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面男孩”—由吳謝宇弒母案想到的

育兒界有一個有名的悖論是: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長,最終會發現其對孩子的控制力最弱。以強勢為基礎的養育方法不僅無效,同時還極具破壞性,即使暫時看起來有用。

專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面男孩”—由吳謝宇弒母案想到的

曾經實習的培訓機構校長是個女強人,她的兒子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讀的是市裡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小考試每次都是全年紀第一,高考以市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全國頂尖學府。

他一直是母親的驕傲,培訓學校的金字招牌。母親對兒子唯一的要求就是成績好,其他一切都不用管。

上了大學他依然成績好,但是除了讀書考試啥也不會。大學畢業母親幫他安排了工作,沒做多久他辭職回了家,原因是工作太累,和同事相處不來,至今都在家啃老。

他一直是聽話的孩子,唯獨出去工作這件事他忤逆了母親,而且毫無商量的餘地。據他母親講,每次讓他出去工作,他就像變了一個人,脾氣很大很可怕。

他的成長經歷讓我想起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雖然沒有如此嚴重,但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為什麼從小聽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恐怖模樣。”

撰寫《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曾指出:“專制的環境令人生病。”

專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面男孩”—由吳謝宇弒母案想到的

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被人接受的理論是:同一潛在原因會導致各不相同的結果出現。比如,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會導致有些人長期萎靡不振和缺乏安全感,但有些人則會表現得傲慢自得,用虛張聲勢來補償其較低的自我評價。

兒童教育專家科恩有個著名理論:在父母絕對控制狀態下成長的孩子,有些會變得極度順從,有些會變得極度反抗。

家長專制的孩子通常“在舉止上更為順從,更符合成人對孩子的要求”。但是這些少年在自信方面付出了很大代價,無論是在自立方面,還是社會交往能力方面,都表現得不夠自信。

極度服從是過度管制的後果之一。但同樣是逼迫,有些孩子卻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們在生活中的意願、判斷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壓制,那麼唯一可以恢復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變得極度叛逆。

當父母讓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強迫他們服從父母的意志時,往往會激發孩子內心強烈的憤怒,儘管這股怒火無法立即表達,但並非意味它會煙消雲散。

這些怒氣的命運取決於孩子的個性和所處環境,有時他們會與家長爆發更多的戰爭。就像育兒專家南希·薩馬琳所說:“即使我們‘贏了’,也是輸了。

當父母用武力、威脅、懲罰或是道德綁架強迫孩子服從時,同時也令孩子產生了無助感。

他們無法承受這種無助感,因此會挑起事端,以證明他們仍擁有些許力量。他們釋放負面力量的方式來自於父母對待他們的行為。

專制的養育模式不僅令他們發瘋,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如何對他人發洩怒氣。

大多數時候,不敢在父母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會選擇在背後發洩怨氣。因此專制的家長或許會培養出表面上彬彬有禮、讓鄰居羨慕的好孩子,但他們往往正是學會了更好地隱匿自己的不良行為,有時這些行為極其卑鄙。

這些孩子看上去完美無瑕,實則過著“雙重生活”,正如一位心理治療專家指出的:“由於家長堅持過度管制孩子的生活,於是孩子就創造一個他們瞭解的生活,再創造一個他們毫無察覺的秘密生活。”

這樣的孩子往往存在多種心理問題,害怕那些控制他們的人並與他們永久地隔膜,一生都在擺脫控制中掙扎不休。

專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兩面男孩”—由吳謝宇弒母案想到的

父母的過度管制有時會暫時達到目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必定會無可救藥地損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那麼,除了極度順從或極度叛逆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如何讓孩子在面對家長提出的要求—今後或許是其他人的要求—他們選擇接受或拒絕,既不感到被迫順從,也不感到被迫反抗,他們通常會按照被要求的去做,尤其是當他們確信要求合情合理且對要求者極其重要時。

答案是:尊重。家長尊重孩子,能夠合理解釋他們的疑問,避免對他們寄予不切實際的願望,由此便會建立信任的儲藏庫。這些家長可以平靜地接受孩子會用反叛來堅持自己主張的事實,並且事到臨頭也不會有過激反應。

李子勳在《家庭塑造孩子》裡面提到,親子關係大於親子教育,有自由,尊重的親子關係,你會發現,你期待孩子怎麼樣他就怎麼樣。

孩子學會做正確決定的方式就是通過做決定,而不是遵循安排。小時候走過很多彎路,長大了便知道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小時候按照父母所謂的“正確”方式成長,長大後很容易失去方向。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