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浅谈年味

新春佳节是中华大地几千年习俗,有着远源流长的丰厚底蕴。随着岁月流逝,社会逐渐变迁,人们对过年这个旧式的词语,也在逐步更新。有传承,有发扬,有记忆,也有怀念。年龄不同,看法亦不同。小年前夕,我徜徉于厅堂,突然向十一岁,上四年级小孙女提了二个问题:一,刘畅,过大年应该给你多少压岁钱?孙女回答:给一万元最好。二,大年你最想吃什么?孙女又答:意大利面,比萨饼。岁数的差异,爷孙二代存在着严重的代沟。


元宵浅谈年味


从我记忆起,过大年吃饺子是最幸福的事情,也是最难忘怀的香甜。参加工作后,老师傅口头禅常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现在生活富裕了,水准提高了,市场里,超市中,什么都有,丰衣足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只要金钱充足,几乎没有买不到的食品,采购不到的东西。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网络的便捷,只要用手一摁,唯期不过三五天,保质保量送到家。


元宵浅谈年味


按照过年旧俗,有钱没钱剃头洗澡过年。像我们古稀老翁,还是遵训习俗来办事的较多。小年午饭后,去铁路浴池洗澡,门票虽然没有涨价,搓澡却由十元涨到二十元。丰镇老年人都懂得,腊月的水都要贵三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年人都喜欢泡热水澡,在水池里,泡澡的大部分都是老者,他们边泡,边侃大山。几位老者聊得十分投缘,但话题不离过年,异口同声都讲:现在怕过年,总觉得过年没啥意思。我仔细琢磨,老者的话语也有几分道理。


元宵浅谈年味


六十年前过年,进入冬月,老母亲就开始了忙碌,日以继夜给几个孩子缝过年穿的新衣。那时候,能有缝纫机的真可谓凤毛麟角。母親每晚助守在微弱昏暗的煤油灯下针针线线缝着,缝着……,我蓦然想起唐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元宵浅谈年味


进入腊月,就更忙了。压粉、推碾子准备糕面、摊米面花(饼)、生绿豆芽、生黄豆芽、炸米面馓子、打扫家、洗补衣物、被褥、贴窗花、擦玻璃、饭前饭后还得煮瓜子。凡是过年的各种小吃,几乎全要经过母亲的手来操作。总结一个字:忙。一直忙碌到除夕夜点旺火,接神为止。通过忙碌,才能确实体验到年味的浓厚与深重。现在有些老年人,基本上也得以解放。子女孝顺者,生活富有,每年三十年夜饭都要提前订购在高级饭店。子女汽车接送,酒足饭饱后,子女送回。而子女们有得去KTV飚歌去了,有得则围在麻将桌傍玩牌去了,没有年前的忙碌,没有子女的贴心陪伴,当然年味相应淡而无味了。有些老者,年前也忙忙碌碌跑食品街,购买年夜饭的食材,期盼与子女来分享年夜饭的喜悦与温馨。而子女因工作繁忙,只能分多聚少,匆匆而回,年夜饭后又匆匆而去,给老者带来时间的短骤差异,总感觉过年没啥意思。也有甚者,老者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个腊月,准备了丰盛佳肴,而子女一个电话,因为忙不回来团聚,老者只能望梅止渴,蜗居在小楼内孤独过俩人世界的大年,这种情形,我们小区就有几户,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些老者,过年能有意思吗?请大家鉴评,这就呈现一个盼字。


元宵浅谈年味


六十年前,生活物质匮乏,平时饭菜无油无肉,饥肠辘辘。进入腊月,就用小手数着过年的时日,盼着过年能穿新衣服,盼过年能吃上几顿菜少肉多的水饺,盼望能买上几个麻雷子、小鞭炮尽情去享受,盼望过年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更盼望亲戚窜门能给几文压岁钱。因为盼之当头,所以记忆犹新,久久未能忘怀,这个盼的烙印可以延长到现在,魂牵梦绕在记忆的长河中,体现了童年时的年味十足。现在生活富裕,吃穿不愁,各种肉食,物品齐全,海味海鲜能尝,饺子几乎那天想吃,顺手便包。生活好,日子过得快,真可谓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存在盼。所以对吃喝,对盛宴佳肴根本不放在心上,人没有盼,就会消失对过年的奢望,这也是导至有些老者认为过年没啥意思的思想根源所在。


元宵浅谈年味


现在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子女又少,家庭组成相应比较单一,有些子女跟父母亲天涯海角,两地生活。如果想子女只能用电话或者网络来联络,相逢相见的时日微乎其微,逢年过节坐飞机回家待上几天,父母亲还没有详细品味子女的胖与瘦,屈膝细聊风尘的劳与累,工作的顺心与烦恼,被子还未温热,就又匆匆登机而返。家里又遗留下相依为命的孤魂老人。如果身体健壮,能自已维持起居住行,还好。如果一方疾病缠身,那也就只能度日如年,孤影对孤影,再等待子女的回探。这种漫长的等待,年味自然会荡而无存。岂能给岁月增添快乐吗?


元宵浅谈年味


六十年前,老人们子女多,虽然劳累些,物质条件匮乏些,但大部分都萦绕左右。逢年迎节,一大家七八口围座在一起,有说有笑,谈天说地,亲亲的氛围衬托的淋漓尽致,热火朝天,年味会尽情地灿烂。


元宵浅谈年味


年三十贴对子(春联),也可充分加深年味,渲染过年的氛围。我记忆中,小时候过年,各种对子,斗方会有十几种。院门外要贴大红对子。院门上方会悬挂五彩斗方。家门上贴对子,贴福字,小房门上贴对子,家门的对面墙上要贴抬头见喜,出家门的对面墙上也要贴出门见喜,米面瓮上会贴小斗方:五谷丰登,或者米面满瓮,窗户外的大炭上也会贴小斗方:炭垒如山。甚至在大红柜边缘也要贴上:招财进宝,金银满堂之类吉祥话语。贴窗花,贴年画也是家家户户必办的头等大事。家里女孩多,男孩少的人家,每年都会买一张胖男孩骑金鲤鱼,或者胖男孩怀抱金鲤鱼的年画。男孩的小鸡鸡一定要裸露在外边。


元宵浅谈年味


进入腊月二十六,大部分过年食品已准备就绪,就开始用旧竹门帘的细竹条,粘花灯笼了。如果心灵手巧者,会粘出各种形态不一,美轮美奂的灯笼。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悬掛在门外窗户下,增添新的色彩,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方才罢休。这就是小时候,儿时的记忆,年味祥尽回览。


元宵浅谈年味


现在政府部门对年味的渲染,每年都在积极行进中。丰镇人民公园的金猪灯笼展,小年夜已经呈现。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形体各异的花灯,吸引了无数丰镇居民的眼球。给猪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丰镇的年味增色不少,已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並在微信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传播与扩散着。


元宵浅谈年味


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进入腊月,城区主要街道,各区就已经开始渲染自已的民族特色,悬掛各种造型的灯笼。尤其是玉泉区,在大召、小召主要旅游景区,已经灯笼彩光满天,色彩斑斓,璀璨耀眼,大放光芒。每年的正月庙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谋中。是呼和居民过年一道亮丽风景线。几乎所有居民都会倾巢而出,驻足观赏,热闹非凡,流连忘返。打造了传统的民族风情,营造了热闹的民族年味。


元宵浅谈年味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金猪闹春将要掀开新的篇章。传统的抬阁,脑阁,高跷,玩龙灯,舞雄狮,车车灯,跑旱船,大头娃娃,扭洋阁,各种传统文艺演出,将呈现在塞外青城大地上,呈现在丰川古镇上,给年味增添无限的魅力,开放出新的奇葩。

元宵浅谈年味

作者:刘智远,丰镇人,内蒙古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退休,喜愛文学,住呼和浩特市。(北京丰镇同乡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