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王羲之、王献之是书法史上有名的一对父子,在书法史被称之为“二王”。笔者每每看到书法史上这一对书坛圣手的名字时,脑海中总是会浮起一个疑问:这对父子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之”字呢?不仅如此,《晋书﹒卷八》中的《王羲之传附子王凝之传》记载: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名字中都含有一个“之”字,例如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等。

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王曦之)

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王献之)

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从古至今,人们对起名都很慎重,父子名字中没有一个字是相同的;不但父子如此,而且臣子对君上、下级对上级的名字中都有这种避免出现名、同字的事情。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必须立即更改。在古代,这属于“避讳”之一种,是一种文化常识。

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王羲之书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礼法制度周全,礼法传统不可造次,“避讳”是头等大事。大概从唐代开始,取名字应避开祖先、长辈、尊者的名号。后来越来越严格,约定俗成,取名绝不能“犯忌”。在约定俗成的取名传统中,不管是一母同胞还是堂兄堂弟,名字中都含一个相同的字,用来代表兄弟姊妹;有时,在同族人的名字中,也用一个相同的字代表“班辈”。

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取名多样化,讲究没有那么多了,兄弟姊妹也不一定要同一个字,同一个字的也不一定是兄弟姊妹。但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讲究为尊者讳、对避讳特别看重的封建社会,父子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更是是不可想象的:那是明显的不分尊卑上下,是典型的“僭越”。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字中为何都有一个“之”字?

那么,王献之的名字为何不为父亲王羲之避讳?王羲之给儿子取名的时候为何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想到一点也不在意?

有人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处的年代是东晋,而魏晋时代是封建中国思想最开放、最风流、最不循规蹈矩的时代,那时的人哪有那么多规矩!其实,这种说法有些想当然,细细推究起来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像王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再怎么不拘礼法,也不会在白纸黑字、跟随人一生的名字上这么随意、这么不在意世人的看法。

后来翻读资料,发现著名史学家、国学家陈寅恪先生早就考证过这个现象。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一文开头破译了这一文化之谜: 六朝天师道信徒以“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宗教信仰,如佛教之“释”、“法”类。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可以省略。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避“之”讳。

也就是说,王氏一族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是因为信奉天师道的关系,“之”字代表的是信仰,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

后人如果不求甚解,是很容易陷入迷惑之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