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這幾年,最常掛在家長嘴邊的話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面對愈發激烈的人才競爭,為了率先搶佔就業市場,家長們鉚足了勁,從讓孩子贏在起點上就精心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焦慮。

而所謂起跑線從以前的“學習第一”到現在“多樣化全方位發展”不但語數英史地政輔差導優,琴棋書畫也要樣樣精通一樣不差,不僅如此孩子的思維力,實踐力,創造力,語言表達力等一系列能力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並納入XX小學面試考核,XXX幼兒園面試考核。反之家長在擇校的要求上從好初中一路拓寬至高檔國際化的育嬰院開始。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而如果你以為這就是起跑線的極限並且歎為觀止,那麼你真是太低估了中國家長探學之路的力量了。

看完香港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中國式家長的瘋狂。

孩子的起跑線在子宮裡

“要贏在射精前,稱只要精確計算好射精時間,就可以保證孩子正好在一月出生。”這是紀錄片裡幾位媽媽面對教育現狀得出的“至理名言”,因為有些出了名的競爭激烈的好學校,1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規定必須要1月份生的。在上幼兒園前能從1數到幾還不是最重要的,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孩子們的起跑線,從在子宮內孕育成一枚胚胎時,就開始了。

兩歲入園被無人接受,被嫌教育太晚

Irene是一位二胎媽媽,在一胎時她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想要奉行快樂教育,不當怪獸媽媽,所以什麼沒為兒子準備。給兒子一個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而她口中的沒什麼準備竟是”直到他1歲半才開始聯繫學前教育,卻沒想到兒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Irene說帶著大兒子去面試幼兒園的時候因為沒有刻意操練他,兒子根本比不上其他孩子,沒有幼兒園願意接收他。因為別人家孩子6個月的時候已經在上游戲課程了。

為了不重蹈覆轍,Irene下定決心不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此,已經做足讓妹妹可以贏在子宮裡的準備。

為讓孩子就讀名校,家長不惜一切代價

紀錄片中,某教育機構的創始人表示:現在的香港教育制度就是如此,有很多的競爭。家長或者孩子不認同、不喜歡都沒用,因為改變不了這樣的現實。對於心儀的名校,名額很少,想讓孩子進的家長卻很多。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某幼兒園負責人也表示,現在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也是使出渾身解數,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心儀學校,不惜放棄自己的工作,去面試當學校的校工。

紀錄片中出現的Sharoni今年37歲,是位高級秘書,兒子五歲半,就讀於名校幼稚園,很優秀也很能說。目前得到的榮譽有北京大學頒發的普通話證書,拼音能力也達到了小學水平。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在他擁有這麼多成就的背後,是父母沒日沒夜的操心和栽培,家庭生活的中心只有兒子。

可怕的現實是,想要活得瀟灑就不要生孩子。

有一位女士稱:在香港只要不做兩件事,就可以活的很瀟灑,一是不要買房子,二是不要生孩子。她覺得買房子會被銀行債務綁住,生孩子那就會被社會綁住。

鋼琴特長已成為興趣班鄙視鏈的底層

“某幼兒園老師說現如今興趣班已經成為了門檻,而鋼琴課、游泳課更是被列入低級,只能和學習高檔課外活動的人做朋友。”

“大人之間的戰場現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有些父母讓孩子去學很高大上的興趣,比如豎琴、高爾夫或騎馬,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家看起來更體面。”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紀錄片的最後,有位女士大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為什麼讓大家對孩子的起跑線有這麼大壓力,歸根結底還是媽媽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已。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這讓我想到去年熱播韓劇《天空之城》,劇裡講述幾個家庭之間為實現家族聲望而牽扯出一系列爾虞我詐的荒誕故事,為了讓孩子可以考上頂級大學,不惜一切代價花重金請私教,專門打造“最佳學習環境”,甚至下跪苦苦哀求老師輔導孩子學習,單純的孩子成為了父母之間攀比炫耀的資本, 為你好的初心已然被名利的貪婪所扭曲。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不得不說今天家長的焦慮與當下的教育政策和大環境趨勢密切相關,嚴峻形勢下家長迫於無奈,他們認為沒有選擇而將這份焦慮不斷放大,可說到底這份過度焦慮究竟來源於何處?是不是為孩子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也為了自己的私心。

讓孩子贏在子宮上,6個月上游戲課程,不遵從孩子身心發展的被動式教育只會讓孩子的自然性被淹沒,成長規律被打亂,猶如拔苗助長一般,孩子的童年和起跑線一樣從出生就沒有了,最終能不能成功不一定,可家長的過度行徑卻潛移默化將這種不安定的恐懼傳遞給了孩子。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 家長的焦慮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孩子的未來究竟是什麼?他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的童年應該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的所有主體都是孩子,可往往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家長決定。這也許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終點又在哪裡?

別讓起跑線沒有了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