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收藏達人慾辦民俗博物館

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收藏達人慾辦民俗博物館


老物件代表的是回憶,記下的卻是故事。今年56歲的即墨民俗收藏愛好者孫先勇自2004年起便開始收藏別人覺得“沒啥用”的老物件。至今,在他的小倉庫中,已經堆積了上萬件大大小小的老物件,儼然是一個小型民俗博物館。

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收藏達人慾辦民俗博物館


萬件老物件成就民俗“藏寶閣”

“這些老物件多來自於舊時農家,可能連藝術品、工藝品都算不上,但它們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親切感。”日前,在位於即墨龍泉街道河南崖村的一處小倉庫內,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老物件,而這些老物件的主人就是今年56歲的孫先勇,在孫先勇看來,這個小倉庫就是他的“藏寶閣”。

孫先勇的“藏寶閣”一共兩間,佔地1500平方米,分為古傢俱類、陶瓷類、燈具類等15個類別。其中一間掛滿了農耕用具、戰車、老式傢俱等,另一間擺放著畫報、書籍、鐘錶等物品,藏品共計12000餘件。

推開位於二樓的“藏寶閣”大門,房間裡滿滿當當地掛著各種老式掛鐘、畫報、農耕工具、搪瓷茶缸等,著實讓人有種時光穿越的錯覺。在一側的地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三把樣式別緻的太師椅,後方則掛著40餘個形狀各異富有時代感的掛鐘,以及琳琅滿目的老式收音機和煤油燈等。在藏寶閣的中心位置,一個穿著亮紅色官服的人偶在桌案前正襟危坐,後面的架子上擺著幾幅字畫,場景惟妙惟肖。“這個是我最欣賞的寶貝之一,這個桌子就是我們即墨縣衙最後用的那個審案的桌子,費好大功夫收回來,然後專門做了一個人物做場景模擬。”孫先勇介紹。

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收藏達人慾辦民俗博物館


屢遭質疑誤解,收藏情懷不減

孫先勇說,他很早以前就對這些老物件產生了興趣,從2004年開始就開始收藏,但一開始只在自己家和親朋家裡找。別人不要的鋁具、竹籃子、煤油燈,他見了就跟看見寶貝一樣愛不釋手。起初,由於家裡地方有限,為了擺放自己好不容易收藏回來的寶貝,他特地在家附近租了個車庫安放。

“天天撿這些不值錢的東西幹啥?”每當周邊居民看見他拿著一些破舊老物件回來,或者到廢墟中找尋“廢品”都很不理解。每每這時,他總是嬉笑著隨便應付幾句,然後繼續“淘寶”。

淘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孫先勇便在單位附近找了個大廠房,這些東西有了“安身之處”。他收藏的愛好也被鄰里知曉,有些居民便開始主動將自家一些不要的老物件送給他,加上自己從各地收回來的,孫先勇收藏的老物件也從最初的幾十件,變成了現在的上萬件,小到纏線板,大到紡線車、舊衣櫃,讓人目不暇接。

除了村民贈送和掏錢購買,更多的藏品是在拆遷廢墟上淘來的。孫先勇為了把能夠反映農耕文化的老物件兒保留下來,15年來,他幾乎跑遍了膠東地區的大街小巷。

15年收藏萬餘老物件,收藏達人慾辦民俗博物館


免費參觀,留住鄉愁鄉情

收藏的東西多了,孫先勇的小廠房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博物館,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來參觀。“收藏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以前即墨人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他來者不拒。

孫先勇介紹,這些年前來參觀的人不少,也曾有人想要出高價購買,但被他拒絕了。但是如果有建鄉村記憶館或者民俗博物館的,他則願意免費贊助。目前,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劇組前來租賃這些老物件。“去年租了200餘件,這些租金再用來收藏、購買別的老物件。這些年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收藏了。”

“這些老物件凝聚著一個時代人們的智慧,大多數東西已經很難再找到了。”孫先勇說,正因如此,他才更加執著地進行收藏。如今,孫先勇的願望是建一個民俗博物館,讓更多人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即墨的文化歷史,真正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情,尋得到根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