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追梦,花开屠园——记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民营企业家邢学兰

  我与邢总相识,大约是在2015年。那时,她的企业已颇具规模。

  在乡镇民营女企业家中,邢总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在乡镇,她的企业做得算是可以的。但是她身上那种农民的朴素品质,并没有随着企业做大而逐渐消失。我在她身上看到的,除了勤奋、聪慧,还有低调、内敛。

  邢总的企业位于我们屠园乡工业园区,企业名称是宿迁市王利剃须刀有限公司。听名字大家就知道,企业是做剃须刀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地区。

  在用工高峰期,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140余人,基本上都是当地妇女。后来企业搞自动化,工人数量少了一些,但也有近百人。可以说,这是一家真正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乡镇民营企业。

巾帼追梦,花开屠园——记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民营企业家邢学兰

邢总在生产车间

  王利与邢学兰是夫妻,原来都在外地打工。1999年,邢学兰进入浙江宁波一家刀片厂打工。她从基层做起,逐渐成长为企业骨干。2009年底,因为自己身体以及家庭原因,她辞工返乡。在经过充分的创业准备后,2010年初,她贷款创业,为宁波生产剃须刀的企业做刀头加工,地点设置在自己家里。

  当时,这个家庭小作坊招收了不到十名工人,都是左邻右舍的熟人。工人是清一色的女性,没什么文化而且年龄偏大,普遍在五六十岁,家庭经济情况都不是很好。

  创业的道路十分艰辛。邢学兰本来想申请2万元贷款,但是银行说一般农户只有2万元贷款的资格,只同意贷款2万。资金不足是其中的一个困难,招来的工人不懂技术也是其中的一个困难——邢学兰手把手教她们,自己既当师傅又当工人。类似的困难有很多,她逐一克服,事事亲力亲为。由于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得到浙商老板的高度认可,货源很稳定,邢学兰赚到了创业第一桶金。

巾帼追梦,花开屠园——记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民营企业家邢学兰

车间里的工人正在忙碌

  2011年,邢学兰和返乡回来的丈夫王利注册成立宿城区王利刀片厂,租用屠园乡工业园区现代化2000平方米厂房一座,新进海天注塑成型机器10台。厂子规模扩大了,用工需求也随之增大。按照常理,企业招工,招那些年轻的、有文化的,肯定要比招年纪大又没什么文化的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不过,在招工问题上,夫妻俩的意见一致:还是要继续招农村家庭留守妇女,尤其要招那些家庭贫困人员。邢学兰说,人要感恩,厂子能够有好的发展,有那些老姐妹的功劳,企业做大了,不能想着只招小姑娘、小伙子,把以前的“老人”踢一边去。当然,小姑娘、小伙子也要招,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他们负责的工作,“老人”们干不好或者干不了。

  工人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很多来自低收入家庭。这些人就近家门口就业后,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心里都非常高兴。

  随着业务不断扩大,企业需要更大的发展。2013年,夫妻俩在工业园区内新建标准化厂房3500平方米,新进了注塑成型机器。企业规模扩大了,用工量也增加了。此时,企业正常有工人120人左右。这些工人仍然和以前一样,都是附近的村民。2014年,夫妻俩注册成立宿迁市王利剃须刀制造有限公司,招收了140多名工人。这些工人中,年龄大的、需要接送孙辈上下学的,工资大概有1000多元;年轻的、专职上班的,平均工资达到2500元,最高的能拿到3500元。

巾帼追梦,花开屠园——记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民营企业家邢学兰

生产车间

  因为招收大量留守妇女就业,成绩显著,王利剃须刀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市级巾帼来料加工示范基地”“省级巾帼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刑学兰本人也先后获得区、市“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穷乡亲,招收就业困难群体,王利剃须刀有限公司给其他企业做出了好榜样。相信在能干的王利和邢学兰这对夫妻企业家的带领下,王利剃须刀有限公司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能够更多造福当地群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