人心惶惶了,再拖下去很可能皇帝要大開殺戒了。所以陳矩就把這個生員殺了。京師才恢復穩定,很多大臣才化險為夷。

陳矩在執掌司禮監期間,力圖革除弊政,體恤民力,而且還保護了很多敢於直諫的大臣。陳矩常說他做事只有八個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
▲(陳矩)


雖然有很多太監都有惡名,歷史上還是有不少正直太監,上面的高忠和陳矩都是名聲很好的太監。


書生述史


歷史上有宦官(太監)這個特殊官員群體,他們的本職是服侍皇室,因為有機會接近皇帝,所以經常有參與政治活動的事。

漢代的宦官政治,主要情況是宦官協助少年皇帝奪權,對抗外戚,之後皇帝報恩並倚重宦官,宦官子弟得以發達。這一切都在中平六年(189年),由袁紹與張讓爆發的政變衝突後結束,宦官被屠殺殆盡,東漢王朝也走到了崩潰邊緣。

唐代的宦官政治則更加誇張,在唐代中後期,宦官的權勢比肩皇權,例如皇帝懦弱如肅宗,宦官李輔國便能夠操控朝政,甚至後來還有逼宮的俱文珍,弒君的王守澄,可以說把李唐皇室弄得烏煙瘴氣,顏面掃地。不亡國都沒有天理了!

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知道唐代的前車之鑑,便立下“宦官不許干政”的祖訓,可是到了中後期,皇帝懶惰無能,又讓劉瑾、魏忠賢等宦官有了可乘之機,雖然沒有對皇權造成太大的破壞,但是對明末日益衰敗的社會造成衝擊。


宦官只是一個群體,真正弄夠有機會操弄、影響朝政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人,絕大部分宦官都是地位低下的宮內僕人而已。所以,單純的認為“所有宦官都是壞人”,把極少數人的行為當成群體標籤,進行全盤否定,這是不學無術的表現。

在歷史上,當然有好的宦官。筆者嘗試舉幾個例子。

漢代

在東漢末年,雖然有中常侍張讓這些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但仍然有五名宦官被稱為“清忠”,他們只做好分內之事,從來不爭權奪利。

《後漢書·宦者列傳》:時宦者濟陰丁肅、下邳徐衍、南陽郭耽、汝陽李巡、北海趙佑等五人稱為清忠,皆在里巷,不爭威權。

其中如李巡,他的業餘時間用來讀書鑽研,給《爾雅》做注,流傳後世,他還曾和大儒蔡邕一同校訂儒學經典,完成了熹平石經的創立。

【熹平石經的殘石】

從這一點看,李巡對儒學傳承是有功勞的。


唐代

唐玄宗時期的楊思勖和高力士,都是對玄宗忠心耿耿的宦官。

楊思勖頗有武勇,有軍事才能,在唐玄宗時期,哪裡有叛亂,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憑藉卓越的戰功,拜將封侯,最後活了八十多歲,壽終正寢。

高力士更出名,例如“高力士給李白脫靴”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

【高力士脫靴的根雕藝術品。現代張始周黃楊木雕】

他一生侍奉唐玄宗,恭順謙卑,在安史之亂時,也不離不棄,忠心護主;在晚年,他被宦官李輔國排擠流放邊地,等大赦返回時聽聞玄宗已經逝世,便痛哭嘔血而死。

楊思勖這個人為人殘暴,但是治軍有方,征戰有功,可以說是為國家穩定做了貢獻;高力士沒有為國出力,僅從他對唐玄宗的事來看,他就是一個忠臣。

只不過後來如李輔國等一系列的宦官沒有楊、高這般忠誠,把唐王朝帶向了滅亡的深淵。


明代

明代最出名的“好宦官”,莫過於鄭和了。

鄭和是雲南人,從小因為戰亂的緣故被送入宮內做了太監,跟了朱棣,深受朱棣信任。朱棣稱帝后,在1405到1433年間,先後七次派他率艦隊下西洋,為東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鄭和雕像】

後人又說鄭和是受朱棣使命,去調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有人說鄭和信奉伊斯蘭教,出海是為了去麥加朝聖。不論動機如何,鄭和的壯舉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不可磨滅的成就。


總而言之,古代的宦官群體中既有好人,又有壞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讀史之人不可一葉障目,應該做到就事論事。



潯陽鹹魚


首先說,題目中有一點說得不準確,李林甫並非太監,而是一個權臣,還發明瞭讓女兒偷看相親對象的方法(當時的人是嘲笑態度的,不過我覺得很人性化),他的女兒李騰空和李白還有交往。

至於說到好太監,太監其實是一種職業,就像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一樣,都是有好人也有壞人。歷史上的好太監,也有很多,只不過不大引人注目罷了。首先,像造紙的蔡倫,下西洋的鄭和,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好太監(當然,太監是明代的稱呼,此前叫宦官)。

這裡需要澄清一下的是,著名的唐朝太監(宦官)高力士,其實並不是一個壞人。現在小說戲曲帶給人們的印象,似乎高力士和劉瑾、魏忠賢之類差不多,其實高力士並不太壞。

天寶三年時,唐玄宗沉迷於楊玉環的性感肉體,常常是春霄苦短,不願意上早朝了。對於批閱奏章等日常瑣事也是越來越厭煩,於是和高力士說:“現在太平盛世,我把這些閒散政事都全盤託付給李林甫好了,行不行?”高力士聽了,忙跪下來勸諫說:“這種主持天下的大權,哪裡能交給別人呢?”但唐玄宗卻聽了後覺得拂逆了他的心意,龍顏大怒。

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唐肅宗繼位後,新皇帝的親信李輔國非常嫉恨高力士,於是發配他去南方,過了幾年苦日子後,換了皇帝唐代宗,這時天下大赦,高力士給放回來了,但途中聽說老皇帝李隆基早已病死了,於是高力士吐血數升,哀痛而死。

當然,題目說的是“名聲好一些的太監“,高力士是不符合題意的,那麼我再介紹一位史冊流芳的好太監,那就是晚清的著名忠烈太監寇連才。

我們都知道服侍慈禧的得寵太監有安德海、李蓮英等,殊不知,最早深得慈禧喜歡,並經常給慈禧梳頭的,是這個叫寇連才的小太監。他十五歲進宮,長得帥氣,腦子又聰明伶俐,所以慈禧是很寵他的,如果他一心獻媚取悅於慈禧,李蓮英恐怕只能一邊玩去,老死也當不了權傾一時的總管太監。

然而,寇連才卻是忠義滿腹,一點也沒有自己往上爬,爭寵聚財的心思。他見國勢衰微,光緒皇帝深受壓制,不能變法圖強,決心豁出性命向慈禧進諫。甲午戰敗後,全國上下一片沮喪,寇連才見慈禧還是不思還政於光緒皇帝,照樣沉迷享樂,於是跪在慈禧床前痛哭進諫,慈禧大怒,把他罵了出去。

寇連才不但沒有放棄,反而下定了決心,要死諫慈禧,他三天夜不能眠,給親戚家人們各自寫了書信訣別,並將自己攢的錢財也分散一空,然後寫了一封“千言書”,呈給慈禧,要求變法,要求還政於皇帝,這樣的話哪個朝中大臣敢說半句,慈禧見了,又驚又怒,以為他是受人指使,但訊問下來,寇連才將這封奏摺背得滾瓜爛熟,併力陳自己這些建議的理由。

慈禧越發惱怒,以祖訓太監不能幹政為由,把寇連才交刑部議罪後處斬。

臨刑前,寇連才向光緒皇帝居住的宮殿方向叩頭,並說:“奴才不能為皇上分憂,唯有一死報恩了!”旁觀百姓知道原委的,無不感動落淚。後來光緒皇帝,偷偷為他修了一座忠烈祠。

所以,我覺得除了鄭和等人外,寇連才應該稱得上是歷史上名聲好的太監。


江湖夜雨


首先,我想說,李林甫不是太監,而且還是李唐宗室成員。

接下來說正題。司馬光說:“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載於詩、禮,所以謹閨闥之禁,通內外之言,安可無也。”他認為宦官曆史悠久,自有其存在必要,之後司馬光舉了幾個典型的賢宦代表:“如巷伯之疾惡,寺人披之事君,鄭眾之辭賞,呂彊(呂強)之直諫,曹日升之救患,馬存亮之弭亂,楊復光之討賊,嚴遵美之避權,張承業之竭忠,其中豈無賢才乎!”

【後唐開國元勳,兩朝老臣張承業,取自《南陵無雙譜》】

當然,即使是在司馬光所提的這九位宦者中,也都存在著多多少少的“問題”。但相對來說,他們算得上是宦官這一群體在各方面的優秀代表人物,例如呂強清儉剛強,宛若黨人;馬存亮一心避權、不嗜貪殺;楊復光忠心王室,督軍平叛。這些本應該出現在名士、名臣、名將身上的特徵,在歷代的宦者身上,卻都有所體現,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難能可貴卻合乎情理的“奇聞”。

我想根據我熟悉的資料,對三位著名的“賢宦”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忠心王室——鄭眾

鄭眾(與另一位名臣鄭眾同名)可以說是東漢“權宦”的肇始者。他自幼“謹敏有心幾”,於漢明帝時入宮,服侍太子劉炟(漢章帝)。章帝在位時,鄭眾累官中常侍。漢和帝即位後,作為內宮鉤盾令的鄭眾得到了天賜良機。

當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氏權盛一時,大將軍竇憲北擊匈奴,威震天下,朝臣因竇氏執掌大權,紛紛攀附,以求富貴。在這種環境下,鄭眾卻懂得“逆流而上”,抓緊了最有力的靠山——漢和帝。《後漢書·鄭眾傳》記載是“(鄭)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竇氏),(和)帝親信焉”。也正是因為竇氏權大,年少的和帝難以接見百官,幾乎每日都只能見到宦官(所與居者,唯閹宦而已),所以作為皇帝親信的鄭眾才能得到其依賴信用。

待到和帝準備誅除竇氏一黨時,鄭眾參與密謀,立下大功,一躍升任大長秋一職。他每每受賞時都謙讓不已,因而受到和帝重用,得以參議國政,所以史稱“中官用權,自(鄭)眾始焉”。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鄭眾開啟了東漢的“權宦時代”。

剛強清廉——呂強

呂強算是一個宦者中的“另類”,他既與弄權貪汙的王甫、曹節、侯覽陌路,也與避世修經的李巡、趙祐不同。他的志向更像是要匡輔漢室、糾正時弊,不僅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對時政進行諫言,由此來看,他反倒更像是一位黨人名士。

【靈帝時的十常侍臭名昭著】

在漢靈帝時,呂強借著辭封例行爵位的機會向漢靈帝上了一封內容豐富的奏疏,其要旨以去奸佞、寬民困、開言路、褒忠良為主,對時事大加直斥,如說曹節等“宦官祐薄,品卑人賤,讒諂媚主,佞邪徼寵,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有趙高之禍,未被轘裂之誅,掩朝廷之明,成私樹之黨”,作為同列來說,呂強能做到如此份上,也是極為難得。

靈帝喜歡收取“導行費”充入私囊,呂強上疏勸止,說“調廣民困,費多獻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

黃巾起義時,靈帝問呂強如何弭禍。呂強建議靈帝先誅殺身邊貪濁之人,再下詔大赦在第二次黨錮之禍中遭到禁錮的黨人,升黜地方官員等等。靈帝在呂強與皇甫嵩等人的建議下,大赦黨人,並使宦官收手,不敢在地方橫徵暴斂。呂強的建議,取得斐然成效。但他的忠直,最終召來了其它權宦的汙衊,最終呂強為證清白,以自殺自明。死前說:“吾死,亂起矣。丈夫欲盡忠國家,豈能對獄吏乎!”

彌亂避權——馬存亮

馬存亮自唐憲宗初年便在神策軍中供職,憲宗末年,他升為禁軍——神策軍兩大長官之一的左神策軍中尉。令人稱奇的是,這位宦官的手腕非常,剛一上任,就對神策軍十幾萬的在籍軍士進行篩選淘汰,取得“伍無罷士,部無冗員”的優良成績。

【能力非常的馬存亮,取自網絡】

憲宗之孫敬宗喜愛右神策軍中尉梁守謙,馬存亮的左神策軍因而頗受冷落。但在長慶四年(824年)的染織工張韶事變中,馬存亮卻臨危不亂,首先迎接敬宗及兩宮太后入左神策軍,接著指揮部下分兵平叛,一日之內,就將這場發生在宮闈之中的動亂解決。事後,位居功首的馬存亮為幾十位未能禁止叛賊入宮的人求情,使他們免遭死罪。他不僅沒有趁著這次大功為自己多謀權力,反倒請求外出任職。

唐文宗時,宰相宋申錫與文宗密謀誅殺宦官的事敗露,權宦王守澄藉機倒打一耙,一方面汙衊宋申錫企圖扶立宗室李湊為帝,煽動文宗怒火。另一方面著手調集兵力,企圖以騎兵二百屠殺宋申錫全家,時任內飛龍使(掌管京中馬匹)的馬存亮堅決反對,在文宗面前指責王守澄:“如今不過是宋申錫一人謀反,你怎麼不把宰相召來一同商討此事。現在突然這樣做(屠宋申錫家),京中肯然大亂!”正是在馬存亮的堅持下,王守澄才沒有派兵出擊。最終,宋申錫仍被遠貶外地,馬存亮頗為心灰意冷,“即日請致仕”。數年後逝世。


綜上所述,無論是鄭眾、呂強還是馬存亮等人,他們都是宦官這一“特殊”群體中的正義招牌,正是由於他們在經學、軍事、政治甚至是個人品行上所取得的“成績”,才造就了“賢宦”這個特別的稱呼,也就是好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