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SCI”论文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杠杠

破除“唯SCI”论文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杠杠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新时代5年多来,我国培养博士生和授予博士学位快速追赶,已跃居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利坚合众国,按现在的势头,估计未来10年,我国博士的数量将会赶超美国。

在我国博士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探索出来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条路子(其他路子包括博士论文抽查),那就是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硕士生考上博士生的“普博”通常为4年)必须发表SCI论文。比如,TXU大学要求,理科博士生必须发表2篇SCI论文,方可进行博士生论文答辩。

若干院系把对博士生发表SCI论文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影响因子”的要求,比如CHEM院系要求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之总和,必须达到10。就是说,如果你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因子是10,那么1篇SCI就达标了;如果你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因子都是1.0,那么,你必须发表10篇才达到条件。

科教界普遍赞同破“四唯”“五唯”(含“唯论文”),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也要破“唯论文”。破“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破“唯”论文。如何破“唯”论文要求?本人提出一个现实的路径,那就是破“唯SCI论文”(及唯影响因子)。那么,“立”什么?立“SCOPUS论文”。

SCOPUS是与SCI(Web of Science)竞争的平行的数据库。与SCI比较,SCOPUS至少有这些特点:

1)SCOPUS收录的期刊数,远远高于SCI。

2)SCOPUS收录的了更多的中国(中英文)期刊。比如,SCOPUS 化学大类 共925种期刊等;其中,中国期刊37种,包括《化学通报》。

3)越来越多的大学排行榜如QS,科研评估如英国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均采用SCOPUS论文数据源,而”扬弃“SCI。

这样一来,把(理科)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的硬杠杠,用SCOPUS论文替代SCI论文,就可以:

1)大大增加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期刊数,从而给博士生”减负“;

2)大大增加博士生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把更多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而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竞争力;

3)通常,不仅不会降低大学排名,而且可能会提高大学排名。

当然,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也不能搞成”唯SCOPUS论文“,应为博士期间作出的论文以外其他形式的”学术创新成果“留个”活口子“。比如,对具有高原创性的博士论文(必须经学院级和校级学位委员会认定),对该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不做硬杠杠要求,就是说,TA一篇SCOPUS论文都没有发表,也可获得博士学位。对获得重大国内外科技奖的博士生(作为完成人,排名前3),也不做硬杠杠要求。对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的博士生,一篇报告等同一篇SCOPUS论文。

这里“虚拟”一个985层次的TYU大学对理科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底线要求。

TYU大学研究生在攻读(理科)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底线要求

申请TYU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署名单位应为TYU大学,按下述要求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一 指导思想

1、鼓励博士研究生从事“原创性”研究。

2、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博士生原创能力的重要途径。

3、对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高、或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内外重大科学奖(作为完成人排名前3),不做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杠杠”要求。

二 发表要求

1 理科博士生在学期间(普博约4年),必须至少在SCOPUS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2 发表在非SCOPUS收录的期刊上的(中文)论文,如经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认定,具有高原创性,可视同为SCOPUS论文。

三 有关说明

1、对发表的SCOPUS论文,不对“影响因子”或一区二区等作硬杠杠要求。

2、对“第一作者”的界定,含:1)共同第一作者,2)(共同)通讯作者;3)导师(即亲导师)如为第一作者,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

3、考虑到发表论文并非多多益善:多发论文阻碍原创性研究,影响博士论文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故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做“封顶”限制:不得超过10篇。

4、博士生申请答辩时,如未达到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行毕业,取得“博士毕业证书”。毕业后在三年期限内达到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的,可提出博士学位审议申请。如答辩通过,可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