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過,誰與評說

千秋功過,誰與評說

網圖,侵刪

在讀史時,老書蠡最喜從一個人的名字去臆測這個人的生平,儘管有的時候猜測的結果與事實大相徑庭,但是老書蠡仍舊樂此不疲。

今天老書要說的這個人他的名字也是讓人浮想聯翩,田千秋。這是個金庸味特別濃的名字,第一次讀到這個人名字,一股江湖武俠的文墨撲面而來;又莫名的一股滄桑感湧入心頭,千秋功過,誰與評說?擁有這樣的一個名字的人,其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這篇文章又要從漢武帝后期最重要的一場政治事件說起,“巫蠱之禍”這是讀漢史繞不開的話題,沉重、血腥,但是卻引人深思。具體的過程前面幾篇文章中已經簡略提及,這裡不再贅述。只是這樣漢武帝末期掀起的這場風暴,幾乎將整個漢朝中央政府的所有官員牽扯進去,前後多達四十萬人受此波及。而這樣的後果就是漢朝權力真空,權力中樞官員短缺,甚至連培養的帝國繼承人都出現了空白。這樣的後果對於一個封建王朝是致命的,萬幸的是漢武帝青壯年時代的改革,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樣才使漢王朝有驚無險的度過這一場災難。

“巫蠱之禍”後,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從當時的憤怒和慌張中漸漸清醒,當他從新審視整個事件的經過,逐漸認識到這是一場無妄之災。《資治通鑑》記載“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太子劉據起兵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發動政變,而僅僅只是為了殺江充以求自保。但是最後的局面卻在有心人的運作之下,愈演愈烈,直至以太子劉據、皇后衛子夫自殺而告終。

人死不能復生,漢武帝雖然心中懊悔萬分,但是多年來唯我獨尊的習慣已經讓他失去了認錯的勇氣。而此時,他需要的就是一個臺階。很快,這個臺階被一個人送到腳下。

田千秋,一個守墓人。如果沒有意外,他將一直守著漢高祖劉邦的陵寢直到生命的盡頭。也許是“巫蠱之禍”的慘烈真的驚動了劉邦,這個守墓人竟然幹了一件轟動朝堂的事情——上書為劉據鳴冤。作為皇帝都已經明白太子劉據的冤屈之處,想必整個朝堂高官也都明白整個事件的經過本就是一場蓄謀的冤案。只是這個誅殺叛逆的命令,是漢武帝下的。是漢武帝親手將太子劉據埋葬在無盡的冤屈之中,那麼又有誰敢拼了性命為劉據鳴冤呢?所以,與保持緘默的高官們相比,田千秋可謂是一鳴驚人。

當然,田千秋既然叫了“千秋”這個名字,就肯定不會是英年早逝的人。他的上書,並未將矛頭直接對準漢武帝,更沒有以劉據的冤屈為由,大肆攻擊朝廷官員。只是將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資治通鑑》對田千秋的上書記載十分簡略,但是正是這寥寥幾句就將這位守墓人的情商之高描繪的淋漓盡致。“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一白頭翁教臣言。”首先,田千秋將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關係限定在父子之間,這就將“權力”這極其敏感的詞彙抹去,弱化了整個事件中權謀和政治的影響;其次,承認劉據的行為的不當之處,並由此做出懲罰措施的判決。這樣一來,原本只應受到鞭笞刑罰的劉據,卻被逼的自殺而死,從而讓劉據獲得更多的同情;最後,強調劉據身份的特殊性,身為皇帝的兒子,十足的貴人,即便因為過失而殺人,又能算得了什麼罪行呢?此外,為了側面正是自己言論的正確性,堅定劉徹為太子平反的決心,田千秋提到了這番說辭並非是他一個守墓人想到的,而是一個白頭髮老仙人託夢教他這樣說的的。

就這樣,漢武帝藉著這個臺階,直接就說出了他和太子父子之間的事情,別人都以為外人不好說,只有你田千秋知道應該實事求是,說出事實。況且這是太祖高皇帝的神靈派您來教導我,你應該做我的輔政大臣。就這樣,原本平平無名的守墓人,竟然一躍而成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資治通鑑》中記載“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

臺階有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劉徹也已經清楚了。為子報仇,這是漢武帝從原始的人性出發,所做的選擇。雖然明知此時的任何舉動都無法挽回太子劉據的性命,但是至少漢武帝可以用這樣的一個舉動給自己一個安慰。於是,罪魁禍首江充滿門抄斬,參與構陷太子的蘇文被燒死在橫橋之上,而那些曾經對太子動過刀兵的人也受到,身死族滅者不在少數。至於那些或多或少參與過陷害劉據的人也在後期被漢武帝以各種藉口貶斥、腰斬等等。伴隨著一條條性命的收割,漢武帝心中的怨氣逐漸消散,但取而代之確實無盡的悔恨與思念。

當上大鴻臚的幾個月之後,因為劉屈髦被腰斬而死,武帝便封田千秋為富民侯,接任丞相一職。就這樣,一個不學無術,又毫無功勞的守墓人竟然施施然成為百官之首,享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上榮耀。就連匈奴可汗都覺得一個人憑藉著一封上書,而非賢良才華就能獲得丞相高位,顯得太過兒戲。“苟如是,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矣。”

不過,田千秋為人樸實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處境倒是比他幾位前任安全的多了。他見武帝一連數年追查太子謀反事件,株連特別多,大臣們都很恐懼,便與御史中兩千石的大夫們一起上請武帝“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志和神”,為天下也不要過分憂愁。武帝認為他說的很對,便下詔說“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並感謝丞相和大夫們認真負責,也不再追究太子案。

從這個角度來說,田千秋順應大勢,一改武帝年間政令繁多,刑罰過嚴的風氣。讓原本極度高壓的統治方式向著較為平和的方向轉變,這是十分正確的。此外,田千秋還建議漢武帝“罷諸方士求神仙事”,也為漢武帝所採納。可以這樣說,田千秋對於武帝后期的政策方針的改變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享年七十歲。立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為帝。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彌留之際的漢武帝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此時的丞相田千秋並未出現。也就是說,劉徹心中對田千秋的能力也是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的。

新的皇帝繼位,田千秋並未感受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仍舊安安穩穩的做著他的丞相之位。不管是輔政大臣之間的爭鬥,還是霍光的一人獨大,這個守墓人依然向前幾十年的生活一樣,守著丞相的位子坐看雲捲雲舒。不參與,不抵抗,以至於每次霍光向田千秋進行諮詢時,田千秋全都以霍光意見為準,這讓霍光大為受用,認為這位富民侯很識時務,因此便多次請求漢昭帝下旨褒獎丞相謹慎厚重的美好品德。《漢書·車千秋傳》中記載:“千秋居丞相位,謹厚有重德。每公卿朝會,光謂千秋曰:“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終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應,數褒賞丞相。”

德高望重的田丞相漸漸老成一個吉祥物,成為大漢朝四海昇平最重要的一個註腳。晚年的田千秋極受優待,享盡人臣榮耀,漢昭帝特許上朝時坐小車入宮,因此也被人稱為“車丞相”,所以《漢書》立傳時,用的就是“車千秋”這個名字。

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擔任丞相十三年之久,歷經武、昭兩位皇帝的田千秋病逝於任上,諡號定侯。

好像是田千秋特意用他的名字為漢武帝的一生畫上句號一樣,千秋功過,誰與評說。我們用漢武帝時期的丞相串聯起了作為皇帝的劉徹的一生,理想和報復,豐功與偉業,當然還有殘暴和昏聵,各種矛盾的形容詞揉在一起,將一位千古帝王的形象立體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