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技術或迎來“艱難時期”


中國生物技術或迎來“艱難時期”


撰文 | 葉水送

● ● ●


前段時間,美國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宣佈開除三名華人學者,以響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過去一年來對“外國勢力”的調查,受此影響的中美科研界交流恐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陷入低谷。

事實上,中美醫藥行業的未來同樣也有諸多不確定性,很可能成為兩國博弈的下一個棋子。

今年2月24日,美中國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發佈一份報告:China’s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US and Other Foreign Engagement。該報告釋放了一個信號: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因為中國利用了美國的技術和數據。

報告還指出,高科技是美國經濟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過去100年,美國通過創新和健康的體系,將生物技術領域培育到領先全球地位。

同時,中國生物技術公司通過直接投資、組合、併購、合作、學術交流以及人才招募等方式,快速擴張,不斷縮小同美國的差距。

據路透社報道,僅2018年一年,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資者湧入美國生命科學以及技術公司,為至少300多家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提供了資金。

在美國看來,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下一步可能會出臺更多的措施,如遏制技術轉讓,限制中國資本對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投資,中美之間糾紛和訴訟或增加。數據顯示,從2015年以來,中美5個大的商業糾紛案件都涉及到了美國華裔科學家。

“我們正在一個艱難的時期,中美衝突給(醫藥)創新帶來了一些阻礙,”美國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喬治·貝德(George Baeder)在2019年的啟珂會(CHIC)上表示,“作為產業獨特的力量,我們要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3月底,專注於探討中美醫藥創新的啟珂會在上海召開。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論壇設置了有關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中美衝突對生物技術創新影響的主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中美貿易摩擦顯然給中美醫藥行業發展帶來了陰雲。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除了改革帶來的紅利外,資本的力量也推動了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很多中國公司通過在國外以購買知識產權、引進新技術,迅速擴大研發管線,不少公司還成功地探索出了VC+IP+CRO模式(即通過風險資本,購買或引進新技術,再通過服務外包形式,擴大產品管線),甚至走上上市之路。

這種策略未來是否可行,可能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貝德看來,一方面中國不可避免地崛起,正在改變全球力量的平衡。另一方面,它也會影響全球的生物技術領域根本性變化和結構重組。貝德認為,美國有關部門“擔心損失掉擁有的東西,擔心失去作為經濟、金融、技術以及科學創新的領導者的位置”,“反應可能有一些過激”。

中國生物技術或迎來“艱難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