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股東會感悟:成功的資產管理應該怎麼做?

文|點拾投資朱昂(微信號:dianshi830)

導讀:時間飛逝,又是一屆巴菲特的股東大會。這一次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價值投資者朋友都去了現場,近距離感受這場價值投資的盛宴。兩位老人的談話依然充滿了巨大智慧,值得細細品味。每年的股東大會,我們都會分享一些對於巴菲特思考的“獨特視角”,從根本上去看巴菲特的秘密和方法。2018年,我們的觀點是“投資需要長期樂觀”,比巴菲特更早提出了美國國運;2017年,我們從巴菲特獨特的商業模式以及聲譽的價值出發,剖析了巴菲特在長期投資上的競爭優勢。今天,我們再分享一個觀點:巴菲特告訴我們,成功的資產管理應該怎麼做?

大道至簡的方法

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都是最簡單而有效的。巴菲特告訴我們,把投資做好你不需要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你也不需要每天24小時在那邊工作,做研究。你只需要遵循一些大道至簡的方法,然後通過時間來滾雪球就可以了。

然而為什麼巴菲特看似簡單,又很難學?這裡面就牽涉到了時間價值。巴菲特是這個世界上,極少數真正理解時間價值的人。時間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槓桿,時間也是複利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加速器。看似慢,卻很快,而且會越來越快。我們認為巴菲特投資框架的核心包含以下幾個核心的元素:

1. 一套完整有效的投資方法

2. 以“複利思維”為出發點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3. 對於時間價值的理解

這套模式用一句話簡單歸納,就是堅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長期的可持續性為出發點,然後等待價值投資的果實發芽成長,最終變成參天大樹。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屏蔽無效的因素,包括信息干擾,情緒干擾等等。許多人研究了一個星期的巴菲特股東信之後,看到股票市場一個波動,就想著先跑了再說。情緒的干擾往往會導致我們始終走不出自己的輪迴。看似跑了很久,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當然,我們一直強調,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個更好的方法是把錢交給專業的機構。畢竟個人要實現價值投資的修行並不容易。那麼,作為一個資產管理機構,巴菲特的成功又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呢?從巴菲特身上,我認為一個成功的資產管理機構需要幾個元素。

一套長期有效的投資方法

巴菲特運用的就是經典價值投資方法:賺取企業成長的錢。從歷史上看,這套方法已經被驗證了幾十年,是全世界最有效的投資方法。賺取企業成長的錢,就需要判斷一個企業是否能可持續的成長,這裡面牽涉到對一個企業質量的判斷,以及買入的性價比。我們發現,巴菲特非常看重一個指標:企業創造自由現金流的能力。

許多人說巴菲特來中國,一定賺不到錢。A股的指數在2007年是6000點,到了2019年還在3000點水平。這個看法其實是錯誤理解了巴菲特的投資框架。巴菲特不是簡單的買入持有任何股票,他是買入持有長期看有定價權和競爭力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特徵往往是創造現金流能力很強,ROE很高。如果我們看A股中的一大批牛股,他們往往都有高ROE的特徵。消費品中的白酒和家電,成為了A股的牛股集中營,背後也是因為這兩個行業的ROE都很高。

我們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關於A股為什麼10年不漲。其背後的根本性原因在於天量的融資和增發。我們看兩個數據:

1)剔除金融後的A股所有上市公司累積的投資支出為25.5萬億,而他們實體企業的經營流入為22.3萬億現金。中間的差額達到了3.2萬億,意味著中國企業融資規模超過了回饋給股民的錢。

2)2011年到2016年,中國企業盈利的增速比其他國家都要快,整體盈利增長了116%,高於發達國家的32%盈利增長,也大幅高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12%盈利增長。但是,在此期間A股的股票增發對每股收益拖累了89%。也就是如此強勁的盈利增長,最終只能轉換成26%的每股收益增長。也因為過度的股票增發,A股自從2011年以來估值是下滑12%。同期發達國家股市估值提升了27%,其他發展中國家股市估值提升了41%。

由於天量的融資和增發,同時又缺乏退市機制,導致A股的整體市值變得越來越龐大,但是市值的增長並非完全等同於股價增長,而是源於不斷的新股發行和老股增發。假設一個投資者在2008年深度研究了海外市場的市值和GDP比重,認為中國股市的市值未來十年應該翻一倍。這時候上證指數在2400點,他拍腦袋的認為十年後指數應該到4800點。最後十年過去了,A股股票市值的確翻了一倍,但是都是通過大量發行股票和企業不斷增發完成,上證指數還是在2700點左右,幾乎原地踏步。

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信奉逆向思維,如果我知道自己要死在哪裡,就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從價值投資的角度看,我們看什麼樣的A股公司是在毀滅價值?這些公司的特徵就是從資本市場“吸血”。

顯然,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一定不會去買這類型的公司。他會去買那些長期創造現金流,並且有著比較高的ROE。這些公司長期收益率會超越名義GDP的增長。從這個角度看,巴菲特即使在中國,依然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

我們這裡並非要向巴菲特“刻舟求劍”,而是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首先你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方法。這個方法不能對外部環境的依賴過多,而且能被時間所檢驗。這個方法可以是價值投資、可以是趨勢投資、可以是行為金融學博弈、可以是資產配置。只要長期行之有效就行。

這套方法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能夠自我進化。進化不是顛覆,而是基於原來的底層基礎,發展出更加符合時代背景的體系。巴菲特最早是格雷厄姆的低估值投資方法,之後遇到了芒格,發展成價格和質量均衡的投資體系。如果巴菲特一直做低估值投資,他將會錯過可口可樂、富國銀行、喜詩糖果等一大批牛股。

底層價值觀一致的合夥人文化

在這一次的股東大會中,有人問巴菲特過去那麼多年和芒格是否會有爭執,巴菲特說爭論是有的,但爭執沒有。我們看到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投研團隊很少,合夥人更少,只有巴菲特和芒格。那麼多年,難道沒有其他牛人想加入巴菲特嗎?相比於其他資產管理公司,巴菲特的投研團隊是很少的,卻管理極大規模的資金。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團隊的搭建,特別是合夥人的尋找,如同婚姻一般重要。如果不適合的人在一起,最終分開的成本極高,對彼此產生的負面影響極大。投資中,每個人都是極具自我個性的,不可能兩個人想法能100%一致。這時候就需要底層價值觀的一致。價值觀的一致意味著,大家用同一種語音在思考,在溝通。即使有分歧,也能就事論事討論,並且給彼此視角上的盲點提供幫助。相反,一旦價值觀不一致,會導致就事論事變成了人生攻擊。

好的資產管理公司,往往能夠包容不同的投資想法,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智慧果實拿出來分享,就是基於底層價值觀的認同。投資策略的執行,投資方法的進化,都需要人來做。資產管理行業最重要的,也是人力資源。只有大家願意充分討論和分享,才能形成1+1>2的效果。否則,即使擁有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才,最終一群聰明人在一起是減分的。

許多人認為,資產管理公司找人,一定要優先找聰明人。從巴菲特的成功看,也並非如此。你當然不能找愚蠢的人,但並不需要多高的智商,更重要的是價值觀一致,內心能夠彼此認同。

無論什麼價值觀,這個價值觀的出發點必須是正的,是積極的,是陽光的。

和客戶充分的溝通

既然是資產管理行業,那就不僅僅是管自己的錢那麼簡單,你必須要面對客戶。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看,充分的客戶溝通是極其重要的。巴菲特每年的股東大會,就是一次充分的客戶溝通大會。他和芒格會毫不保留回答所有的客戶提問,這些問答最終也會被翻譯成幾百種語言,傳遞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任何一個不能親自到現場的客戶,都能在第二天看到完整的問答紀要。

巴菲特每一次的股東大會,都是他和其客戶充分溝通的一次機會。甚至巴菲特每年的股東信,都包含了他大量內心的真實想法,並且一次次把這些想法傳遞給客戶。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巴菲特和客戶的溝通是及其充分和透明的。

這個社會最高的成本是什麼?我們認為是信用成本。資產管理行業中,信用成本是極其昂貴的。許多人買個衣服都要貨比三家,每個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資產管理產品,憑什麼就要買你這家的?背後一定伴隨著巨大的信任。

信任的來源有多個因素組成,包括歷史上不錯的業績,透明的投資策略和方法,以及投資理念的認同等等。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是一個極其看重聲譽的人。聲譽是資產管理中極其重要的部分。

這種信任一旦建立起來,也會具有很強的護城河。一旦有了口碑,會口口相傳,你的用戶也會不斷沉澱,這樣就變成了一個更大的雪球。

而且信任成本建立後,用戶的“隱性資金成本”也會下降。不會每一次市場波動時,都來看你表現。你階段性無法跑贏市場的時候,也不會來責怪你。

沒有來自客戶的壓力,一個基金經理的技術動作才不會變現。

一切以創造價值為核心

有一次,一個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是喜歡賺錢還是喜歡出名?我笑了笑說:我喜歡做一個創造價值的事情。對方似乎沒有聽懂我在說些什麼。一個人最終獲得的東西,一定是和其創造的價值匹配的。

巴菲特創造的價值,遠遠比其獲得的多。他通過投資這些偉大的企業,優化了社會資源的匹配,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通過取得的超額收益,為大量的持有人創造了巨大財富。更重要的是,他不斷在教育大家價值投資。價值投資不僅僅是買賣股票,更是一種人生準則。

最終,我們無論投資也好,人生也罷;作為個人,或者作為一個公司;我們都需要以創造價值為一切的核心。

巴菲特股东会感悟:成功的资产管理应该怎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